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白喉噪鹛

白喉噪鹛

白喉噪鹛(学名:Garrulax albogularis)中型鸟类,体长26~30厘米。前额或整个头顶棕栗色,其余上体橄榄褐色。颏、喉白色,胸具橄榄褐色横带,腹辉棕色或棕白色。外侧四对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指名亚种(G.a.albogularis)的额呈棕色,台湾亚种(G.a.ruficeps)整个头顶及颈背全棕色,尾下覆羽白色。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

性吵嚷,结小至大群栖于森林树冠层或于浓密的棘丛。似喘息的群鸟叫声;轻柔的“teer、teer”联络叫声,告警时发“tzzz”声。兴奋时发出尖叫声及似笑叫声。

属常见鸟种,分布于中国中部和西南、西藏南部及台湾、喜马拉雅山脉、越南北部。指名亚种栖息于西藏南部及云南的中海拔常绿林;台湾亚种常见于台湾海拔850~1800米的原始阔叶林及桧树林。

额或额至头顶棕栗色至暗黄棕色,其余上体包括翅和尾上覆羽表面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缀有棕色,有时在腰部形成一道不甚明显的棕色横带。尾羽橄榄褐色,凸尾状,除中央两对尾羽外,其余4对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其内翈缀有黑褐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飞羽褐色或黑褐色,内侧飞羽与背同色,外侧飞羽内翈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灰色。眼先和眼上下羽毛黑色,耳羽与头顶同色但略沾棕色或栗色。颊、颏、喉白色,或颏黑色、喉和上胸白色,下胸橄榄褐色形成一宽阔的胸带,腹辉棕或棕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桂皮黄色。 [2]

虹膜灰蓝色或蓝白色,嘴黑褐色,脚灰褐色或铅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90~150克,♀88~112克;体长♂260~300毫米,♀260~296毫米;嘴峰♂21~24毫米,♀21~25毫米;翅♂121~139毫米,♀118~131毫米;尾♂135~155毫米,♀134~145毫米;跗蹠♂40~47毫米,♀40~44毫米。(注:♂雄性;♀雌性) [2]

主要栖息于海拔800~1500米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各种森林和竹林中,也栖于林缘、疏林草坡、灌丛、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灌丛与小林内,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南部地区也出现于海拔2000~3800米的高原和高山森林中。 [2]

常成5~6只至10余只的小群活动,主要为地栖性,多在林下地上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性胆怯。

鸣叫响亮,其声似“kua、kua、kua”,常一只鸟鸣叫,立即引起群中其他鸟跟着齐鸣,甚为嘈杂,因而在四川有“闹山王”、在云南滇东北地区有“闹山雀”之称。

迁徙:留鸟。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昆虫主要为金龟甲、蝽蟓等鞘翅目、半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 [2]

原生种分布地: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 [1]

在中国分布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青海西宁、四川、云南、西藏南部和台湾。 [2]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山地森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木或距地不高的小树枝杈上。巢成杯状,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草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须根。每窝产卵多为3~4枚,卵暗蓝色,形状为长卵圆形,卵的大小为29毫米×21毫米。 [2]

白喉噪鹛(4亚种)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白喉噪鹛指名亚种

Garrulax albogularis albogularis

Gould,1836

02

白喉噪鹛西南亚种

Garrulax albogularis eous

Riley,1930

03

白喉噪鹛台湾亚种

Garrulax albogularis ruficeps

Gould,1863

04

白喉噪鹛西喜马拉雅亚种

Garrulax albogularis whistleri

Baker et al,1921

注:表格信息来源参考。 [4]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3年评估。 [1]

该物种已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473项 白喉噪鹛) [5]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被描述为稀有或局部常见物种。可能已在巴基斯坦绝迹,在尼泊尔分布广泛,不丹的种群量较为富集,在印度的出现频率极低,越南某些地区不常见(del Hoyo et al 2007)。 [1]白喉噪鹛在中国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丰富。 [2]

相关知识

白喉噪鹛
噪鹛属
中国的鸟(雀形目噪鹛科掩鼻噪鹛属)
飞进我镜头的鸟(114)四种噪鹛鸟
大噪鹛
棕噪鹛
白喉短翅鸫多少钱一只
黄喉噪鹛
灰腹噪鹛
白颊噪鹛

网址: 白喉噪鹛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14592.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1096 锈额斑翅鹛
下一篇: 棕喉雀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