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概论汇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动物保护概论”。
一、名词解释
动物保护:保存物种资源或保育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的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动物福利:是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当外界条件无法满足动物的康乐时,就标志着动物福利的恶化。因此,动物福利反映了动物生活环境的客观条件,福利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动物的康乐。
动物健康: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动物能正常发挥各种生理功能,正常地生长和繁殖,行为表现无异常。②心理健康,通过行为学的观察,判断动物是否精神愉快及正常地嬉戏玩耍。
动物园:动物园是搜集饲养各种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并供群众观赏游览的场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不同物种的出现频率与多样性,即指地球表面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数量。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不同基因组的变异性。即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基因的总和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使它们之间相互达到高度适合、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和频率。即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变化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一复杂系统。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包括动物的运动方式,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等动作,甚至连动物发出的声音,静立不动,改变体色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分。
行为的动机:是动物表现某一行为的内部状态或驱动力,有目的及方向性,既是行为的动力,也是行为目标的决定因素。反应性行为:动物在日常活动中对外界剌激或对其他动物所做出的反应,包括动物的姿势、姿态、反射及呼唤等
社会行为:是群居动物常见的行为现象,其作用在于有效地辨认同种个体、家庭成员、信息传递以及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行为需要:是动物为了生存或适应环境所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行为缺失:是指动物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环境贫瘠:是指环境缺少必要的刺激,或环境无法满足畜禽表现其习性行为。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与隐性感染的带菌(毒)动物,动物尸体、动物的粪尿及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眼泪等)中都含有大量病原体。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一定方式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方式,一般可分为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前者是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的横向传播。后者是从母体传播到后代。
易感动物:指对病原体感受性较大的动物,主要由动物的遗传特征与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
就地保护:是指通过立法,以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形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天然栖息地保护起来,限制人类活动的影响,确保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的演化和繁衍,维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有时又称单位面积载畜率。密度过高,危害的不仅是动物,而且也直接影响生产效益。
产地检疫:是畜禽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地或生产地之前所进行的检疫,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检疫工作。产地检疫包括畜禽的定期检疫、引种检疫、畜禽及其产品出售前进行的售前检疫(集市检疫与收购检疫)、调运前的运前检疫及发生疫情时的确诊检疫等。
屠宰检疫:屠宰检疫是肉用商品畜禽在屠宰加工过程中所进行的检疫,包括宰前检疫与宰后检疫。
市场检疫:市场检疫是畜禽及其产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进行的检疫。通过对交易的畜禽及其产品进行抽检、补检、补防疫注射、重检等,进行市场监督检查,以防止畜禽疫病随市场扩散
运输检疫:运输检疫指畜禽及其产品在运出县境过程中所进行的检疫,通过对运输的畜禽及其产品验证、查物、对运载工具的消毒情况进行检查,并按规定实施抽检、补检、重检,以防止畜禽疫病远距离传播。
净化检疫:净化检疫指流行规定检疫的传染病时所进行的检疫。主要工作包括及时确诊、报告疫情、追查疫源并采取控制措施等,是控制与扑灭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境检疫:指为防止传染病出入国境,分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与过境检疫。
CWCA: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IWC:国际捕鲸委员会 OIE:国际兽医局 IUCN: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WWF: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IFAW: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二、填空题
1.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动物康乐)
2.人与动物共患的细菌性传染病有(炭疽,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土拉热,弯曲菌病等)等。3.影响动物保护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文化习俗及心理因素)等。
