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白頸長尾雉

白頸長尾雉

  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為中國特有的世界受脅物種和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在IUCN和《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均被列為易危種,並被列入CITES附錄I。該雉分布於長江以南華東和華南地區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和貴州等省區,約在北緯25~31°之間,為典型的東洋界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種類。簡介

  名稱:白頸長尾雉 學名:Syrmaticus reevesii 別名:橫紋背雞 英文名:White-necked Long-tailed Pheasant 物種分類:屬於鳥綱、雞形目、雉科、長尾雉屬 分布: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的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兩廣。

  外形特征

  雄鳥全長約80厘米,雌鳥約50厘米。雄鳥頭部暗褐色;後頸和側頸灰白色;頦、喉及前頸黑色。上背和胸栗色,散有黑斑。下背和腰黑而閃藍,具白色橫斑和羽緣。飛羽棕色或淺栗色,雜有細紋。尾羽長,橄欖灰色,具多數栗色寬橫斑,腹部為白色。嘴黃褐色,腳暗灰色。雌鳥體羽大部棕褐色。上體滿綴以黑斑紋,背部具白色矢狀斑。

  白頸長尾雉俗稱橫紋背雞、山雞、紅山雞、高山雉雞和地花雞等。其體形大小與雉雞相似。雄鳥額、頭頂及枕部淡橄欖褐色,後頸灰,頸側白而沾灰,頦、喉及前頸均黑;上背和胸均輝栗,各羽具金黃色羽端及羽毛中央的黑色次端斑;兩翅亦為輝栗色,但具白斑;下背和腰黑而具白斑;腹白;尾灰而具寬闊栗斑。雌鳥體羽大都棕褐,上體滿雜以黑色斑紋,背部具白色矢狀斑;腹棕白;外側尾羽大都栗色。

  雄鳥全長約80厘米,雌鳥約50厘米。雄鳥頭部暗褐色;後頸和側頸灰白色;頦、喉及前頸黑色。上背和胸栗色,散有黑斑。下背和腰黑而閃藍,具白色橫斑和羽緣。飛羽棕色或淺栗色,雜有細紋。尾羽長,橄欖灰色,具多數栗色寬橫斑,腹部為白色。嘴黃褐色,腳暗灰色。雌鳥體羽大部棕褐色。上體滿綴以黑斑紋,背部具白色矢狀斑。本物種體形大小接近環頸雉,體長約為50厘米。雄性體羽以褐色為基調,頭頂、後頸及頸側淺色,自頭頂到頸側逐漸由淺灰褐色過渡到白色;眼周裸露鮮紅色皮膚。

  白頸長尾雉--特征上背、肩及胸部栗褐色,隱約可見暗褐色的魚鱗斑;翅上覆羽暗褐色,覆羽中部為藍綠色並帶金屬光澤,頗有雁形目鳥類翼鏡的韻味,但構成這塊區域的羽毛並非雁形目的次級飛羽,而是覆羽;翅上具兩道白色翅斑;尾羽及尾上覆羽甚長,與身體的比例接近1:1,尾羽污白色具寬闊的褐色橫紋。

  下體白色,兩脅具栗褐色鱗狀斑。雌性體色暗啞,尾羽雖較一般雉類的雌鳥略長但遠遜於白頸長尾雉的雄鳥;頭頂及枕部為暗啞的栗褐色,雙頰及頸側為沾褐色的污白色,眼周亦有紅色的裸露區域但遠較雄性為小;上體褐色,除肩部具一道污白色斑塊外還具兩道白色翅斑,自頜下至胸褐色,著黑斑,腹部白色兩脅具粗大的褐色鱗狀斑;尾羽色暗,隱約可見梢淺色的橫斑。虹膜褐色,喙黃褐色,足藍灰色,雄性足上張有矩。

  生活習性

  棲息於海拔300?1000米的崎嶇山地及山谷間的叢林中,多見於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也見於茂密的竹叢及下木間。喜集群,常呈3-8只的小群活動。多出入於森林茂密、地形復雜的崎嶇山地和山谷間。性膽怯而機警,活動時很少鳴叫,因此難於見到。在發現異常情況時,亦是先急跑幾步再停下觀察動靜,如無危險,則悄悄走開或飛走;如發現敵害臨近,則馬上起飛,同時發出尖銳的叫聲。活動以早晚為主,常常邊游蕩邊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棲息於樹上。與孔雀、鴛鴦等相同,屬雄性羽色鮮艷、雌性羽色普通類。食性:雜食性。主要以植物葉、莖、芽、花、果實、種子和農作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據李炳華(1985)等對白頸長尾雉的食性分析,春季主要吃紫雲英、卷柏、馬蘭、看麥娘、半夏、半邊蓮、草、葉底珠、齒緣苦、繁縷、紫花地丁、石吊蘭,以及蘿卜、油菜的莖葉、香菇、木耳、稻谷、玉米和部分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夏季則主要啄食錦雞兒、山胡椒、野鴉椿、獼猴桃、五味子、野葡萄和昆蟲。秋季主要以果實和種子,特別是殼斗科植物種子和昆蟲為食。冬季主要以蕨類、谷粒、玉米,以及植物嫩芽、莖和根為食。常成群到取食地覓食。覓食地點較為固定,常到農田覓食,覓食活動主要在清晨和傍晚。

相关知识

白頸長尾雉
白尾梢虹雉 Sclater
白尾梢虹雉
身穿五彩羽衣的——白尾梢虹雉
#0037 绿尾虹雉
云南贡山发现国际濒危物种白尾梢虹雉
棕尾虹雉
高原彩虹—绿尾虹雉
介绍—绿尾虹雉
绿雉和绿尾虹雉的区别

网址: 白頸長尾雉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65054.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宠物医院护理技能竞赛组织与评价方
下一篇: 江西武宁拍到鸟中“国宝”——白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