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炎又称为增生性肠病(PPE),是一种困扰全世界猪肠道健康的疾病,是由细胞内劳森菌引起的。接种疫苗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但了解这种细菌何时及大量繁殖的原因也非常重要。本文根据回肠炎的临床和病变特征的不同,给出了防控对策及诊疗措施,以期为养殖从业者提供借鉴。
回肠炎又称为增生性肠病(PPE),是一种困扰全世界猪肠道健康的疾病,是由细胞内劳森菌引起的。接种疫苗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但了解这种细菌何时及大量繁殖的原因也非常重要。回肠炎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临床型,另一种是亚临床型。临床型是肉眼能看到的,亚临床是肉眼看不到的。不管是临床型还是亚临床型,大多数猪场都存在此种疫病。根据临床和病变特征的不同,回肠炎又可分为区域性回肠炎(RI)、猪肠腺瘤病(PIA)、增生性出血性肠病(PHE)和坏死性肠炎(NE)。
1 发病原因
1.1 病原体
回肠炎是由一种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菌—胞内劳森菌引起的。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弯曲的棒状杆菌,末端呈锥形,可以由世界各地的一些专门实验室在细胞培养中人工培养。这种细菌在7~14d后可以产生微菌落,并可以在5℃的细胞外存活长达2周,但不会在细胞外繁殖。纯培养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临床症状。细菌进入肠道内壁的细胞,通常是小肠末端(回肠)的细胞,有时是大肠内的细胞,并在此繁殖,导致细胞在外观上变得不成熟,破坏吸收绒毛,并促使它们之间的隐窝延伸,从而使感染区域的肠壁变厚变硬,黏膜吸收性能严重下降。劳森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含碘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敏感。
1.2 促发因素
临床上,尚有某些因素可以促进感染或发病,其中包括转群、混群、过热、过冷、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等各种应激反应。频繁引进后备猪、过于频繁的疫苗接种、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也会促进回肠炎的发病。霉菌毒素可造成猪的抵抗力降低或者引起肠黏膜的损伤,可促进本病发生。猪场同时存在其他肠道病原,如猪疾病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都会促进回肠炎的发病。
采用全进全出、漏缝地面的猪场发病率较低;猪场规模越大,发病的危险性越大。
2 劳森菌的传播
2.1 直接传播
胞内劳森菌通过受污染的粪便在猪与猪之间传播,即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2.2 间接传播
由于该菌可以在猪体外存活很短时间,因此在食用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将易感动物移入受污染的猪栏或车辆后,可发生间接传播。劳森菌可以在啮齿类(如鼠和兔)和犬体内持续存在,可能成为劳森菌的感染源。
育肥猪可带菌几周,母猪则长期带菌;饲养员的鞋、工具等是机械性传播媒介。
3 回肠炎的损失
回肠炎的发病率很高,但国内大部分猪场并没有足够重视。本病死亡率低,而且主要发生在生长育肥阶段和后备猪,所以大部分人不以为然,但它会像小偷一样,偷走猪场的利润。主要损失表现在:死亡和淘汰,尽管整体死亡率低,但急性出血或坏死型可能有死亡或淘汰;感染猪表现生长缓慢,一般可推迟7~15d出栏;饲料转化率下降,感染严重的猪群料重比可提高0.2左右。每头猪平均损失40~60元。
4 临床症状
采集粪便样品的所有猪场都有胞内劳森菌检出,59.8%采集的粪便样本中检出胞内劳森菌,但这一数据显然被低估,因为约20%回肠炎病猪粪便并不一定能检测到劳森菌。本病的潜伏期为3~6周,可发生在3~4周至成年的任何年龄的猪身上。
4.1 临床型
最初的症状是增重缓慢或消瘦,以及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发病猪表现苍白,个别猪有呕吐、贫血(白毛猪可见苍白)和可能有黑色的粪便。一些病猪排出松散颗粒状的粪便,散布在地板上,就像湿水泥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混合螺旋体等微生物感染的猪场(图1)。4~6周后,受感染的猪可能完全康复。
图1 典型的回肠炎,腹泻粪便含有大量未完全消化的饲料成分,外观犹如水泥样
