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父母的“过度保护”,终究会害了孩子!来看看你的教育方法对吗

父母的“过度保护”,终究会害了孩子!来看看你的教育方法对吗

从孩子出生那天起,整个家庭的生活重心就是孩子。这时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想让他自由、快乐、健康地长大。

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些父母因过于担心孩子会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伤害,就将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到孩子身上,约束他们的行为,抑制了他们的发展需要。

一、以爱之名,忽视孩子的真正需求

以前看《妈妈是超人》,节目中马雅舒对儿女的教育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在她的家中,因为担心孩子磕着碰着,她没和老公商量就把所有家具都撤了,导致每次吃饭全家人都席地而坐。

带孩子的时候,她的神经会高度紧绷,一会儿一个“米娅小心”,“爱登小心”,总是担心儿女会出现什么意外。

平时米娅想要什么东西,一开始马雅舒想要限制一下,但看到孩子不开心的表情后就会很快妥协,无条件的纵容和顺从。

结果,这种“过度保护”式育儿的后果在女儿身上凸显得淋漓尽致:3岁多的米娅叛逆不听话,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脱裤子上厕所,生气了还喜欢打妈妈……

像这种“以爱之名”溺爱孩子的父母,表面上看起来一切都为了孩子好,实际上父母的做法已违背儿童的需求。在父母强势干预的过程中,孩子已经丧失了自由发展的权利。

从婴儿时期开始到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常常出现很多的矛盾,比如:

为了不让婴儿的眼睛接触到刺眼的阳光,就在房间里做足了遮阳措施,不让他晒太阳; 为了不让孩子吃饭撒得到处都是,坚持亲力亲为喂孩子,以至于天天追着喂饭; 为了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过度,大人就会让孩子少活动、多睡觉; 为了让孩子不哭不闹,便没有原则的满足孩子所有要求,让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的毛病; 当孩子想自己穿衣服或鞋子时,大人总会不自觉地帮助孩子去做; 当孩子想把装满水的鱼缸搬到客厅时,大人看孩子那么吃力小心,总忍不住上去代替他完成……

以上种种表现“爱孩子”的表现,往往导致发展中的孩子在生活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父母美其名曰地保护孩子,实则是让孩子满足自己的要求,适应大人的生活。

二、父母过度保护,将阻碍儿童的成长

为什么父母总是不信任孩子?不允许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探索世界?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自我保护的欲望,二是大人更看重行为的结果。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去决定怎么做。

由于孩子的思维和做事的方式、节奏、速度与大人不一样,他们想做某件事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浪费更多的时间,而且大多都表现得很笨拙。这时父母很容易不耐烦,忍不住“拔刀相助”。

父母阻碍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其实是毫无必要的帮助。长此以往,极不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

1.过度施爱,孩子会变得任性自私

对孩子的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并不是教育的长久之计。在父母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情,他们会理所当然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应该做的,而不会懂得感恩和回报,有时甚至走向极端,不利于健康成长。

2.大包大揽,孩子容易软弱无能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若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把所有都给包办了,不让他们多经历一些磨难,不让他们多体会生活的不易,孩子就会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不愿意为了改变现状而努力。这种孩子不能自主自立,凡事都要依赖父母,父母一旦不在了,就会怨天尤人,惶惶不可终日。

3.事事压制,孩子更容易吃亏

在孩子想要自己完成某件事或得到某一样东西时,如果父母事事都要抵制,不让孩子去经历。随着他们慢慢地长大,就会被很多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当走向社会以后,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更容易吃亏,从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4.过多干预,影响心理健康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要在周围环境中看、听、触摸、操作某些东西,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当大人在阻止孩子的很多活动时,往往过多强调“不要碰”、“你不会”、“你做不好”等概念,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主动性,给孩子贴上一个又一个否定的标签,让孩子产生自卑、不自信等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三、学会放手,拒绝“过度保护”式育儿

每一个“巨婴”背后,都是父母之爱泛滥所致。

从孩子出生、上学、工作到结婚成家,中国父母大多一手包办孩子的一切,替他们扫清所有的障碍,给以无微不至的照顾。孰不知在娇生惯养下长大的孩子,在失去父母的保护伞后,将脆弱得不堪一击。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20多岁的男子由于自己太懒竟然被活活饿死。原因就是他的父母老来得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后不能自食其力还要年迈的父母照顾。等到父母都去世后,竟然落了一个活活饿死的奇葩结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不可能陪伴照顾孩子一辈子,与其代替孩子把什么都做好,不如教会他们成为一个能独立生存的人。为此,建议父母可以这样做:

1.大胆放手,创造活动的环境

父母要在无危险的前提下,为年龄尚幼的孩子准备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允许孩子触摸或操作某些物品,让他通过自身行动满足内在需求,你会发现在他探索的时候,已经锻炼出一定的能力。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实属正常,父母不要过于担心,而是要学会适时放手。

2.适当做家务,培养责任心

面对繁重的家庭劳动,父母不要事事亲力亲为,孩子大一些,可以让他多帮忙做做家务,既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又促进了融洽的亲子关系。刚开始训练时,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一次两次做不好,做的次数多了就会熟能生巧,总有做好的时候。

3.凡事有原则,不溺爱,不放任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当孩子触犯底线的时候就要接受惩罚,当孩子需要进行管教时更不能放任自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探索周围的事物,还要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才能帮助他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教育孩子,就像是种花。

园艺师通过对花适宜的照管,能改良花的香味、颜色和其他自然特性。父母为孩子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保护他们的自然本性,才能消除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利于其身心成长。

溺爱如杀子”,这是每个父母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凡事过犹不及。尝试着放手吧。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父母的“过度保护”,终究会害了孩子!来看看你的教育方法对吗
教育专家:父母过度保护会害了孩子
那些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孩子被父母“过度保护”产生的影响,家长应该如何补救?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没有好处!过分保护孩子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原创 父母的过度保护,只会成为绊脚石,阻碍孩子的成长
父母性格会遗传吗?父母性格对孩子的影响
宝宝的过度保护,你有吗?
关于“过度保护主义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相关话题舆情分析
论“过度保护”对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网址: 父母的“过度保护”,终究会害了孩子!来看看你的教育方法对吗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43020.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原创 过
下一篇: 男司机挨打还手,是正当防卫还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