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7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7

一、惩罚效果的影响因素惩罚的时机:趁早进行,最好在行为发展之初,最有震慑效果;当幼儿发生不当行为之后,应该立即惩罚。惩罚的机制:需要连续进行,任何一次不当行为都不能姑息。比如,法律是种惩罚,如果对某些问题、某些人网开一面,后果就是没有公信力,失去公民的信任。对在班级中幼儿的行为问题的惩罚,也是如此。惩罚的方式:应该多样化。二、惩罚的副作用(一)情绪反应惩罚会引发幼儿的情绪反应,幼儿可能哭闹加剧、大声喊叫、生气等。有些教师可能认为,可以进一步采用惩罚手段来使幼儿“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使其不敢再哭叫。应该思考,这些教师的儿童观是否是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他们的内心是否尊重儿童,学前教育的出发点不可忘记。(二)逃避和避免惩罚会使幼儿讨厌老师,讨厌幼儿园,幼儿会想避开讨厌的老师和幼儿园,由此而引发逃学、转学等问题。(三)攻击行为攻击可以有效终止厌恶刺激,当然这有可能是暂时的,但仍然是“有效”的。因此,惩罚会增加攻击行为,特别是对个性倔强的幼儿尤为如此。作者曾经在某幼儿园看到一名幼儿,他在遭到教师口头斥责的时候,搬起椅子意图砸到教师身上。(四)惩罚的“示范”作用关于社会学习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性,很多教师已经非常认可。在惩罚手段的学习上,教师也不用怀疑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幼儿会使用与教师类似的行为控制技巧来控制其他幼儿。所以,教师如果习惯于使用惩罚手段,你所在的班级氛围会很差,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也很受影响。(五)惩罚的持续性一方面,惩罚是快速见效的,但惩罚不是一劳永逸的;另一方面,因为其像“西药”一样可快速见效,教师可能会罔顾各种副作用,依赖惩罚,持续使用惩罚。

相关知识

学前幼儿教育论文(12篇)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分析
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保育学》 ||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
如何正确引导学前儿童认知死亡?
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与辅导12353 ====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与辅导》考试复习资料含答案
天使教育:幼儿行为问题解决策略
儿童礼仪教育全纪录
第四章第二节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ppt
关于学前儿童攀登、钻爬动作的活动目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网址: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7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2888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猫咪最怕的5种“惩罚”,每一个都
下一篇: 鼠疫的实验室常规检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