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虐待猫狗,殴打学生,开车撞人: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报复社会?

虐待猫狗,殴打学生,开车撞人: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报复社会?



作者 | SundanceKid

编辑 | 七柚

前段时间有条热搜,一名外卖骑手看到一只小猫,先是主动示好抚摸小猫的头,之后突然抓起小猫的尾巴反复砸向地面,看小猫还在痛苦的挣扎,他又反复地踩踏几次,直到小猫一动不动,才骑车离去。

这种残忍的事情,并不是个案。


我们每个月都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类似的新闻,甚至虐杀动物还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除了虐待动物的人,背后还有不少“虐待猫狗视频”的消费者。

不只是对宠物的暴力行为,报复社会的恶意伤人事件也屡见不鲜。

今年5月22日,大连一男子因为投资失败产生报复心理,在人行横道内驾车撞死5人。


仅仅过了三天,5月25日,南阳一男子在某中学门口持棍殴打学生,造成12名学生和2名群众受伤,理由是生活失意离家独居,想报复社会。

普通人光是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会感到心痛、愤怒,所以很多人会在评论中,对这些恶行进行谴责。

因为我们有基本的道德观念,我们能够与他人共情,我们拥有良知。

可这些虐待动物的人、喜欢看虐待动物的人、报复社会的人,为什么只要生活不如意,就会做出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他们大都是反社会型人格。

这些反社会人格就真的毫无良知吗?

心理学家潘楷文在他的新书《不爱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中,提到过一个良知的经典实验——电车难题实验。

也许大家对于电车难题并不陌生,《姜子牙》、《蝙蝠侠:黑暗骑士》、《天空之眼》等电影都将电车难题融入到故事之中,以此带给主角左右为难的选择。

可电车难题实验究竟是如何拷问良知的,如果面对难题的人是你,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良知的运作:再现人类的道德形态

场景一: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他们驶来。驾驶员可以选择将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而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如果你是驾驶员,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实验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将电车转向,以牺牲一个人的代价来拯救五个人。

大家的理由很简单,五个人的生命大于一个人,应该让电车转向。

或者说,人会基于本能性的判断,将车转到人少的那一边。

下面我们将这个场景做一个改变。

场景二:同样是电车向五个无辜人冲过来,但是没有第二条轨道,不能转换轨道。这时,恰好有人在轨道上的桥上看风景,他知道阻止电车的唯一方法是把身边的人推下桥,让他卡住轨道,使电车停下来。

如果你是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你能下得了手,用身边人的生命去拯救另外五个人?


实验结果是,绝大数人选择不推。

对比两个类似的场景,为什么大家的选择会有这么大的偏差?

在场景一中,牺牲一个人是不得已为之,这份责任是可以推掉的。

而场景二,虽然也是牺牲一人,却是当事人主动选择的结果,这种压力会带给当事人自责和煎熬。

没人想做杀人犯,这种为难,就来自我们的良知。

诺兰导演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反派小丑为了给蝙蝠侠制造困难,也创造了类似的场景。


两艘船都绑满了炸弹,一艘船全是监狱中的罪犯,另一艘则是普通人。

每艘船上都有另一艘船的引爆器,只要将对方的船引爆,自己那艘船就会幸免于难。

如果两个炸弹都没有引爆,小丑会将两船都炸掉。

不论是罪犯,还是普通人,谁都没有按下引爆炸弹的按钮,即使面临生死的选择,可也没人能承担炸死一船人的压力与责任,大家都心存良知。

良知是人性中最高贵的东西,是人性中的光。

潘楷文在《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一书中提到,良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良知一方面来自爱的能力,每个人正常人都拥有对陌生人的博爱,会对人表现出善意和共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新闻或是虚构作品中感人的事件,会被感动,甚至流泪。

而当我们看到负面的新闻,比如虐猫,报复社会等事件,我们会对受害一方感到同情,会对施暴者感到愤怒。

另一方面则来自义务感,父母抚养孩子,孩子赡养父母,人对宠物的关爱,人与人之间的帮助。

这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吗?

良知是我们生来就会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良知的形成:人性中的最明亮的星

潘开文在《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中提到著名神经科学家帕特里夏·丘奇兰德的理论,“道德,是我们心中那个需要我们听从的声音,其实是大脑进化的产物。”

我们最初的道德感,来自于和母亲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帮孩子活下来,母亲通过照顾孩子,让孩子获得最初的共情能力。


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科尔伯克的理论,儿童良知的发展遵循一个过程,从利己主义到遵守原则,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道德成规前期,从7岁到10岁。

他们会服从成年人的权威并遵守规范,他们这么做只是因为对赏罚有预期。

比如我们小学时,最害怕的就是不遵守校规,因为这会导致被扣分,影响到整个班级。

第二阶段,道德成规期,从10岁开始。

孩子会受他人意见的引导,孩子会有服从规范的意愿。

这个阶段,服从权威本身成为一种价值。

比如,偷窃等犯罪行为,我们知道这些事情是违法的。

第三阶段,道德成规后期,从青春期开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

我们逐渐形成了抽象的道德观念,并按照这种观念行事,以满足自己的良知,而非寻求别人的认可。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到达道德成规后期的阶段。

