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二:幼儿期

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二:幼儿期

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中,第二个阶段是幼儿期,是指1.5岁到3岁的这个阶段。

幼儿期的发展特征

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婴儿阶段,孩子只是被动对外界事物和行为做出反应,而不能主动采取行动。

而到了第二阶段,也就是幼儿期,孩子迅速形成许多技能,学会了抓握和放开,学会了爬、走、推,拉,并开始重复这些刚刚产生的行为,从中得到快感。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明白自己和世界、他人是分离的,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产生探索的需求。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满足停留于狭窄的空间,而渴望探索新的世界,对一切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随时都在注意着身边的事物,有一个东西拿在手上会反复的看、咬、抓,不停地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的探索这个世界。

外部冲突:第一个“叛逆期”

这一阶段,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以大人的眼光看来,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开始出现。孩子学会了怎样坚持和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从这时候起就开始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对孩子来讲,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父母(增加了父亲的角色)的关系,能够获得成人的支持和宽容,自主地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内部冲突:自主性与羞怯(或疑虑)

孩子一方面在信任感的基础上产生了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了自主感;另一方面又因为觉得过多地依赖别人而感到羞怯,或因为担心越出一定环境范围而感到疑虑。

1.自主性与意志

孩子现在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图,试图摆脱外部世界的约束,显示自己的力量,想“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比如要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试图拒绝大人的帮助,而且开始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开始利用掌握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的”、“不”、“不要”表达自我的词来反抗来自外部的控制。

孩子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体现了独立意识,他们试图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一种自主的感觉。

2.羞怯或疑虑

孩子的这种自主感会遇到能力不够等实际困难,也会受到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威胁。因此,这个时候的孩子对父母有双重渴望:既希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探索活动,又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帮助和宽容。

如果在不安全的时候可以安全地退回父母的怀抱并获得安慰,他们就会更大胆的接触他人和寻求挑战。

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给予适度的自由,也要有所控制,这样才能养成儿童的宽容而自尊的性格。反之,如果儿童因不知所措而感到困惑,就会引起羞怯或疑虑的社会心理危机。

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羞怯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情绪体验,不管对大人还是孩子。

培养关键目标:意志

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

父母把握好养育中的“度”,有利于孩子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有利于在孩子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具有意志品质的孩子能够面对羞怯和怀疑的境地,表现出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不可动摇的决心。意志品质往往能让人更加容易有所成就,生活得也更充实。

而这个阶段如果发展得不好,则长大后更容易优柔寡断,缺少主动性,和亲人朋友情感比较疏远,对自我的认同程度较低,对外部事物产生怀疑的状态。

培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父亲角色更多介入

这一阶段,母亲可能更多延续婴儿期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出现没有心理准备,对叛逆期行为产生负面情绪,容易过分压制孩子的自主性。父亲的角色更多地介入对孩子的教养,对新阶段采取新的养育原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适度放手,保持关注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满足于一直依偎在父母身边,孩子会四处探索,这里看一看,那里摸一摸,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内心又是渴望父母保护的。

这个过程中,当孩子想要探索时,如果父母不愿放手,孩子做什么都害怕孩子受伤,那孩子就缺乏探索的意愿。当孩子想要寻求保护和安全时,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关注并给予安慰和保护,则容易让孩子安全感受到损害。

一方面适度放手,允许孩子在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大胆的探索,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关注,以便于在孩子需要时我们能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3、尊重自主性,不过度控制

影响和代价不大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度压制,则容易让孩子屈服于权威的意志,失去自我,无形中成为被控制的状态,并容易自我怀疑。

这时候,如果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需要时对他们的自主探索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并赞赏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宽容他们的幼稚和失败,儿童就会有一个舒展的、自主的感觉,就会建立自主感,形成基本的自主性,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害怕事实上的失败和挫折,比如拿不稳杯子,总是弄洒食物等。但是无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和情绪,这些过度保护、批评和指责才会给他们带来失败的体验:

父母过分保护他们,怕有危险,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不给他们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一遇到孩子的自主探索行为就紧张的大呼小叫、大惊小怪,马上制止;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分严厉,稍有差错(例如打碎了杯子、弄撒了食物)就粗暴斥责甚至体罚;父母对他们生理上的不足不依不饶(例如尿床或尿湿裤子),严厉批评甚至羞辱。

让孩子遭遇太多失败的体验,会导致他们羞愧自卑、缩手缩脚,或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对自己可活动的范围感到困惑,或者变得遇事被动等待,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顾虑自己的失误,并产生无能感,无用感,丧失自主感和主动性。

4、不过度放任

父母对孩子听之任之,放任孩子,或者孩子根本就得不到成人照料,在没有成人的关怀、指导和帮助下,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要做的许多事情,这样的孩子,因为没有人指导和约束,可能不缺乏主动性,但却发展为另一个极端——放任,处理事情界限不清或缺乏边界和原则,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影响社会化功能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这时候,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在公共场合不干扰他人,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同时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换言之,父母必须把握好“度”,既要给予适度的自由,也要有所控制,需要父母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在原则问题上,“温柔地支持”成为父母对待这一阶段儿童教养方式的一种好的选择。

5、善用游戏的作用

游戏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生活中也开始占重要地位,它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岛,可以使儿童在其内心法则范围内发展自己的自主性。

相关知识

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阶段
解读丨蒙台梭利:儿童成长定律之成长的阶段性定律
原创 孩子成长阶段的必备知识——埃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饲养狗狗有助于孩子心理成长吗?
饲养狗狗有助于孩子心理成长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五个关键期,你了解吗?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
宝宝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
教师成长 |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策略
埃里克森: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及其任务

网址: 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二:幼儿期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99912.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第二课:了解儿童成长心理发展规律
下一篇: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