4、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于(1948年10月5日)建立
5.人的猪带绦虫病是(人吃了生的或半生不熟含囊虫的猪肉)而感染的。6.《野生动物保护法》是(1989年 中国)发布。7.动物福利的原则是(保证动物康乐)
8.《捕鲸公约》于(1948年11月10日)生效。9.犬的异常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自残)。
10、动物为了生存或适应环境所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是(行为需要)
11、《中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于(1982)年发布。
12、动物保键最重要的措施是(防病治病,以预防为主。一般措施包括避免伤害,减少应激,预防病原微 生物与寄生虫感染,防止营养不良与中毒)
13、1990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有153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14、未来畜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是给动物提供较宽广的活动空间,并设有庇护场所和采食区,最大限度满足动物生物习性,这种模式是(户外散放饲养模式、圈舍散放饲养模式)。
15、禽流感病毒中对禽致病力最强的是以下哪种类型(H亚型)。
16、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红皮书》中对受危物种的分为(绝灭(Ex)、国内绝迹(Ex)、濒危(E)、易 危(V)、稀有(R)、不足(I))六级法。
17、于1979年6月23日在德国波恩签署,并于1983年11月1日开始生效,宗旨是保护迁徙的野生动物,该公约物的名称是(波恩公约)。
18、未来畜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是给动物提供较宽广的活动空间,并设有庇护场所和采食区,最大限度满足动物生物习性,这种模式是(户外散放饲养模式、圈舍散放饲养模式)。
19、蛋鸡生产中与动物保护有关的福利问题主要有(饥饿和饥渴、体温调节及身体舒适感、疼痛、损伤和疾病、恐惧感和压抑感、行为限制)。20、国境口岸检疫是按照哪种检疫分类方法划分的(依所检对象的流通情况)。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1997年7月3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制定的。
22、人与动物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有(狂犬病,流行性感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脑炎,恒河猴B 病 毒感染,日本乙 型脑炎,登革热,马传染性脑脊髓炎,裂谷热,新疆出血热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等。
23、在动物的原产地开展对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称为(就地保护)。
24、人的华枝辜吸虫病是(人吃了含蚴虫的鱼虾)而感染的。
25、那些动物没有社会行为(指高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相对较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竞争力弱的动物,这类动物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举例动物:对虾、带鱼、蝇、蛙、虎皮鹦鹉等)。
26、《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1975年7月1日)生效。
27、动物园的三大职能是(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
28、动物试验中实施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替代、减少、优化)
29.动物异食的原因有:(饲养管理单调、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管理因素)。
30.现代化畜牧生产存在动物福利的共性问题有:(畜舍的载畜密度过高,畜禽拥挤,空气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畜禽行为的基本需要)等。
31、以检疫方法分类检疫可分(临床检疫和实验室检疫)。
32、环境条件大致包括(温度、通风、光照、垫料、饲料饮水、群体密度、清洁卫生、安全措施)。
33、育肥猪生产中与动物保护有关的福利问题主要有(咬尾行为、加剧个体间的争斗、增重受到影响)。
34、动物行为的功能是(既是动物在环境中的生存手段,又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工具)。
35、生物多样性是由(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36、动物异食的原因有:(饲养管理单调、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管理因素)等。
37、现代化畜牧生产存在动物福利的共性问题有(畜舍的载畜密度过高,畜禽拥挤,空气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畜禽行为的基本需要)等。
38、国境口岸检疫包括(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与过境检疫)。
39、现代集约化可替代蛋鸡笼养系统的生产模式包括(户外散放饲养模式(蛋鸡非笼养系统))。
40、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意义是(保护动物 , 减少实验 动物用量和减轻实验动物的伤害程度,最终实现完全取代动物试验的理想(宗旨))。
41、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可分为(由带毒动物传播的人与动物共患病、由生物媒介引起的人与动物共患 病、由中间宿主介导的人与动物共患病、野生动物作为人兽共患病的天然贮主)。
42、动物检疫的方法分哪几种(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
43、国际比较知名的动物保护组织有(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世界自然基金会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善待动物组织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亚洲动物基金会 Animals Asia Foundation)。
44、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有(物种保护委员会、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生态学委员会、环境 规矩委员会、环境教育委员会、环境政策法律和管理委员会)6 个工作委员会。
三、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08年1月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修订。(F)