我们要么害怕惩罚,要么是服从权威,真正完美遵循自己内心道德准则的人少之有少。

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人会犯错,会有道德上的小瑕疵,能达到道德完美的人,我们会称他们为先贤、圣人。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道德的标准,有一个共同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法律。

就像罗翔老师说:“法律是道德最低的标准。”

因为我们有良知,即使做不成圣人,至少会遵守基本的道德标准,我们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而那些平时很正常,却在某种情况下,做出报复社会的人或是凶残的杀人犯,他们不是没有一个正常的童年,就是天生没有共情能力。

这样的人,我们会称为隐藏的反社会型人格,当他们遭遇生活上的挫折,很容易会走上报复社会的路。

那么这些人都有哪些特点,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良知的缺失?


良知的缺失:人性中最黑暗的夜

根据潘楷文在《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的说法,“大多数有天生拥有良知,不幸的是,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良知,或是后天的成长环境让他丧失良知,失去共情的能力。”

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称这些反社会人格者为“冰人”

他们感受不到他人的善意,也感受不到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伤害,极度自私,就像冰块一样。


根据斯托特的统计,反社会人格的比例占欧美人口的4%。

100个人有4个反社会人格,可这些人平时并不会表现出来。

根据公安部长期司法实践发现,60%的犯罪分子平时都没有明显的犯罪行为或前兆,却因为某件事或某个人突然做出暴力行为。

《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中》中,潘楷文引用了中国公安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定义,把这种行为叫做危险心结犯罪。

李玫瑾将危险心结犯罪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意识类犯罪,即潜意识层面的心结导致犯罪。

这类犯罪份子一旦爆发,会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比如当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根据李玫瑾教授的分析,马加爵杀人并不是因为贫穷带来的自尊问题,而是浏览色情网站和校外多次性体验被同学发现,对此羞愧难当,才杀人灭口。

第二类是知结类犯罪,是认知层面的心结导致犯罪。

这类人常常在遇到挫折后把责任推卸给他人,从而规避自己内心的痛苦体验。

例如2006年,在陕西道观杀害10人的邱兴华,仅仅因为怀疑道观主持与自己的妻子有染,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伸张正义。

其实他长期面临着养家的难题,于是把自己的无能与愤怒投射到一个假想敌上。

第三类是情结类犯罪,这些人大多在早期的成长过程中遭到抛弃、虐待、冷落而受到重大的情感创伤,他们日常生活中少言寡语、内心封闭,看不出异常。

当生活上的痛苦积压到一定程度,就会用极具破坏性的方式进行发泄。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虐待动物的,报复社会的,都属于情结类犯罪。


天生的缺失或后天的缺乏关爱,让这些人毫无良知,当生活的不如意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他们就会选择毁灭他人的方式,最后也毁灭了自己。

结语:

最后教大家一个快速识别反社会人格的方法,来自国心理治疗师比尔·埃迪,这种方法称作“WEB方法(words,emotions,behavior)”。

第一,观察对方的语言。

反社会人格通常语速很快,喜欢用极端的语句表达很难实现的愿望。同时,他们会适时转变自己的语言,试图发现对方的弱点,并用语言操控对方。

第二,相信自己的情绪。

很多人会和反社会人格共事,甚至恋爱、结婚,你总会在生活中隐约地感到不对,一定要避免对方语言施加的影响。

第三,观察对方的行为。

识别反社会人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持续关注对方的行为。


反社会人格享受别人的痛苦,经常欺负那些被选中的目标;再比如,反社会人格者普遍在15岁之前就有暴力行为,如虐杀小动物、纵火、习惯性说谎等等。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些行和近两年的一个热词很像。

没错,PUA也是反社会人格的惯用手段。

希望大家能够擦亮双眼,珍爱生命,远离身边这些没有良知的反社会人格。

良知是我们生命中最高贵的东西,我们都该守住底线,提高道德标准,不能只将法律当成底线。


相关知识

虐待猫狗,殴打学生,开车撞人: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报复社会?
虐猫、虐狗的变态心理:从缺爱到报复社会
什么是宠物虐待行为呢?
原创 不爱请别伤害!虐待动物事件频发,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狗狗为什么总爱咬主人的手玩?怎样改正?
揭秘狗挠垫子的原因(为什么狗狗总爱挠垫子)
“动物N号房”:虐待视频明码标价,施虐者不乏未成年人
一两个月的萨摩耶幼犬为什么总爱咬人
“撸猫撸狗”竟有这么多学问?社会考察带学生了解“它文化”
长期虐待动物是心理疾病,流浪猫狗泛滥成灾是更紧迫社会问题

网址: 虐待猫狗,殴打学生,开车撞人: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报复社会?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84999.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男子砍杀柯基事件,更多细节曝光:
下一篇: 猫咪怕什么气味一闻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