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人和我差不多,对于盲盒的大火非常疑惑。今天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盲盒爆火背后的原因。
1. 赌徒心理
好多人说“盲盒就和赌博一样的!” 盲盒就是利用了“赌徒心理”让你上瘾。
人是如何上瘾的呢?
在打开盲盒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的样式。也许买到的是基础款也许是隐藏款,这种未知性与神秘感令人期待。像玩老虎机一样,投币,拉杆,等待三个相同的图案出现。你买盲盒,拆盲盒,等待隐藏款的出现。
这次没抽到隐藏款,但也许“下一次”就中了,这样的正强化反馈机制让你买到停不下来。
要是买盲盒已经到无法控制的上瘾程度,那极有可能是已经进入了“心流”的状态。“心流”在心理学中指专注的进行某行为时表现的心理状态。成瘾的机制若是能及时得到正反馈,那人就会产生“心流”的状态。
盲盒十分容易购买,上新频繁,而且庞大的盲盒买家活跃在各个社交平台给你创造出一种富有深度参与感的群体行为。这些都使你更加沉浸在盲盒的收集行为里。
#开箱就开心!
其实,单单是拆盒子这个行为就已经条件反射的让你开心了。
你想想,女孩子们每次开快递箱有多开心多激动?根本没办法忍受盒子放在眼前不让打开。行为心理学有个著名实验:巴浦洛夫的狗,一听到摇铃(刺激)就开始流口水(反应)。对女孩子来说,拆箱(摇铃)就等于快乐(流口水),人的大脑会自动把“拆箱”的刺激与“开心”的反应联系起来。
而有了盲盒未知性的神秘感与惊喜感的加持,更是持续的刺激着消费者的好奇心。
2.集邮心理
盲盒和赌博不一样的是,买盲盒每次都能有收获,即使买到的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个。
成套的产品更是满足了人们的占有欲&收集癖。在集邮心态的驱动下,你一个接一个的买,收集到满满的一套,带给你极大的满足感&成就感。就像你小时候收集七龙珠,过年的时候你七大姑八大姨集五福一样。
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收集是一种“将秩序强加于世界”的方式。这样的收藏者也许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掌控力。通过收集和筹办物品,他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扭转这种感觉。或许是童年回忆较少的人,也会通过执着于收集那些看似可以弥补童年的东西。
3.个人身份认同
除此之外,盲盒收集可能会满足你的社交需求。
在纪录片《无法停止.病态收藏癖》里,一个收集了近2000个小矮人的大叔说:
“如果没有这些小矮人,我就是一个古怪、孤僻的单身老头子,没有人会愿意和那样一个人说话。而现在会有人愿意拜访我的家,会有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听我讲关于小矮人们的故事。”
我不在是一个无聊的我,我因为这些盲盒手办成为了一个有趣的存在。而盲盒也成为了很多人炫耀的资本和交友的渠道。
4.盲盒效应
为什么盲盒只在中国突然爆火而不是其他国家?为什么是盲盒而不是其他的收集形式大火?
这还和一个经济现象有关 --“口红效应”。它最早是指经济不景气的社会里,人们没钱买房买车出国旅游,只能通过购买一些“低价的非必要之物”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而在“盲盒效应”(我自己起的名)里,消费者大部分是刚刚工作的90/95后年轻人。他们拥有一份不上不下的可支配收入,家庭环境小康,喜欢追求潮流。没有买房买车出国旅游,所以也就只能收集些精致好看的几十块的小物件来“安慰”和取悦自己了。而拆盲盒也成为现代年轻人(部分)996生活解压的一种方式。
这是我想到的几个点,大家觉得呢?
相关知识
盲盒=赌博?心理原因有哪些
揭秘乌龟盲盒直播间:为何成瘾背后的心理与社会学密码?
从文具、机票到宠物盲盒,盲盒经济游走在灰色经济边缘
被“嫌弃”的盲盒
网购平台上卖宠物盲盒,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宠物盲盒”带来的刺激可能造成心理问题
宠物盲盒 疯狂的盲盒经济
“宠物盲盒”悲剧再现,盲盒经济乱象该如何管
孩子迷上“宠物盲盒”风险重重
不该让孩子玩“宠物盲盒”
网址: 盲盒=赌博?心理原因有哪些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30897.html
上一篇: 如何自制无谷狗粮 |
下一篇: 出门遛狗有哪些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