2、动物适应环境有三种途径:遗传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T)
3.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运输检疫和净化检疫属于国境口岸检疫。(F)
4、保护动物的手段是要加强宣传与立法,还应建立动物保护区,采取人工繁育等方法。(T)
5、蜜蜂、丹顶鹤、蜘蛛、珊瑚虫、犬、猫等动物有数学天才。(F)
6、环境污染包括: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T)
7、犬的异常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食仔。(F)
8、控制动物疫病的经常性措施是改善动物的卫生条件。(T)
9、《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1972年12月2日生效。(F)
10、“拉姆萨尔公约”, 于1975年12月21日开始生效。(T)
11、《南极公约》于1982年4月7日开始生效。(T)
13、《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于1983年11月1日开始生效。(T)
14、《捕鲸公约》于1982年4月7日生效。(F)
15、动物福利的原则是保证动物的康乐。(T)
16、营养添加剂主要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等,经常使用会出现中毒。(T)
17、乙型脑炎是带毒动物传播的人与动物共患病。(T)
18、《中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于1982年发布。(T)
19、迁地保护是指在动物原产地以外对动物进行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T)20、行为缺失是指动物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T)
21、人的华枝辜吸虫病是吃生的或半生的猪肉而感染的。(F)
22、限位分娩栏是现代养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工艺,不会导致母猪异常现象。(F)
23、企鹅、蜜蜂、蚂蚁、犬、猫等动物有社会行为。(F)
24、在畜舍密闭条件下,高饲养密度会使舍内空气恶化,NH3、H2S 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引发呼吸道疾病。(T)
25、动物保护这门学科的内容是研究防止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科学。(T)
26、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中国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的三种主要形式。(T)
27、高饲养密度会使猪发生咬尾、空咀嚼、咬栏,鸡发生啄癖,牛卷舌等异常行为。(F)
28、环境刺激贫瘠会使畜禽舍内空气恶化,NH3、H2S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引发呼吸道疾病。(F)
29、笼养蛋鸡限制了母鸡的社会行为、筑巢行为、运动行为、煽动翅膀、觅食和啄地等行为。(T)30、产地检疫是畜禽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地或生产地之前所进行的检疫。(T)
31、限位分娩栏是现代养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工艺,不会导致母猪异常现象。(F)
32、畜禽长期或大量使用抗菌类添加剂对机体不会产生危害。(F)
33、人的猪带绦虫病是吃生的水鱼、虾而感染的。(F)
34、保护动物的手段是加强有关宣传与立法,还应建立动物保护区,采取人工繁育等方法。(T)
35、环境条件大致包括温度、通风、光 照、垫料、饲料饮水、群体密度、清洁卫生等。(T)
36、控制动物的疫病流行是动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T)
37、园养野生动物的正常行为有行走规癖、性行为异常及母性行为异常、自残、食仔等。(F)
38、金属材料的漏缝地面对动物的健康及福利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T)
39、动物适应环境有三种途径:遗传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T)40、企鹅、蜜蜂、蚂蚁、犬、猫等动物有社会行为。(F)
41、环境污染包括: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农药污染。(F)
42、禽流感是带毒动物传播的人与动物共患病。(T)
43、反应性行为、采食行为、探求、运动、保养、社会、领地及休息等行为是哺乳动物维持必要日常活动,满足生活需要表现。(T)
44、动物保健一般措施包括避免伤害,减少应激,预防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防止营养不良与中毒等。(T)
45、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1959年由布赖恩.戴维斯创立。(F)
46、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成立于1971年。(F)
47、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于193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建立(F)
48、空气质量的恶化对动物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T)
49、家畜的福利状况好坏是检验生产方式是否合理的最好标准(T)50、猪群的密度大影响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导致咬尾行为的发生(T)
四、问答题
1、试述实施动物保护含义?意义?
含义:“保护”实质`是“保存”或“保育”的意思,还包括对动物个体生命的保护之意。
(一)、保存物种资源或保育生物的多样性。
(二)、保护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的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
意义: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共有的大家园。它是生态平衡的主力军,由于有了动物才能使人类有一良好的生存环境;其次,它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药等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它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做贡献,可称得上人类的朋友,人类失去这个朋友,就难以生存。
2、动物应该享有那些自由的权利?
“五项基本福利”(或称5个“F”或五大自由)
(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
(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3、动物密度过高对动物产生那些危害?
