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障碍,DSM-5中对自闭症中社交障碍的描述,是用于诊断的,不能直接用来指导干预教育。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更实用、更容易执行的角度去重新拆解社交场景,教育孩子掌握相关能力。
我把社交场景拆解为主动社交和被动社交两大类,再分别看如何获得相关能力。
被动社交,相对好理解,就是别人发起的社交活动,需要谱系娃去配合。需要做出两类回应,拒绝或者同意。
拒绝比较好处理。
如果是同意的话,需要让别人说清楚需要做什么,要具体场景具体看。整体上还是结构化、流程化的。也可以说注意涉及的是逻辑问题,不太涉及对表情、姿态的解读,对谱系人士的挑战相对较小。
等讲清楚了规则,讲清楚了需要做什么,要想做好执行好,那就需要“台下”的功夫到位,就是有足够的常识+逻辑,去完成任务。
主动社交,是由当事人,即咱们的谱系孩子发起的社交活动,需要他主导。
主动社交,进一步可以再拆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有明确社交目的的,另一类是没有显性的明确目的的社交,比如情感连接,人际关系维护等。
有明确目的的社交,是相对容易处理的,套路也很多,计划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找谁,做什么事,为什么做,怎么做,有什么案例可以参考,进入了“7个W”的套路。这又回到了“常识+逻辑”的路线中,做好“台下”功夫,认知够广够深,兴趣多一点就会容易的多。
没有显性目的的社交,为了相互了解,建立连接,维护感情,这个场景,可能要累死谱系人士了,对每一个i人也是挑战。没有明确目的,需要随机应变,照顾别人的细微感情需求,这是很难的社交。我的设想是,让孩子有足够宽泛的兴趣,在这种场景下,把没有目的的闲聊,变成聊具体的事情,比如讨论某一个小说,某一项运动,某一部电影,八卦某个明星,事情就简单的多了。只要“臭味相投”,照顾不周之处都不重要。
自闭症的成因,当下主流认为是与基因有关,我们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但是通过上面的方法拆解,教给孩子足够的认知,扩展孩子的兴趣,可以弥补、代偿大部分社交场景的障碍,解决大部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