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社会“角色脚本”与个体自我预期

社会“角色脚本”与个体自我预期

“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所指出的,在社会互动关系之中,任何主体的存在都是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在此过程之中,主体的存在方式既体现为与其他主体共在的主体间性,同时,在本质层面又是个体性的”。[1]

在《电影、社会与观众》一书中,针对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身份,学者孙承健认为,“在社会系统之中,无论是属于哪一个社会阶层,也无论是否拥有一定的权力、财富或社会影响力,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之中,实际上都会同时兼有多重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即所谓多重角色身份的叠加……而对于携带着不同社会角色身份的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与不同的社会互动关系之中,选择认同什么样的角色身份,既与人物自身基于自我认同的一种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与此同时,也与人物所处不同的现实情境,不可分割。”[2]

在现代社会互动关系中,一份互动关系的构建需要主体与其他主体交互性共同参与,缺一不可。同时,这样的互动关系不同于过去以主体性哲学所看待的主客体关系,由一方去绝对的征服、控制、建构另一方。而是如同现象学家胡塞尔所认为的,“在社会互动关系之中,任何主体的存在都是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如果将社会看作某一主体,社会通过社会化手段形塑、建构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主体,以期达到自身组织机构、制度的话语要求,实现“使现存社会永存”的内在目标,而社会中的任何主体也通过互动方式建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满足自身或其所属社会身份角色(例如阶层、性别、种族、民族、价值信仰以及生理缺陷等)的“个别化”欲望诉求。不同于社会话语系统为特定身份角色编织好的脚本指令,“个别化”欲望诉求的产生是个体自身基于其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下的行为表征,也就是说每一个社会成员既可能选择认同社会给定的角色扮演,同时,个体也可能出现拒绝、反叛、背离、变革以及越轨性行为等,即个体选择拒绝、否定认同社会组织机构、社会制度所制定的社会脚本,并以自身所认同的某种社会角色身份实施社会行为。

在电影的叙事表达中,作为实施戏剧性行为的角色或人物,其欲望动机、行为目的的来源与自身基于身份认同的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很大一部分影片以围绕人物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转化来建构电影叙事的整体架构,例如《重返二十岁》《死亡实验》《黑天鹅》《西虹市首富》《你的名字》等众多不同题材、类型、风格的影片,在这些影片当中,角色自身所认同的身份成为了叙事中重要的结构性要素,同时,也是一种自变量。因人物多重性的角色身份、角色身份认同转化导致的自变量变化,将会触发电影叙事中一系列结构元素的变化,从而构建起影片叙事的戏剧性冲突,得以有效推进电影的整体叙事进程。

以影片《重返二十岁》(2015)为例,作为一部青春奇幻影片,电影讲述了在阴差阳错下”重返二十岁“的七旬老太孟丽君。因为性格过于强烈,被家人投票“请出去“的丽君摇身一变,竟成为了亭亭玉立的少女。角色的身份转化带来了与其他角色间互动方式的转变,凭借着靓丽的外形、独具风格的嗓音成为了乐队的主唱,被嫌弃的老人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并且成为了孙子项前进以及音乐总监谭子明眼中倾慕的少女。在“青春逆转”的奇幻光芒下人物的外形容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人物自身基于角色身份的认同却没有改变,依旧是那个性格强烈、爱憎分明的老太。因此,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因为外貌的转变而发生改变,依旧是奶奶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纠葛、长辈与晚辈之间观念的代际差异,也正是在角色身份转变、自我身份认同不变的矛盾冲突中,营造了电影整体叙事的喜剧韵味,在人物尴尬、幽默的互动关系中体现家庭亲情的魅力。

如同卡斯特曾经引用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话语,“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不是一个由个体所拥有的明确的特征。它是一个人以其人生经历对自我所做的反思式的了解。”个体自身基于社会角色与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不同的互动关系,甚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伴随着人的现实存在状态,以及价值观念的更迭而不断变化的”。[3]人在一生中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与身份,并且因为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境而具有多重社会角色与身份的表现,人们在社会角色与身份中来回穿梭。对于电影叙事而言,人物的社会角色与身份因假定性情景、人物互动关系、人物存在状态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等所产生的不稳定性,正是构建电影叙事戏剧性张力的重要元素。

而在另一方面,“从社会组织和制度的角度而言,针对不同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不同的社会组织和制度都会以不同的话语形式,分配给社会成员各自不同的“角色脚本”。正因为如此,由社会话语所建构的角色脚本,也就成为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参照。”[4]社会中的角色千差万别,因此不同角色脚本中的“行为期待”也因为身份角色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诸如教师应当循循善诱、和蔼可亲,执法者应当秉公无私、贯彻正义等等,社会为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分别建构了符合其自身身份符号规范的话语系统,二位编码制的行为“指令”为社会角色划分出”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行为范式,个体在社会话语规约、奖惩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将角色脚本的行为“指令”内化为自身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模式。