有些猪在这个阶段突然死于出血性回肠炎(图2)。它们通常在死亡前1~2h出现苍白(出血引起的),体温降低(37.8℃),可发生于6~10周以上的任何年龄的猪。当出血性回肠炎首次进入猪场时,种猪(特别是后备母猪)可能突然死于这种疾病。12%的新感染群体可能会受到影响,其中可能6%的猪会死亡。一些康复的猪依然发育不良,表现消瘦、苍白,并可能有轻度腹泻(粪便不成型)。这些猪最有发展成为坏死性肠炎的可能。
图2 急性出血性回肠炎,常发生于生长育肥猪和后备猪,腹泻带血或屁股上粘附带血的粪便
如果生长猪疾病而变得苍白,粪便变黑,则应考虑增生性肠病及其相关综合征(NE、PIA、PHE和RI)。在老年猪中,这些症状和突然死亡也可能与胃溃疡有关。腹泻或粪便并不是该病的可靠指标。
4.2 亚临床型
亚临床型的回肠炎短时间内往往见不到明显的腹泻和便血等临床症状,但随着日龄的增长,可能会出现均匀度下降或体重差别很大的问题(图3)。
图3 亚临床回肠炎,没有明显的腹泻,但可见生长速度不均,同一日龄猪体重差别巨大
5 病理变化
回肠炎可在病猪死后检查中得到证实。他们通常皮肤苍白,体况可能比较差。回肠末端(约20cm处)变厚、变淡,肠黏膜扭曲成褶皱(类似脑回),以抵抗拉伸。部分大肠(如盲肠和结肠)也可能受到影响。
受侵害的肠道内可能有血块,这些血液一旦到达大肠,就会呈现黑色。在坏死性肠炎的疾病阶段,受影响的肠黏膜可能被坏死组织覆盖。实验室检测证实存在这种疾病或感染。显微镜下可见肠黏膜细胞排列的特征性变化(图4-图7)。
图4 回肠末端黏膜严重增生,并伴有出血
图5 回肠炎回肠病变,左侧是正常的肠段,中间和右侧的肠段则存在不同程度增生
图6 坏死性肠炎,可见肠壁变硬,剖开可见肠黏膜覆盖大量坏死物和内容物凝结在一起
图7 出血性肠炎,外观如血肠,剖开可见回肠,黏膜不同程度出血,有时有血块
6 回肠炎的诊断
6.1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尤其是回肠末端),结合流行病学,基本上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有时症状和病变都不典型,如亚临床感染,则难以下结论。往往依靠PCR检测到劳森菌才可以做出确诊,但很多情况下,即使是回肠炎腹泻的粪便,PCR也不一定能检测到粪便中的细菌,因而检测不到细菌也不能完全排除。由于劳森菌是严格细胞内寄生菌,细菌分离培养需要合适的细胞系,因而生产上基本上不进行细菌分离。
6.2 鉴别诊断
回肠炎需要与猪痢疾、结肠螺旋体感染、沙门氏菌腹泻、霉菌毒素性腹泻进行区别。其中猪痢疾的血便有明显的粘液成分,而且病变主要分布于大肠;结肠螺旋体感染发病率低,而且粪便不带血,病变主要分布于结肠;沙门氏菌主要感染大肠,腹泻更稀(甚至水样),没有血液。霉菌毒素引起的腹泻往往同时有霉菌毒素中毒的其它症状。近年来发生的非洲猪瘟也有腹泻带血的症状,但往往伴随着皮肤出血、体温升高等症状。
7 回肠炎的防控
7.1 预防
7.1.1 改善饲养管理,降低应激反应的影响
猪舍的降温与保温、饲养密度的调整,关键是不能将不同日龄的猪混群饲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批次间彻底清洗,并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并留出足够的干燥时间。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含有表面活性剂,可以渗透到有机物和粪便中,因而空栏消毒的效果更好。
7.1.2 良好的生物安全
在非洲猪瘟发生后,各地的规模化猪场都十分重视生物安全,特别应注意不要频繁引进后备猪或者多渠道引种;饲养育肥猪的最好从单一渠道购买苗猪。猪场不能养狗,也需要控制野狗;定期进行灭鼠、灭蝇。由于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所以不能随意在猪栏内走动,而且靴子应经常洗刷和消毒。
7.1.3 免疫
目前市场上有两类疫苗,即活苗和灭活苗。活苗可以通过饮水接种,而灭活苗只能通过注射接种(图8)。据临床反映,接种活苗可以显著降低回肠炎的发病率,平均每头猪减少损失30~40元。
图8 通过饮水接种疫苗是预防回肠炎的有效方法
7.1.4 饲料与饲喂程序的改进
当猪吃得过多时,食糜在胃中的滞留时间缩短,导致更多的食糜到达回肠末端并进入大肠。这过量的食糜可用于胞内劳森菌的过度增殖并引起爆发。另外,降低饲料中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是一种容易被细菌用来增殖的底物。因此,在夏季减少饲料中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的量将有助于减少热应激,而且也将避免细菌的增殖。降低饲料CP的含量可以防止CP在大肠中的发酵,减少热应激和有毒胺的产生,这些有毒胺也会影响肠道完整性。
7.1.5 益生菌
很多益生菌如丁酸梭菌、芽孢杆菌的长期使用,可以改善肠道健康状况,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7.2 治疗
