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谈谈儿童早期运动能力发展的几个要点

谈谈儿童早期运动能力发展的几个要点

在婴儿的身心发展过程中, 肢体运动能力发展与他们的其他智能发展有著密切的关系。 运动智能是婴儿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最先得到发展的智能。 对人脑的研究结果发现, 与运动有关的大脑神经极为丰富, 这些大脑神经又与视觉、 听觉、 记忆、 思维和语言等密切相关。 因此, 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其他智能的发展。 一般而论, 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婴儿, 其心理和智能的发育也较好, 而运动能力发展迟缓对智力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来, 国际心理学界对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躯体位移运动能力的发展, 二是手把弄物体运动能力的发展。

一、 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前提

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有两种身体活动。 一种是人类种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一系列的反射动作, 如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 抓握反射等。 这是一种固定的反应活动, 是个体对环境中特定刺激物的特定反应。 新生儿正是运用了这种反应能力才与陌生的世界取得了最初的平衡。 另一种是身体一般性的反应活动,如转头、 扭动身体、 腿和臂的活动。 这是儿童自发性的身体活动,既无目的, 也无秩序, 涉及身体各个部位。 这种自发性的身体练习活动是婴儿日后运动能力发展的前提。

过去人们认为, 新生儿软弱无能, 其主要动作能力仅限于一些先天的条件反射。 但近年来, 大量关于新生儿运动发展的研究表明, 他们已具备了一些复杂的动作能力, 表现为: 1,躲避动作———新生儿对迎面而来的物体或影像产生躲避行为, 如眨眼、缩头或后仰等。 2,够物动作———当视线触及某一物体或影像时,新生儿产生朝向该物的够取动作。 这种够物动作并不能导致成功,地取得物体, 实际上是一种“前够物行为”, 因为他们尚不能根据手的动作的任何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动作, 与婴儿 3%~%4 个月龄后由视觉指导的和依靠动作反馈协调的够物行为是有区别的。3,同步模仿动作———新生儿对成人的伸舌动作有同步反应的倾向。 1个月的婴儿已能模仿成人的面孔表情。 对于伸舌动作, 人们认为它不能被称作模仿行为, 而只能视作一种本能的同步反应。

二、 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是先天预置和后天练习的结果, 是由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的结果。 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顺序基本遵循如下规律:

(一) 首尾规律

即由头部到尾端, 由上肢到下肢的顺序发展动作技能。

婴儿动作的发展, 先从上部动作然后到下部动作。 婴儿最先出现眼和嘴的动作, 然后是手的动作, 上肢的动作又早于下肢的动作; 婴儿先学会抬头, 然后俯撑、 翻身、 坐和爬、 最后学会站和行走。 也就是离头部最近的动作先发展, 靠足部近的动作后发展。 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例如: 婴儿学爬行, 先是学会借助于手臂葡匐爬行, 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 膝盖和手进行手膝爬行, 最后才是手足爬行, 这就是首尾规律。

(二) 近远规律

即由身体中心向四肢远端发展动作技能。

婴儿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 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 最后是手部的精细动作。 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颈、 躯干) 的动作先发展, 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 手、腿、 足等) 的动作。 例如: 婴儿看见物体时, 先是移肩肘, 用整个手臂去接触物体, 以后才学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

这种从身体的中央部位到身体边远部位的发展规律,就是近远规律。

(三) 大小规律

即先发展大肌肉粗大动作, 再发展小肌肉精细动作。婴儿动作的发展, 先是从活动幅度较大的粗大动作开始, 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也就是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所谓大肌肉动作是指抬头、 坐、 翻身、 爬、 走、 跑、 跳、 走平衡、踢等, 即大肌肉群所组成的动作。 大肌肉动作常伴随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 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 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

小肌肉动作如吃饭、 穿衣、 画画、 剪纸、 玩积木、 翻书、 穿珠等。从四肢动作而言, 婴儿先学会臂与腿的动作, 以后才逐渐掌握手和脚的动作, 通常是先用整个手臂去够物体, 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抓。 这种动作发展规律, 称为大小规律。

(四) 无有规律

即由无意识的活动发展出有意义的探索行为。

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 意识支配, 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五) 泛化集中规律

即婴儿出生后的动作发展从泛化的全身性的动作向集中的专门化的动作发展。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泛化动作; 这种动作是笼统的、弥散性的、 无规律的。 例如: 满月前的婴儿, 在受到痛刺激以后,会边哭闹边全身活动; 而后, 婴儿的动作逐渐分化, 向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前进。 这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发展的泛化集中规律。

