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情感、言语或思维、行为三大习惯系统的巨大发展,而人格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人格是一个人在反应方面的全部资产和债务。资产是那些适应环境的习惯,债务是人对环境适应欠缺或阻碍的行为习惯。当一个人的人格已经“资不抵债”时,再来培养习惯塑造人格或许为时已晚。
我一直呼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而习惯养成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即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
依据习惯与人格的这种密切关系,要以建构健康人格为目标选择重点培养哪些习惯。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21世纪教育的建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习惯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当前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基本内容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
在良好习惯的具体内容上,我们既强调要继承民族美德和优良传统,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也要具有当今时代的气息,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当今时代的要求和挑战。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将少年儿童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归结为12项重点内容:(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这12项重点内容对应着12项重要的人格特质指标(见表1)。
表1.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12个重点培养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的这12项重点培养内容,具有鲜明的“智慧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这些指标所代表的人格特质构成了面向信息社会的个体健全人格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这12项重点内容具有人格化特点,虽然不是具体的行为习惯,但是它们的形成需要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具体的行为习惯为基础。比如,养成认真负责的智慧性习惯,就要求学校和家庭经常对孩子进行相关方面具体行为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为他人服务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题组在实践中,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关要求,对这12个重点培养内容包含的相应的主要具体行为习惯作出了示例(见表2)。
表2.少年儿童12个重点“人格化”习惯对应的主要具体行为习惯示例
良好的习惯最终由优良的外在行为体现。因此,习惯的培养主要应通过行为训练和行为强化来进行。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其生理上的机制主要有无条件性(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性(条件反射)两种类型。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由条件反射类行为组成,是个体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对少年儿童来说,有明确目标的教育训练对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合理使用各种强化手段和方式,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培养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即符合主体(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客体(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而且还依赖于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儿童人格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良好行为习惯是促进少年儿童能力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研究与实践表明,良好习惯是个体能力的重要生长点,儿童自幼养成的某些好习惯往往能转化为某种能力,而某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些良好的习惯为基础。
教育家叶圣陶对此的论述非常精辟。他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因此,“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一个人习惯养成得越多,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越难的事情要把它变得比较容易来做,大的事情要从细致和细小的方面来做,这才能做成功。他还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不贪大才能做得大。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这12个指标入手进行一系列好习惯培养,有侧重地进行重点突破,是比较可行的。
我们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合作中,心理学专家们提出了更为练的研究重点。他们的建议是:
做人方面重点研究:① 少年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培养;② 少年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做事方面重点研究:① 少年儿童责任心的培养;② 少年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
学习方面重点研究:① 少年儿童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② 少年儿童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的研究。
也许,这样的研究更容易探索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之间的关系。2013年1月2日,我在《中国教育报》“2013年,我期待”的特刊上说:“我期待基础教育将培养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作为重要使命之一。中国基础教育的重大缺陷在于忽视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导向,重视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的习惯培养,特别需要培养爱心助人、主动学习、勇于担当、自我管理和尊重他人(即仁爱、求知、责任、自制、尊重)五个方面的好习惯,可以说,这五个好习惯的指标也是健康人格的指标。”
说实话,我曾设想培养孩子一百多个好习惯,但在研究与实践中放弃了,因为习惯要求过多可能忽视差异伤害个性。习惯培养的最高价值是人的解放而非束缚。习惯培养务必尊重个人的权利与尊严。实际上,一个人有三五个好习惯即可成功,如能养成十个好习惯必定杰出。其他习惯可通过迁移实现。
那么,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的研究,更是心理发展的研究,非常需要心理学专家的深度参与。我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担任课题组组长,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时任常务副院长的邹泓教授率领其团队参与研究。
为了深入探究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派出李文道、屈志勇、张春妹、刘艳、张秋凌、李彩娜6位心理学博士生和多位硕士生,到北京理工大学附小等11所小学,做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他们分成三个研究组,“做人组”主要以尊重和助人为主题,“做事组”以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责任心为主题,“学习组” 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为主题。
经过一年颇为辛苦的实验干预发现,良好习惯的养成有效促进了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比如,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城市小学生情绪性偏高,这是他们显著的人格缺陷。经过一年的习惯培养实验干预,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相比,情绪性的学生比例下降了5%。
在以上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提炼出特别需要培养爱心助人、主动学习、勇于担当、自我管理和尊重他人(即仁爱、求知、责任、自制、尊重)五个方面的好习惯,并且认为,这五个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石。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上一页相关知识
习惯培养的12个重点指标和5个最重要的习惯
如何培养小狗上厕所的习惯
培养幼儿正确入厕的习惯
小黄狗的社交技能:培养它们良好的社交习惯
培养宠物健康习惯(以阿拉斯加为例,了解适宜的运动量和养成健康习惯)
如何培养小狗上厕所的习惯?
如何培养宠物猫的良好排便习惯(从小抓起)
宝宝需要培养的日常习惯
怎么样培养宠物排便习惯
幼儿园大班孩子的6大习惯培养
网址: 习惯培养的12个重点指标和5个最重要的习惯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18908.html
上一篇: 提升学生安全与习惯培养的关键!怀 |
下一篇: 好习惯养成之物归原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