①影响动物健康,表现为抵抗力降低 , 发病增多,日增重下降,死亡率升高,生产直接受损。
②高密度饲养的家畜异常行为明显增加,争斗增多,个体间相互伤残现象加剧,如仔猪咬尾、咬耳,笼养鸡的啄胚、啄羽等。
③在畜舍密闭条件下,高饲养密度还会使舍内空气恶化,NH3、C02、H2S 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会引起并发症,严重危害家畜的健康。
4、动物试验中实施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①尽可能减少动物试验,对必须进行的动物试验要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对计划中的动物试验必须科学安排,使用最少的实验动物,获取最多的数据。
②在计划动物试验前,必须占有大量科学根据,确定和证明该试验的意义和必要性。对于必须进行的动物试验,必须有明确的目的。③有可能用替代方法的话,必须应用替代方法。已有相似的试验结果可以借鉴,试验则没有必要进行。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也不允许反复进行相似的动物试验。
④在试验中,对动物的伤害愈严重,就愈需要对试验持谨慎的态度。引致动物严重疼痛的试验方法应予禁止。应通过改变检测方法或选择其他措施 , 避免和减轻动物在试验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害。⑤如果在试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动物疼痛、伤害或恐惧 , 应采取一切可能的途径或方法予以减轻。
⑥在所有引起慢性疼痛的试验或反复进行这类试验时,必须尽可能地减轻疼痛。而且,在试验结束后应给予特殊的照顾。总而言之,所有与动物试验有关的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实验动物的伤害减小到最低范围内。
5、动物试验中如何减轻动物的痛苦?保护动物的要点是什么?科学工作者有什么责任和义务?
减轻痛苦:在试验中,对动物的伤害愈严重,就愈需要对试验持谨慎的态度。
导致动物严重疼痛的试验方法应予禁止。应通过改变检测方法或选择其他措施 , 避免和减轻动物在试验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害。如果在试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动物疼痛、伤害或恐惧 , 应采取一切可能的途径或方法予以减轻。总而言之,所有与动物试验有关的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实验动物的伤害减小到最低范围内。
要点:要求在动物试验中使用最少的实验动物,使之承受最小的负担,以获得最大的结果。任何引起动物疼痛的剌激和处理都应尽可能排除。
责任和义务:制定动物试验计划和进行实际操作没有失误。及时了解国际相关学科的信息和新的进展 , 互相交流经验,开展科研合作,避免不必要的动物试验。研究采用动物试验的替代方法 , 推广动物试 验的数学模型 ,改进实验技术 , 使实验动物所遭受的损害减至最低限度
6、以某种疾病(猪囊虫)为例叙述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休戚相关,许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为人畜共患病, 可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许多地方病也为人畜共患。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也可随食物进入人体,损害人类健康。
猪囊尾蚴为例:
猪囊尾蚴(猪囊虫)是猪带绦虫的幼虫,主要在猪与人之间循环,导致猪带绦虫病与人囊虫病。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人是终末宿主。人吃到生的或半生的含猪囊尾蚴的猪肉(米猪肉)而受感染,猪囊尾蚴在人小肠内发育成猪带绦虫,并在小肠内存活数年,甚至数二十多年(患猪带绦虫的病人可以自身感染囊虫病)。人因误食被虫卵污染的蔬菜、食物而感染,虫卵卵壳被消化液溶解后,六钩助经过前述过程在人脑、眼、心肌及皮下组织等发育成囊尾蚴,导致人的囊尾蚴病。猪带绦虫(长达8米)在人小肠内,头节吸附在肠壁上,体节游离在肠腔里,虫卵随着粪便排到外界污染了饲料和饮水,被猪吞食发生猪囊虫病。
7、中国整个动物保护法律体系有几种形式?
一是国家法律,由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
二是行政法规 , 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和发布,包括各种决议、决定、条例、章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多种形式。
三是地方性法规,由地方各级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或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具体情况与实际需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颁布,并只在本辖区内生效。
8、试述动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包括平时的预防措施与传染病流行时的紧急扑灭措施。
平时预防措施:主要是消除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清洁消毒消灭传染源,搞好饲养管理,是动物获得 平衡日粮,减少应激因素等,以增加动物的非特异性抗病能力。
扑灭传染病:是指将传染病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加以消灭,防止传染病扩散,保护健康动物。补充:平时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发生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动物。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与隐性感染的带菌(毒)动物,动物尸体、动物的粪尿及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眼泪 等)中都含有大量病原体。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一定方式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方式,一般可分为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前者是在 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的横向传播。后者是从母体传播到后代 易感动物:指对病原体感受性较大的动物,主要由动物的遗传特征与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
防疫措施:是消除或切断造成传染病流行的上述三个基本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但传染病不同,防疫的 侧重点不同如,猪气喘病——以控制病猪和带菌猪为重点;猪瘟、新城疫——以预防接种为主。预防传 染病的基本保健措施是增强动物的体质、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及增强动物的非特异性抗病能力。消毒、杀虫与灭鼠旨在消灭病原因子与传播媒介。对可能被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一切场 所、用其、物品要进行彻底消毒。
免疫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激发动物机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使其对某种疾病由易感变成不易感,是预防与 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免疫接种需按照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选用合适的疫苗方能取得满意效果。
免疫程序
畜禽传染病的扑灭------隔离、封锁
9、简述动物保健的一般措施? 动物保健一般措施包括避免伤害,减少应激,预防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防止营养不良与中毒。
必须根据动物群体的特点,制定周密的动物保健计划,然后将计划规定的各项保健措施落实到饲养、管理、生产的各个环节中。①制定与落实动物保健计划 ②改善环境条件③合理使用动物保健添加剂
10、通过“放生”和”“熊猫”谈谈如何保护动物?
