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背后心理—反社会性品行障碍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背后心理—反社会性品行障碍

进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引起了社会的持续关注,10月24日,大连警方通报一名13岁的学生蔡某将一名10岁女童性侵未遂后残忍杀害;也是同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城北实验初级中学一名15岁男生因不满班主任日常管理,残忍用砖头猛敲打老师头部,致其班主任老师住进ICU病房,至今未脱离生命危险。

残忍暴力的背后,我们心理学界不妨探讨这血淋淋暴力犯罪的心理根源—品行障碍,研究表明,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品行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儿童暴力犯罪成长经历的每一步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不合理或失败。社会教育很难改变未成年的残忍行为,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笔者建议加强法律严惩,绝不姑息。

品行障碍作为一种人格障碍,是在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起源于儿童时期,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Dissocial conduct disorder)、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国外报道如果以临床会谈为确定诊断的方法,该障碍的患病率为5.4%-9.2%,男女比例为3.5∶1。国内报道该障碍患病率为1.45%-7.35%,男女比例约为8.9∶1。患病高峰年龄为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早期。在最近10 多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主要不良行为

该障碍起始于儿童少年期,主要表现为:反社会性行为及攻击性行为:经常逃学;擅自离家出走;不顾父母禁令而彻夜不归;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经常虐待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故意纵火;经常偷窃;勒索和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反复欺负他人;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或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等。具体而言

(1)攻击他人或动物

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虐待小动物或比他(她)小的儿童或残疾儿童;使用刀、枪、棍棒、石块等硬物或器械造成他人躯体的伤害,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孩多表现为言语性攻击,如咒骂、侮辱等;抢劫钱财,年少时表现为抢劫、敲诈同学,年龄大些后或几个人一伙共同抢劫路人、武装抢劫等;男性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可向女性发生性攻击,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行为。女性可因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而获益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走上卖淫的道路。

(2)故意破坏财物

故意破坏他人物品或公共财物,以毁坏他人物品、破坏他人物品、在公共场所或名胜风景区胡涂乱画、使有价值的物品失去价值、放火等方式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

(3)偷窃、欺诈

多表现为先拿家长的钱或物,开始时数量较小,当所偷钱财不能满足自己消费时则会去偷同学、偷路人、偷商店。有时为得到家长的钱,可以编出谎话进行欺骗。

(4)违犯社会准则

经常说谎以骗取好处(物质上或精神上),或者是为了逃避责任(惩罚、责备);逃学,由于厌恶学习或学习成绩差,患儿对家长讲是去上学,对老师讲则是因为家中有事,而在校外游荡、打电子游戏、玩耍;夜出不归,经常在外过夜,虽经家长劝说仍然不能改正,严重者可四处流浪、乞讨街头。男孩很容易被坏人利用,女孩容易被引诱,甚至被拐卖。

导致品行障碍的原因很多,主要为遗传和家庭社会因素

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从临床观察发现,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记录者,其子女的行为问题要明显增多。近代临床遗传学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与双卵双生子的共同犯罪率有明显差异,前者为35%,后者为13%。明显地表明犯罪行为上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双生子研究的缺点是,在同一家庭环境养育的双生子,难以确切地区分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的不同作用。寄养子研究也表明,如生父是罪犯则其儿子也是罪犯的关联性较高,但是并不与养父有关联性。

(2)生化改变:对有冲动、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的个体的精神生化研究多集中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 及其两种代谢酶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和单胺氧化酶(MAO)上。在成人中研究显示5-HT 水平降低与攻击行为、暴力行为有关。在儿童和少年中发现,脑脊液中5-HT 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低的个体中,发生破坏性行为障碍(包括ADHD、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较多。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 系统在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及其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家庭因素

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与该障碍的形成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家庭严重不和睦;缺乏爱的、温暖的亲子关系;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双亲对孩子教育不当,或过分溺爱和迁就,或过分严格、粗暴或虐待;家庭成员道德水平低,缺乏良好的行为榜样,如酗酒、性犯罪;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等。具体而言:

(1)家庭严重不和睦:如家庭内部严重矛盾,长期争吵,家庭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气氛之中,家庭主要成员的暂时或持久性的分离,甚至离婚,双亲不全家庭,单亲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往往是贫困家庭养育教育子女本有较多困难。

(2)缺乏爱的,温暖的亲子关系:Bolwly在1969年就提出儿童时期亲子感情连贯的重大意义,它对儿童在今后心身健康发展和正常社会关系的确立,有很大作用和影响。各国学者研究结果都一致提示,缺乏亲密的亲子相互关系,孩子与双亲缺乏情感的认同,缺乏亲密感情交流,孩子不认同于双亲角色,与少年犯罪形成有密切关联性。本案例中杨杨自小由奶奶养大,父母忙于挣钱对其关心过少,实际上就是缺乏爱的,温暖的亲子关系。

(3)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许多作者公认这方面原因也是重要成因之一。对孩子缺少监督指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双亲不加限制或管束,例如孩子可以独立的活动,双亲对之完全放任自流。中国对少年犯罪原因系统调查研究 (1987)表明,以家庭、学校、社会完全不予管束的少年流失群作为犯罪原因的,占极高比率(即占95%以上)。国内外不少研究都说明失去家庭和学校教育,闲散、无固定职业,游荡于社区少年发生品行障碍、少年犯罪比率较高。

(4)双亲对孩子的管教过严或不当:双亲对孩子采取过分严苛、粗暴的管教态度,如过严的惩罚和体罚,这在国内外学者研究都一致公认是对品行障碍、少年犯罪行为形成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外学者研究还发现父亲或母亲一方严管,而另一方偏袒或者在管教上前后采取宽严不一致的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严重后果。过分娇惯,过分保护方式也会在形成反社会行为上有较大影响。

(5)不良的社会交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周围人的行为、父母举止、媒体宣传内容都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行为。违法犯罪少年多数在开始时并没有明显犯罪意图或动机,而是在社会交往中受了坏伙伴、朋友的引诱或电视中暴力镜头、色情书刊影响内容的影响,才产生违法动机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导致性攻击和性犯罪的。所以不良的社会交往,往往是促使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犯罪动机的中介因素。这说明亚文化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局部文化的范围内,同伴或同龄人往往会存在相同的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正确的引导会成为人称赞的“学雷锋小组”、“助人为乐小分队”;不正确引导则会出现集体吸烟、破坏、打架、敲诈、偷窃等团伙。学习差的同学会有相同的学习观,品行问题在这些学生会出现较多,出现社会不可接受的行为,且加剧学习下降,使其在同伴中的威信下降。

不难看出,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品行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儿童暴力犯罪成长经历的每一步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不合理或失败。研究表明,家庭特别是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而性格健全与否却是影响一生前途的地决定性因素,社会教育相对很难改变未成年的暴力残忍行为,笔者认为,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加强法律严惩,绝不姑息。

沈阳东博士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致力于非药物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医生-张博洋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关于品行障碍的治疗
儿童品行障碍的破坏性行为
品行障碍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
品行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动物N号房”:虐待视频明码标价,施虐者不乏未成年人
品行障碍怎样才能治疗
《反虐待动物法》呼吁:支持对动物和人生命的关怀
品行障碍的治疗方法
怎么治疗品行障碍
儿童行为障碍治疗品行障碍的治疗.ppt

网址: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背后心理—反社会性品行障碍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67739.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人大代表建议制定反虐待动物法
下一篇: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