三、 躯体位移运动能力发展的顺序及其意义

婴儿躯体位移运动顺序依次为抬头、 翻身、 坐、 爬行、 站立、行走等。

要说明早期活动对于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先让我们看一个动物实验的例子。

赫尔德与海因(R.%Held&A.%Hein, 1963) 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 显示了自身位移运动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他们设计了一个类似“旋转木马” 的装置, 将A、 B双胞胎猫在暗室中养育到能够行走后, 在 A猫脖子上套上枷锁(但四脚可走动), B猫固定在篮子里(身体无法运动)。 它们被放在同一屋子里的旋转平台上, A猫动的时候会带动旋转平台那头的B猫动。 A、 B两猫看到的听到的刺激都一样, 唯一的不同是A猫的感知经验是靠自身运动去获得的, 而B猫的感知经验是被引起的。 实验结束后, 发现A猫的空间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远远大于B 猫。

婴儿躯体位移运动能力的发展对于婴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包括对婴儿的认知、 情绪和社会行为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孟绍兰, 1997)。 在婴儿躯体动作的发展中, 坐和爬给婴儿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 坐。 坐著观看物体对于形成物体的主体像有很大好处,对婴儿视知觉的发展更为有利。 因为仰卧时, 只能看到屋顶, 或者从侧面位置知觉物体, 这时婴儿的视线与外界物体处于斜位方向; 坐位视物时, 婴儿的视线与物体处在相对平行的位置, 有利于婴儿捕捉立体, 即物体的近端和远端。

坐对婴儿听觉的发展也有类似的作用。 因为当人处在直立位置时, 双耳对外界物体也大体上处于对称位置, 这有利于对音调的知觉。 此外, 坐位能使头部自由转动, 声音进入双耳的时间差更有利于婴儿形成方位知觉。

坐位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解放婴儿的双手, 这对双手的协调操作和手指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极为有利。

(2) 爬。 爬比坐对婴儿心理的发展有著更为显著的意义。 婴儿的爬行可以让婴儿的身体位置随意移动, 这就扩大了婴儿的活动空间, 增加了他们认识周围事物和与人交往的机会, 婴儿在空间的位置移动, 首先扩大了婴儿接触和探索环境的范围, 为婴儿建立、 扩大和深化对外部世界的初步认识创造了条件, 促进认知能力、 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其次逐步将自己和其他事物区分开, 认识了自己的身体, 认识了自己的能力, 认识了自己同周围人的关系等, 帮助婴儿建立起最初的主客体概念, 促进婴儿“去自我中心化”; 再次能促进其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有实验表明,有爬行经验的婴儿在遇到不确定情境时, 产生迟疑, 他们学会利用情境信息(从母亲的面孔表情和声音中) 决定自己的行动。

爬行对婴儿脑的发育、 空间概念的建立具有特殊意义。 通过动作训练可以对智力落后者进行康复治疗。

另外, 独立行走也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独立行走使婴儿的躯体运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使活动具有一定主动性; 主动行走扩大了认知范围, 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这使婴儿获得更多的物理经验和社会经验。

四、 手把弄物体运动能力的发展

作为人类特点的手的动作的发展, 在儿童心理发展上, 具有无比的巨大意义。 婴儿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双手动作的发展相联系的。 在所有的运动技能中, 抓获物体的动作在婴儿认知发展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开拓了婴儿探求环境的全新途径(Bushnell%&%Boudreau, 1993)。 通过把弄物体, 婴儿习得了大量的有关物体的情景、 声音以及感觉。 婴儿借助手的动作来对物体进行分析和综合, 这是一种感觉运动思维形式。 在他们开始说话时, 思维活动向著以表象形式为主发展, 然而手的动作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 就像成人, 在创造性思维中, 往往仍然依靠手的动作来实现构思。

(一) 自主够物、 抓握以及摆弄物体的发展

3个月左右, 婴儿出现自主够物行为, 并且在准确性方面逐步提高。 这个年龄的婴儿够黑暗中发光的物体和够光明中的物体效果一样。 这表明早期够物是由本体感受所控制的, 并不需要对婴儿的手臂和手作视觉上的引导。 婴儿到5 个月大时, 在物体被移出了他的够物范围时, 他会很敏感地减少够物行为。 在 9 个月时,他们能够到方向不断变化著的运动物体。