采用了动物保护手段中的建立动物保护区及收养中心,这是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保护动物的有效手段,尤其适用于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建立保护区的目的主要是保护动物的栖息地,禁止捕猎、砍伐及开发 是关键措施。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大熊猫的数量愈来愈少,建立保护区是当务之急。大熊猫的保护举世 瞩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最高水平。中国政府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注意保护分 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大熊猫。1963 年建立了四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70 年代增加到13 处。80 年代 国家有关部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实施“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新建 14 个保护区,其中 11 个在四川,1 个在甘肃,2 个在陕西,总面积达4242 平方千米,包括2479 平方千米的大熊猫栖息地。在 建立保护区的同时,还将建立保护走廊带,将保护区连成网络。同时还将为保护大熊猫采取移民措施。最著名的四川卧龙的保护区建于1963 年,历时30 余年,耗资6000 万元,2008 年5 月在汶川大地震中被 严重摧毁。保护区内圈养的63 只大熊猫除死亡1 只、失踪1 只外,其余被及时抢救转移,并将易地重建 保护区。
11、动物保护的对象是什么?
包括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
一是以保种为目的的动物保护,其保护对象包括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大幅度下降的家畜家禽地方品种等。主要是野生动物。
二是以动物康乐为目的的动物保护,其保护对象包括那些受人们日常控制的动物,如家畜、家庭动物、实验动物、关养的野生动物及其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动物。
12、叙述影响动物保护的因素?
动物保护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文化习俗及心理因素等。
1.传统观念 :观念差异是影响动物保护的重要因素。经济基础以及生活习俗往往决定了人们对动物保护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动物保护观念也在悄悄地变化。
2.宗教: 宗教信仰对动物保护的影响不可低估。佛教反对杀生,许多佛教的庙宇庵堂设有放生池,把捕捉的动物“放生”。3.文化习俗: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态度。同样的动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4.心理因素 :动物保护与人的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某人偏爱某种动物,憎恨某种动物或害怕某种动物,在生活中并不罕见。
13、有那些现象表明动物是痛苦的?