惯例的产生对在社会不同情境中扮演着各种角色的个体而言,无疑如同一道道无形的枷锁,既看不见、也触摸不到,但却实实在在地束缚着个体的思考、行为及其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在社会系统之中,无论是拥有权利、地位与财富,站在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上层人士,还是苦于生计的底层群体,每一种社会角色和身份都有其逃脱不开的社会期待。然而也应当值得思考的,作为无形枷锁的“脚本指令”内化约制着主体的同时,是否也存在主体挣脱枷锁的反叛。

从个体认同的角度而言,社会角色和身份不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享有,而是社会建制下的产物。个体对于自身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认同会因为不同的社会情境、不同的互动关系而发生转变,同时个体自身基于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自我认同,即个体预期,在很多情况下同社会身份和角色的社会期待之间并非是统一性的关系,而是呈现为矛盾与冲突的对立关系。如社会学家斯塔彻尔所言,“如果个人作为观察的中心,那么个人所占据的位置决定了他的地位和角色”[5],从斯塔彻尔的阐述中可以认识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观察视点的建构可以是他者,也可以是自我。以自我为观察中心,由感受产生的自我认同即个体对自身社会位置、社会身份的预期。基于角色脚本的社会期待与个体认同的自我预期之间,在身份认同、观念认知层面有时呈现出强烈的差异性。例如,现代社会下性别角色的变化,传统的社会性别的角色脚本模式被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更为多元化的社会性别认知观念,诸如“伪娘”和“伪男”、“妈宝男”和“女汉子”。

在电影的叙事与表达中,人物基于角色脚本的社会期待与个体认同的自我预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了人物自身的生存困境,人物在社会话语期待与个体价值取向中来回撕扯,无疑是对人性的一种戏剧性表述方式。这里以犯罪类影片,大卫·芬奇拍摄的《七宗罪》(1995)为例,影片讲述了发生在纽约市的连环杀人案件,即将退休的威廉与新调来的年轻警探米尔斯组成了破案小组。在调查罪犯的过程中,搭档二人发现罪犯所采取的暴力行为路径是以基督教中的七重罪孽为参照,“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嫉妒”。每一桩谋杀案对应着一个戒条,案发现场中死者都被处以极度残忍地仪式化的处决。面对被害者的死亡现场,作为警员的米尔斯也难以忍受犯罪者变态心理下的所作所为。从人物的社会角色和身份来看,米尔斯作为年轻有为的警探,同时也是刚调来局里的新人,未曾面对过狠角色的米尔斯显得经验不足,但内心中暗自恼火,渴望通过解决这件大案子,为自己的新人身份换取一份完美的期待答卷。

随着电影叙事进程的推进,米尔斯与威廉两人终于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约翰的线索,却没有想到约翰竟前往警局自首,但“七重罪孽”并没有就此结束,除了已经发现的五位受害者,约翰自己承认还有两具未被发现的尸体。在米尔斯押送约翰的过程中,威廉收到了给米尔斯的包裹,里头装着米尔斯妻子翠西的头,约翰告诉米尔斯是因为自己“嫉妒”他,所以杀死了翠西。在盛怒和悲伤之下的米尔斯无法控制自己,最终用原本应当维护正义的手枪打死了约翰,非理性行为的出现消解了米尔斯作为警探的社会角色和身份,最终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做出了与“社会期待”相背离的角色行为,此时此刻的米尔斯更多的是以妻子翠西丈夫的身份来执行自身的行为指令,为了给死去的妻子报仇,化解自己内心当中对妻子死去的悲愤。而正是愤怒之下的非理性行为,使得米尔斯犯了“七重罪孽“中的愤怒戒条,威廉只能看着米尔斯被押上警车。

由此可见,在电影叙事表达中,人物基于角色脚本的社会期待与个体认同的自我预期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形塑人物的同时,也从某个角度向观众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与晦涩。在社会话语之下,隐藏在人性中的那片欲望场域,“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欲望体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孙承健:《电影、社会与观众》[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版,第52页。

[2].孙承健:《电影、社会与观众》[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版,第50页,第52页。

[3].孙承健:《电影、社会与观众》[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版,第54页。

[4].孙承健:《电影、社会与观众》[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版,第55页。

[5].【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十大概念》[M],杨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第二十四次眨眼

Twenty-fourth blinks

电影,一面集中的镜子......

微信公众号ID:mirror-movie

公众号团队: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生院电影学系

filmtopia电影组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社会角色
奥黛丽·赫本对角色的认知与管理
什么是社会角色
物业管理人员的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猫咪AI故事脚本创作指南:全面解析写作技巧与相关问题解答
5步,让孩子认清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
角色理论
鸟类行为学与社会规律.pptx
如何完成一个短视频脚本
什么样的人养宠物?心理解读与社会观察

网址: 社会“角色脚本”与个体自我预期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5724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原创 让
下一篇: 养狗超过三年,你跟不养狗的人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