对劳森菌敏感的抗生素有泰妙菌素、林可霉素、泰万菌素、四环素类(多西环素、金霉素)等,氟苯尼考也有一定的作用。其中泰妙菌素的性价比最高,因此是回肠炎治疗的首选抗生素,而泰妙菌素和金霉素联合用药具有非常优良的协同作用(表1 )。
表1 细胞内劳森菌分离株的细胞内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Wattanaphansak etal,2009)
抗生素类别
MIC 50 (μg/mL)
MIC 90 (μg/mL)
MIC范围(μg/mL)
泰妙菌素
0.125
0.125
0.125-0.5
沃尼妙林
0.125
0.125
0.125
泰乐菌素
2.0
8.0
0.25-32
林可霉素
64
>128
8.0->128
金霉素
8.0
64
8-64
7.2.1 个体治疗
便血或严重腹泻的猪需要隔离,注射长效抗生素如长效多西环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替米考星等,以避免频繁注射。严重回肠坏死的猪往往难以治愈。
7.2.2 群体治疗
由于群体中有临床型,也有亚临床型,还有暂时健康的猪,所以在个体治疗的同时,需要对这一群体进行预防性治疗。
(1)临床型回肠炎.每吨饲料添加80%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预混剂125g、20%盐酸金霉素可溶性粉1000g(或15%金霉素预混剂3000g),连用7d。而后每吨饲料添加80%泰妙菌素100g、20%盐酸金霉素可溶性粉800g(15%金霉素预混剂2000g),连用14d。猪栏内出现腹泻猪或者粪便松软的猪后开始用药。
(2)亚临床回肠炎。每吨饲料添加80%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预混剂100g、20%盐酸金霉素可溶性粉800g,连用21d。因为亚临床回肠炎基本上看不到临床症状,所以根据回肠炎的感染动力学,通常在12周龄前后、18周龄前后用药。
(3)混合感染。当存在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或其他细菌性疾病时,应相应地调整治疗方案。如上述药物组合再添加上氟苯尼考(每吨饲料额外添加20%氟苯尼考300g)。
总之,回肠炎是一种严重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肠道疾病,感染率和发病率都很高,但死亡率比较低。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预防,其中减少引进后备猪的频率和源头,可减少劳森菌进入猪场的机会;全进全出和减少应激反应,可显著降低感染率;免疫是很有效的方法,按程序接种疫苗,可降低损失30~40元/头。在治疗方面,泰妙菌素和金霉素的药物组合可有效控制临床和亚临床型回肠炎,大大降低猪场的损失,关键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用药,而且疗程要足够长。
本文作者:匡宝晓 山东华辰制药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今日养猪业》杂志2022年5期
今日推荐
天气转凉,警惕腹泻!从机理角度谈谈猪腹泻的原因分类及防治思路
深度好文|| 系统动物医学与稳态自耦合体系
猪价涨势再趋缓 四轮放储下旺季预期减弱
二级预警!猪肉这一价格上涨30%,发改委:再投放一批中央储备肉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猪场养殖必备一:20大常见猪病全攻略及防控措施
鼠疫的防控措施.doc
犬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鼠疫的防控措施
1例猫眼球摘除术详解
老鼠如何传播疾病:常见疾病及防控措施
影响肉鸡肠道健康的非营养性因素以及肉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控!
论坛风采 | 第九届兽医大会——动物疫病宏观防控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大数据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与展望
鼠疫防控:宠物鼠疫预防措施
网址: 匡宝晓:猪场回肠炎的防控措施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56714.html
上一篇: 中药天然产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 |
下一篇: 麦麸,乳糜泻和炎症性肠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