学术界对动物痛苦的看法 1.一些人认为集约化生产不会给动物带来痛苦,理由是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在这种生产条件下并未受到影响;2.另一部分人则强调极度限制动物自由活动的本身就是痛苦。
(一)意识与痛苦
意识与痛苦两者具有共性,既属于感受过程,又都是概念。痛苦是指不愉快感觉状态的程度,是个范畴概念,很难严格界定其定义。例如动物被关养在能致使其身体变形或损伤的环境中,显然是在受苦
(二)疾病与痛苦
1.不健康或有病是人类的主要痛苦源。对大多数人来说,所有功能的健全及无痛苦性疾病是最基本的康乐条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大多数动物。
2.损伤是另一种最具潜在性的痛苦源。
就人的感觉而言,并非所有的损伤都能导致痛苦,有时当人受到极大的创伤时,如战场受伤,却没有疼痛感: 相反,有人在抱怨剧痛时,而医生却看不到任何组织损伤。
所以,疼痛似有两个成分构成,一个是直接的、明显的机体损伤;另一个是伴随这一损伤的主观感受(痛感)。
(三)损伤与痛感
感受痛苦的生理机制人与动物之间是相似的。
用行为方面的证据来判断痛苦显得更为重要和可信。动物轻微疼痛的行为表现还不明显,剧痛时人与动物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
(四)精神痛苦
不是所有的痛苦都伴随明显的生理现象,例如精神痛苦。所以说是否健康作为痛苦的判断标准有它局限的一面。如果动物忍受痛苦的时间相对较短,对动物的健康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动物的短时间囚禁或运输不会马上损害动物的健康,但这并不说明其精神上不痛苦。
(五)非自然生活与痛苦
非自然生活是指野生动物生活在圈养的条件下,如动物园、实验室等,也包括家畜被关在无自由活动的条件下,如限位栏。动物若不能表现该物种特有的行为类型,是否可以判定该动物在遭受痛苦呢? 为此,必须了解在非自然环境中动物有可能会经历的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
1、先天行为与福利
2、驯化动物的行为变化
3、不能自然表达行为是否痛苦
不同的行为类型对动物的影响不一样,动物的痛苦感也不一样。
例如采食行为,假设过长地限制这一行为,则必然会给动物造成痛苦(饥饿), 严重者会饥饿致死。所以,缺乏某一行为的表现机会,动物会严重受苦。“完全的自然生活”也存在着痛苦
野生动物时刻都暴露在天敌与疾病之下。其死亡率高,而且死亡方式多为痛苦的,或被饿死或被吞食。如:在囚禁条件下,白冠雀平均寿命为11年左右,而在野生条件下则仅为1~2 年 , 这主要是野生条件下孵化期的死亡率过高的结果。
14、集约化畜牧生产有哪些涉及动物福利的共性问题 ? 现代化畜牧生产以集约生产为特征,集约化生产带来了一系列动物福利的问题,其共性问题表现为畜舍的载畜密度过高,致使畜禽拥挤,空气质量下降,舍饲条件无法满足畜禽行为的基本需要等。
在鸡生产方面,主要问题是密闭舍的通风及小气候的控制、饲养密度、抓鸡时的损伤及断喙手段等。
在猪的生产方面,主要问题体现在育肥猪舍的通风和地面、繁殖母猪和后备猪的栓系及限位饲养、仔猪的断尾、早期断奶及照明不足等。在乳牛生产方面,则有奶牛舍饲方式、漏缝地面、牛舍内空气质量和犊牛过早断奶等问题。
15、论述动物保护立法的必要性。
⑴影响自然界动物生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类的开发对动物的破坏是巨大的,自然保护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要控制人类的开发行为。
⑵野生动物是不分国界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基于这个特点,野生动物法通常有国际和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方式。
⑶国际法是由参加国保证实施的,对各参加国具有约束力。而国家法是由各国政府制定并强制实施的,对制定国国内的人民有普遍的约束力。因此,动物保护法可以有效地制约人们对动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保护动物免遭人类的伤害。
动物保护概论论文
姓名:蒙娜学号:1223150101学院:商学院电话:***QQ:327049070籍贯:广西南宁动物保护与人类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越发密切,但同时,相互之间的矛盾也......
动物保护学概论论文
动物保护的对象是什么王博文指导教师:冯照军(徐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动物保护的对象的概念、举例说明了其意义,和我们该如何去保护这些......
《动物保护概论》思考题
《动物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基因资源库;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异常行为;动物的康乐;动物的福利;动物保健;检疫;自然保护区;捕鲸公约;南极公约;拉姆萨尔公约......
动物保护
论保护动物的严峻性摘要: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0%。我国野生 动物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还具有特产珍稀动物多和经济动物多的两大特点。......
保护动物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香花镇小五(5)班张硕同学们,不瞒你们说,我是一个十足的电视迷,我最爱看《动物世界》了。在那里,我领略了狮子的王者风范,松鼠的机智可爱,大熊猫的憨态可人,......
相关知识
动物保护概论汇总
动物保护法概论 第一编 导论 第二章 动物权利与动物福利
《动物文学概论》:从理论上重新发现“动物文学”
以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利为视角探讨我国动物保护立法
动物保护的意识
执业兽医考试:动物病理学概论提纲
宠物饲养概论论文(16页)
宠物学概论绪论
【《宠物食品概论》新...
动物保护与福利
网址: 动物保护概论汇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15080.html
上一篇: 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 |
下一篇: 荷兰人如何保护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