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从古人养猫“冷知识”里,读懂“中国撸猫史”

从古人养猫“冷知识”里,读懂“中国撸猫史”

猫什么时候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关于猫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在哪里?

中国人见了猫为什么会下意识喊“咪咪”?

……

这一切的答案,都可以在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和李嘉宇合作撰写的《中国撸猫简史》中找到。该书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这部系统讨论猫的历史文化的轻学术著作,共分为八章,分别介绍了秦汉、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时期猫与中国人的互动,以生活史和动物史的学术视角,以通俗可读的文风,详细讲述了数千年来猫如何走进中国的日常生活,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近日在南京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两位作者分享了许多古人养猫的“冷知识”。

《诗经》提及的猫,其实是一种凶猛野兽

在鲜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猫就已经走进了先民的生活圈。

“过去学界一般认为,猫最早的驯化过程应当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以该时期为起点,古埃及保留了许多与猫有关的绘画、浮雕,甚至还有为猫下葬所用的石棺。这些文物较为连贯地展示了猫在古埃及的驯化过程。”侯印国介绍,在我国境内,对原始社会活动遗址的考古中发现过不少猫与人类产生交集和互动的类似证据。如西安半坡遗址中曾发现一个猫科动物的左下颌,是大小和家猫类似的狸。它虽然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但还是一只野生动物。在临潼姜寨遗址也发现过类似的骨骼,大小和半坡遗址相同。考古学者认为这种野猫以鸟类为食,但也会盗捕家畜。

《诗经》中有一处提到“猫”,经常被认为是最早关于猫的文字记录。“有熊有罴,有猫有虎。”这是《诗经·大雅·韩奕》中的一段,主要是称颂韩侯国优渥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物产,“有熊有罴,有猫有虎”指的是韩侯国盛产各类珍贵动物的皮毛。

“不过,这里的猫不是体型类似家猫的野猫,更不是被人类驯化、登堂入室的家猫,而是与熊、罴、虎等归为一类的凶猛野兽。”侯印国说。

在很长一段历史中,猫这种动物都若即若离地游走在山林郊野和先民社会的中间地带。侯印国说:“虽然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文物出土,我们在先秦两汉时期发现的和猫相关的内容,远不及古埃及那么丰富,但只要细心翻寻,我们也能串联起先民和猫双向奔赴、互利共生的演化进程。”这一时期,文献中的“猫”指的都是一种凶猛如虎的猛兽,而尚未被完全驯化又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的野猫,则被称之为“狸”,狸的队伍里既有野猫,也有果子狸之类的动物,古人都请它们来捕鼠。

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和先民有过“友好往来”的野猫,最后却并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侯印国介绍,针对世界野猫和家猫起源的科学研究表明,在我国本土的野猫完成驯化之前,这个演化过程就被外来的、已经基本完成驯化的非洲野猫所打断。科学界一致认为,当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家猫品种,都有一个统一的祖先,那就是非洲野猫。从非洲野猫驯化而来的家猫,大约在汉末传入中土,并逐渐受到当时达官贵人的喜爱,而中国本土的狸则在那以后又隐入山林,回归原野。

传宋徽宗所作《耄耋图》(局部)

第一位“猫奴”出现在唐代,猫作为宠物“登堂入室”

大唐盛世,也是中国猫的盛世。猫在这个时期真正“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家庭生活中的一员。

“翻看唐代史料,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猫和人的关系与更早时期大不相同,猫不再是徘徊在村落周边的野狸,它们步入帝王宫苑,也走进寻常百姓家,作为宠物的猫在这个时代开始真正出现。”侯印国介绍,唐人的日常生活中,猫的身影频频出现。

有一位爱猫成痴的唐代人张抟,或许是史料里能够找到的第一位“猫奴”。北宋钱易在其《南部新书·庚》里记载了他的宠猫事迹:“连山张大夫抟,好养猫儿。众色备有,皆自制佳名。”古代还没有“猫奴”这个词,张抟在当时得到了一个“猫精”的称号。他与此前几千年里人们散养野猫捕鼠不同,显然是将猫视作了家庭成员。张抟养猫数量庞大,别人可能一只两只,他爱猫成瘾,一次养数十只。

张抟家中的猫都有昵称。“在某种意义上,取名才是家猫区别于野猫的最重要特征。”侯印国说,虽然家中所养之猫数量如此众多,但张抟不厌其烦,一一取名。元代陶宗仪编的《说郛》中辑录了五代时期张泌的《妆楼记》,可以从中找到张抟所养之猫的部分名字:“张抟好猫,其一曰东守,二曰白凤,三曰紫英,四曰怯愤,五曰锦带,六曰云图,七曰万贯,皆价值数金,次者不可胜数。”这些猫名在后世也常常被诗人用成猫的典故。如清代钱芳标的《雪狮儿》中就有“云图锦带,漫拓得、张家遗谱”,清代黄琛的《忆猫》中也有“任他锦带与云图,白凤乌员及雪姑”。

随着猫开始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爱猫之人开始把猫画进画里。唐五代以画猫闻名且有作品流传至今的,是著名画家刁光胤。宋代内府收藏的他的二十四件作品中,有十幅是画猫的作品。

