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鸦开始说起
对于很多北京居民来说,每到秋冬季节,都能在傍晚时分看到密密麻麻的乌鸦落在大树顶上,那场面真是蔚为壮观。而形成这样的景象,背后实则有多种原因。
乌鸦是一种很喜欢高大树木的物种,它们可以借此“登高望远”,随时警惕可能出现的危险。城市扩张导致周边大量树木被砍伐,乌鸦原有栖息地遭到破坏,不得不去寻找新的住处。
冬季的北京十分寒冷,由于“热岛效应”,白天在郊区垃圾堆觅食的乌鸦,晚上便会纷纷飞回城中“取暖”休息。拥有较多大树和安静环境的老旧小区和高校,因此赢得了它们的青睐。
傍晚乌鸦回到城市 ©邱天培摄于清华校园
像乌鸦这样能够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并不算少,譬如我们常见的麻雀、燕子、喜鹊、蝙蝠、壁虎,以及各种各样的植物和昆虫。
据北京大学的调查显示,仅在北大燕园校区就观察到了178种鸟类,其中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及以上鸟类21种。
清华大学城市生态研究组整理的中国257个城市中的木本植物数据,记载了2640种木本植物,包括1671种乔木、743种灌木和226种木质藤本植物。
可见城市中亦有着种类繁多的生物,它们是忙碌生活外的“小惊喜”。
大城市真正的“土著”
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地区就有“土著”獐分布,但它们却于20世纪初消失。
为了重建獐野外种群,上海市松江区农委、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于2010年一起组建“獐重引入种群扩繁技术和野化技术研究”项目组,从舟山群岛引进了17只獐,陆续放养到上海各处野外林地。
上海“土著”——獐 ©ZHOU Huaikuan
广东省林业局和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在2012年至2015年间,新添7个“野生动物进城”示范点,让松鼠、黄猄、琵嘴鸭、斑鸠等野生动物在城市安家、栖息繁衍。
而在北京,今年将首次开展覆盖城区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划分栖息地保护等级。在高价值保护地将设保育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保护动植物原有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根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全球城市人口已达到42亿,占人口总数的55%;预计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占到68%。
城市的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城市内动植物正面临着环境变化、栖息地被破坏等多种威胁;但另一方面,城市所拥有的经济和技术优势,也使其能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发挥重要作用。
隐秘在城市林地中的貉 ©何鑫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城市里的生物多样性呢?不单单因为这些生命萌萌的很可爱,它们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植物能够固碳吸氧、净化空气,为居民遮荫蔽日,让人们在沉醉于绚丽花朵、夺目落叶的同时,感知四季的变换。
而动物们则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节,它们可以清除人类产生的废物、控制有害病原物,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卫士。
与自然共生
相信去过堪培拉、墨尔本这些城市的人们,都会对城市中居民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场景印象深刻。
比如在公园里遇到袋鼠和鳄鱼共享河道,在民居后院里发现安家的果蝠和蛇。
人们尽可能地保护野生动物的原始状态,让野生动物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而生存。人与动物“共享”整个城市的空间和资源,与自然共生。
鸽子利用城市公路边坡筑巢©杨军摄于澳大利亚堪培拉
澳大利亚与野生动物共享城市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效借鉴,其中有一些基本措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保护和建立动植物栖息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科学地规划建设城市森林公园、道路绿化带等绿地,让城市绿地成为替代栖息地。
减少人为干扰城市生态系统是较为特殊的生态系统,会受到人类行为的直接影响。我们在进行发展活动的同时,也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长,比如不随意进入它们的栖息地、严禁滥捕滥伐、遇到野生动物会主动避让等。
建立生物廊道孤立的生物栖息地并不利于生物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和种群的延续。通过生物廊道建设,将原本独立分散的绿地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为城市生物提供连续的栖息地和移动通道,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和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与自然共生”才是最好的状态。 ©Shutterstock / Dudarev Mikhail / WWF
我能做什么?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看似宏大复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
身边力所能及的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在城市公园等场所游览参观时遵守警示,不随意投喂采摘;在遇到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时,及时联系当地救助中心;多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野生动物,而非捕捉圈养野生动物等等。
尤其要注意的是防止随意引入外来动植物。这包括在出国旅游时携带种子或活体动植物入境,和特意购买动物来放生等等。
有些本意是为善的放生行为,不仅容易造成放生生物的死亡,助长动物捕捉产业链条的力量,造成部分野外动物在原生地的数量急剧减少,还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中国贵阳黔灵山公园的猴群 ©骆翔宇
一些外来的动植物,由于生命力强、适应性广或者缺少天敌,会在短时间内“泛滥成灾”,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贵阳市黔灵山公园的猴群即是例子。
上世纪从人工饲养逃逸的几只猴子,如今已在黔灵山发展成为超过500只的猴群,它们常待的地方,植被会遭到严重破坏。
猴子们还时常上树掏鸟蛋、抓鸟吃,把鸟巢摇下树,导致一些鸟类在黔灵山消失。
城市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
我们常常感慨在城市化过程中儿时熟悉的野生动植物渐渐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城市里只有人和越来越多的陌生外来物种。
但无论如何,现在还有时间做出改变,我们需要共同的行动、更快的行动,这不仅需要政府层面采取行动,更需要每个人认知的转变,创造一个有生命的多彩的城市。(邢丹琦对本文亦有重大贡献)
(原文刊发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官方微信公号,已获WWF授权)
相关知识
地球一小时丨清华大学教授:与自然共生,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关于生物多样性你需要知道什么
“一起向自然”生物多样性科普系列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专家谈丨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保障中国生态安全提供强劲动力
动物行为与保护生物多样性.pptx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倡议书
保护生物多样性 别让它们成为“笼中鸟”
【云南发布生物多样性白皮书 充分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
生物标本: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重要支撑
保护生物多样性,实际行动来践行丨九派时评
网址: 地球一小时丨清华大学教授:与自然共生,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69204.html
上一篇: 狼:行为生态与保护[Part1a |
下一篇: 鸟类保护与生态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