到 4%~%5个月时, 在婴儿开始会坐的时候, 他们的双手解放出来, 可以让双手去协调探求事物。 在这个年龄, 婴儿可以一只手抓持物体, 另一只手用手指尖抓物, 他们能快速将物体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

大约在 5~6 个月时, 婴儿手眼协调抓握物体的能力开始形成。 手眼协调指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 手的运动能够和眼球运动———视线一致, 按照视线去抓取物体。 手眼协调能力的获得,是婴儿在手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手眼协调之后, 婴儿的手的动作逐渐灵活, 出现了双手的配合活动, 到 6个月以后, 婴儿已经能用大拇指和食指一起进行抓捏动作, 而且协调得颇佳, 熟练地操作使用物体的能力就大大扩展了。 这时候的婴儿, 开始把兴趣从自身的动作转移到动作对象上来。 1岁时, 婴儿能拾起葡萄干, 旋转旋钮或把手, 也能关合小盒子。

有人通过对 7个月的婴儿的观察, 记录了下面两个片断: 婴儿甲把小盒的盖子拿下来又盖上去, 如此重复24 次; 婴儿乙反复地把小玩具放进圆盒里, 又拿出来, 如此持续了 15 分钟。 这种现象说明, 婴儿此时是通过动作来了解自己动作的对象, 了解动作所带来的结果, 这对婴儿智能发展非常重要。

到 8~11个月大时, 婴儿接触物体和抓握动作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以至于这些动作进行得很平稳顺畅, 而且无需作出什么努力, 因此注意力就可以从将动作技能本身与得到物体前后发生的事情相互协调的过程中转移开去。 在这段时间前后, 婴儿能首次解决一些涉及够物动作的简单问题, 比如寻找并找到隐藏起来的玩具。

9个月的婴儿, 手的动作进一步复杂化, 他们能够到方向不断变化著的移动物体(Ashmead%et%al., 1993), 并且他们开始知道借助工具来达到目的。 比如, 他知道借助成人的手去拿自己够不到的玩具, 这说明此时婴儿不仅有了行动的目的, 而且有了行动的方法。

1 岁半以后, 婴儿逐渐学会做各种动作, 而不再敲敲打打。

1~3岁的婴儿渐渐能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 灵活熟练地运用物体, 并且开始知道把物体作为“工具” 来使用, 比如, 勺子用来吃饭, 用蜡笔可以涂鸦。

2岁以后, 婴儿开始学习自己系扣子、 洗手、 用筷子吃饭, 他们还可以描画一些简单的水平线或竖直线, 可以搭 5 层甚至更高的积木等。 这是人的一生中开始使用“工具” (用具) 的年龄。

与动力系统理论相一致, 婴儿获得了对简单运动的控制以后, 他会把这些技能融入到一个日趋复杂、 和谐的系统中去(Fentress%&%McLeod, 1986)。

(二) 早期经历和自主够物

和其他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运动技能一样, 自主够物也受早期经验的影响。

伯顿·怀特和理查德·赫尔德的研究发现, 被提供适量视觉刺激(起初是简单的图案; 后来在童车上方悬挂一个活动装置) 的受过影响的婴儿比那些没有被提供任何视觉刺激的婴儿要早6 个星期够物。 第 3组被提供大量刺激(在早年时, 就用图案对童车减震进行了装饰, 提供活动的装置) 的婴儿够物比不给刺激的婴儿也要早得多。 但是这种进行大量刺激的做法也有不良影响, 这些婴儿不是环顾四周就是大哭大闹, 而且他们在够物中的表现并不如受到中等刺激的婴儿那样尽如人意。

以上研究成果提醒父母: 为婴儿“量身定做” 的适量刺激对婴儿完成早期的发展有好处。 过多或者过少的刺激都会减缓婴儿运动技能的发展。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谈谈儿童早期运动能力发展的几个要点
儿童早期发展是指什么?真的有用吗?
2015年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儿童早期发展新技术培训班》
家长必知!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诊断全流程
儿童学习能力障碍 其他
行为矫正技术对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意义
儿童学习能力障碍(1)
自闭症儿童为什么喜欢看闪光、旋转、运动的事物?
自闭症儿童评估工具介绍(一)——PEP – 小浣熊早期干预中心
视觉感知及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网址: 谈谈儿童早期运动能力发展的几个要点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51216.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犬的运动能力
下一篇: 售价上千的宠物机器人 能替你养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