明·朱瞻基《花下貍奴图》

纳猫要写契约,宋人养猫仪式感十足

古人养猫往往很有仪式感。宋代人家里买猫添猫可不是件小事。宋人买猫称“聘猫”或者“纳猫”,他们还有一套完备的聘猫流程。

李嘉宇介绍,元代宋鲁珍等编《类编历法通书大全》卷九中就有“纳猫犬”,其项下有“相猫儿法”“纳猫吉日”“取猫吉日”“猫儿契式”等。如同嫁娶、迁屋、动土这类大事一样,宋人聘猫必得择一良辰吉日才能开始行动。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指出“取猫吉日,天德、月德日,切忌飞廉日”。

聘猫如同聘妻,选择最合适的对象也很重要。宋代陆佃《埤雅》认为“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齿,以尾毛腰短、目如金银及上颚多棱者为良”。宋元时期有一套评价猫的外形、健康的方法,当时称之为“相猫法”。

吉日已定,良猫已选,接下来就要写一张纳猫契约了。纳猫契更多是一种仪式感,上面的文字往往是一些吉祥话,记录着对猫的期许,诸如“无息鼠辈从兹捕,不害投牲并六畜,不得偷盗食诸般,日夜在家看守物,莫走东畔与西边”;此外还要约定相处的规则,如果猫儿因故逃离,则要“堂前引过受笞鞭”,并请东王公与西王母共同做个见证。最后需要郑重地签上主人的名字和立定契约的时间。“与其说这是一张买卖双方的契约合同,不如说是一张立给猫儿的‘婚前契约’,契约上的每一句话都仿佛在讲给猫听,将猫儿当做未来家中一个得力的‘贤内助’来叮咛嘱咐。”李嘉宇表示,“猫儿契”并不是真正的契约文书,更多是表达纪念、祝福之意。

元代 《类编历法通书大全》中的猫儿契式

喊“咪咪”或“喵喵”的习惯,始于明朝

为何中国人见了猫会下意识喊“咪咪”?书中引用了大量罕见的原始材料,认为中国人遇到别人家的猫或路上的流浪猫,习惯性地喊“咪咪”或“喵喵”,这种呼猫的习惯,其实是始于明朝。

明李梦阳曾说“如啄啄呼鸡,落落呼猪,咄咄呼马驴,苗呼猫,呼之则应者,知声也。”黄一正《事物绀珠》中说“呼猫声曰‘咇咇’,又曰‘苗’”。而明末顾起元记录当时南京民俗的《客座赘语》中,说当时的南京人“呼猫曰咪咪,呼鹅鸭曰咿咿,呼鸡曰喌喌,呼鸽曰嘟嘟”。

书中还专门统计了古代猫的别称,竟有家豹、家狸、衔蝉、蒙贵、乌圆等等40多个。清代人还给不同花色的猫取了形形色色的雅致名字。番禺人丁杰将猫分为三等,分别取了美名,纯黄者曰“金丝虎”、曰“戛金钟”、曰“大滴金”;纯白者曰“尺玉”、曰“宵飞练”;纯黑者曰“乌云豹”、曰“啸铁”;花斑者曰“吼彩霞”、曰“滚地锦”、曰“跃玳”、曰“草上霜”、曰“雪地金钱”;颜色斑驳的,则有“雪地麻”“笋斑”“黄粉”“麻青”等名。而在当时流行的《相猫经》中,纯色的猫通名为“四时好”。褐黄黑相兼,名为“金丝褐”。黄白黑相兼,名为“玳瑁斑”。黑背而白肢白腹白蹄白爪,名为“乌云盖雪”。全身通黑而四爪白,名“踏雪寻梅”。纯白身而黑尾,最吉,名为“雪里拖枪”,有“黑尾之猫通身白,人家畜之产豪杰”之说。通身黑而尾尖一点白,名为“垂珠”。白身黑尾,额上一团黑色,名为“挂印拖枪”,又名“印星猫”,主贵,有“白额过腰通到尾,正中一点是圆星”之说。而白身黑尾,背上一团黑色,名为“负印拖枪”。

明·沈周《写生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受访者供图

相关知识

原创 “猫奴”自古有之,吸花式猫,古人养猫真有一套
吸猫文化趣谈,猫的驯化历史。 古人撸猫二三事
从猫鬼到猫奴:中国撸猫极简史
中国的猫从哪里来?古人究竟有多爱猫?
中国撸猫简史:从猫鬼到猫主子
十二生肖里为啥没有猫?难道中国古人都不爱猫吗?陆游有话要说
中国撸猫简史
历史与动物冷知识:驯猫史话:古人是何时开始养猫的?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猫?
文化冷知识:古人爱养什么宠物 ...@报考不讲李的动态
宠物冷知识:读懂猫咪的尾巴,就能读懂猫咪的心!

网址: 从古人养猫“冷知识”里,读懂“中国撸猫史”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9356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动物都有繁殖期, 人类不仅没有,
下一篇: 芙蓉鸟繁殖期注意事项 芙蓉鸟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