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鹦鹉热科普
文章来源:贵州疾控 发布时间:2024-04-15 09:46
浏览次数:163次 打印 关闭 【字体:小 中 大】
一、鹦鹉热简介
![](http://img.mcbbbk.com/upload/news/2024/1021/photos/middle/20241021160411_d2bc_iutcheo.jpg)
鹦鹉热又称鸟热,最早是鹦鹉传播给人的一种疾病,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后来研究发现几百种鸟类可以携带、传播鹦鹉热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在鸟禽类之间感染和传播,偶然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疾病。
二、传染源
![](http://img.mcbbbk.com/upload/news/2024/1021/photos/middle/20241021160411_d2bc_nl2037eg.jpg)
鹦鹉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鹦鹉家族的鸟类,外观健康的鸟有可能是携带者,并排出病原体,主要感染来源有:(1)带菌或发病的鸟类或家禽、含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羽毛及尘埃。(2)被带菌或发病的禽类污染的养殖场、宰杀车间、羽绒加工厂、家禽市场、鸟类集散地点、转运场地或运输工具以及信鸽调教基地等。养鸟人士在清洁鸟笼、清理鸟粪、投喂饲料或抚摸爱鸟时,就有可能被感染。(3)发病或带菌患者。人际间传播虽有报道,但罕见。
三、传播途径
![](http://img.mcbbbk.com/upload/news/2024/1021/photos/middle/20241021160411_d2bc_ge2maqec.jpg)
人类感染鹦鹉热的主要途径为吸入染疫鸟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微粒而导致吸入性感染,也可因直接接触染疫鸟禽或染疫鸟禽的排泄物(分泌物)而被感染,人际间传播较为罕见。
四、易感人群
![](http://img.mcbbbk.com/upload/news/2024/1021/photos/middle/20241021160412_d2bc_uuhe888.jpg)
人群普遍易感,与宠物鸟类、家禽接触的人,如鸟类主人、鸟舍和宠物店员工、家禽工人、兽医等,禽肉加工企业者发病风险高。人感染后多不能产生长久免疫力,可再次感染。
五、临床症状
![](http://img.mcbbbk.com/upload/news/2024/1021/photos/middle/20241021160412_d2bc_gu1j93q8.jpg)
人感染后平均发病潜伏期1-2周,最长可至45天内。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一般临床症状较轻,最常见症状有发热、寒战、肌肉酸痛、干咳等,一些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肺炎症状,也可累及肺外器官,出现胃肠道反应;危及生命的情况少见。
六、怎样预防鹦鹉热
![](http://img.mcbbbk.com/upload/news/2024/1021/photos/middle/20241021160412_d2bc_7c2blb3c.jpg)
1.外出时避免近距离接触野生鸟禽类,与其保持一定距离。2.购买正规渠道、检疫健康的禽鸟,切勿购买来历不明或可疑发病的宠物。3.可以在新购入的鸟类食物中添加四环素、红霉素进行预防,尤其是在家禽和鸟类运输前后。4.饲养鸟类宠物人员注意保持笼器的干燥清洁,定时消毒。5.在接触饲养的禽类时,需注意卫生,在处理排泄物时,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戴口罩、戴手套,处理后及时洗手。若被抓咬挠伤则需及时消毒清洁伤口,必要时就医咨询。6.鸟禽宠物如有可疑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宠物医生帮助;若自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且有鸟禽暴露史,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
相关知识
健康科普丨认识“鹦鹉热”
鹦鹉热防控知识了解(鹦鹉热临床表现)
健康科普,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果你养鸟后忽然头晕想吐……“鹦鹉热”听过吗?
评审标准 – 健康科普大赛
“鹦鹉热”是什么病?还能好好遛鸟吗?
牙齿健康知识大科普
家有宠物之养鸟你不得不知的鹦鹉热
七旬老人罹患“鹦鹉热”
宠物美食科普动画(宠物美食科普动画图片)
网址: 【健康科普】鹦鹉热科普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2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