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爱护幼崽的情景,比如蜜獾为了保护幼崽勇敢地和狮群搏斗,猎豹为了保护小猎豹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把鬣狗引开,母鸡为了保护小鸡将它们紧紧护在自己的怀里……但是,动物界中的“杀婴”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图:海獭妈妈抱着睡觉的小海獭漂浮在海面上,画面十分有爱。
所谓的“杀婴”,是指成年的动物杀死同一个物种未成年个体的行为。“动物“杀婴”行为在类、鸟类、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等中是广泛存在的,尤其是在哺乳动物中更为常见。
剑桥大学的动物学家迪特尔·卢卡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行为生态学家伊莉丝·赫查德等研究人员曾对260个哺乳动物物种进行了观察性研究,结果发现其中119个物种中存在“杀婴”行为,另外141个物种没有出现“杀婴”行为。
图:一只雄虎杀死并吃掉另一只雄虎的幼崽。
动物的“杀婴”行为主要分为三种:其一,雄性动物杀死其他雄性的后代;其二,雌性动物杀死其他同类的后代;其三,雌性动物杀死自己的后代。
一、雄性动物杀死其他雄性的后代雄性动物杀死其他雄性的后代是最常见的,在猫科动物中经常会发生。比如:当流浪雄狮成功入侵一个新的狮群后,会将狮群中的小狮子杀死,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母狮发情,然后与其交配生下自己的后代,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雄虎遇到其他雄虎幼崽的时候,也会将其杀死,甚至吃掉。
图:一只雄狮杀死其他雄狮的后代。
雄性宽吻海豚也会做类似的事情,如果一只雄性宽吻海豚遇到了一只未曾谋面的雌性宽吻海豚携带着一只幼崽,它就会想办法将母子分离,然后将小海豚杀死。在群居性动物长尾叶猴中,年轻的雄叶猴成为首领后,就会杀死几乎所有未断奶的小叶猴。
图:一只雄性花豹杀死其他雄性花豹的幼崽。
生物学家认为,雄性杀婴行为的根本原因是该物种的社会结构和生殖策略。在哺乳动物中,当少数的雄性必须通过竞争来争取繁殖机会时,杀婴现象更常见。
二、雌性动物杀死其他雌性的后代相比于雄性动物杀死同类的后代,雌性动物杀死同类后代的现象较为少见。比如在一个斑鬣狗群中,雌性斑鬣狗会杀死亲姐妹的幼崽,这样做有时是为了复仇(可能这只鬣狗和自己的姐妹有什么过节,或者有权力之争),有时是为了消除竞争对手;生活在筑巢联合结构(很多鸟儿的巢穴联合在一起)中的雌鸟会杀死其他雌鸟的卵,以减少自己的后代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一些雌鱼也会来到雄鱼的巢穴内,将其中的鱼卵吃掉(一些鱼类是雌鱼产卵、雄鱼看卵),来增加自己和这个雄鱼交配的机会,从而产下自己的后代。
图:在斑鬣狗的世界中,小斑鬣狗有时会沦为雌性鬣狗之间争权夺势的牺牲品。
无论是雄性动物杀死其他雄性的后代,还是雌性动物杀死其他雌性的后代,在我们看来似乎都是容易理解的,它们无非就是想更好地传播自己的基因,让自己的后代健康地生存下去。但是,对于雌性动物杀死自己后代的行为,我们往往就难以理解了:一些动物妈妈会杀死自己的部分或全部幼崽,甚至会吃掉它们。这听起来让人震惊,但却是事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三、雌性动物杀死自己的后代动物学家已经在野外多次观察到这种现象,一些宠物主人也会发现自己养的宠物竟然将自己的亲生孩子给杀死或吃掉了。雌性动物杀死自己后代的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满足动物妈妈对能量和营养需求在我们看来,动物妈妈产下后代并护理和照顾后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动物妈妈只有在身体健康、不缺乏营养的条件下才能照顾好后代。如果它们身体虚弱,自己的生命都没有安全保证,那么它们就可能吃掉一部分幼崽。
图:家猫和幼崽。
这种现象在熊科动物、犬科动物或猫科动物中多次发生。如果一只家猫产下了3只幼崽,其中有一只幼崽生病、畸形或者太虚弱,那么猫妈妈很可能会将这只幼崽吃掉。猫妈妈这样做,一来可以给自己补充能量,二来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抚养剩余两只幼崽身上,从而提高这两只幼崽的生存机会。
在2008年,德国纽伦堡动物园的一只北极熊妈妈就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北极熊妈妈维尔马竟然将自己的两只幼崽吃掉了。人们推测这只北极熊妈妈是太饥饿了才导致这样的举动。
2013年底,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一只名叫卡莉的雌性懒熊产下了3只幼崽。正当通过闭路电视观察了懒熊生产过程的饲养员们欢呼雀跃的时候,懒熊卡莉竟然吃掉了它的1只幼崽。接下来的一周的时间里,懒熊卡莉像其他懒熊妈妈一样细心地照顾着剩余的幼崽。但是没过多久,卡莉又吃掉了一个幼崽……
图:懒熊卡莉的最后一只幼崽,饲养员将其和妈妈隔离后进行人工喂养。
最后饲养员不得不介入,把剩余的那只小懒熊隔离开来。兽医给这只小懒熊检查了身体发现,它患上了流感。不久后该动物园中所有的懒熊都患上了流感,因此杜克大学的进化人类学家莱斯利·迪格比推测,前两只被懒熊妈妈吃掉的幼崽,也可能患了病,懒熊妈妈将其作为食物吃掉有利于自己的生存,至少有机会在未来更有利的条件下繁殖。
图:在饲养员的照顾下,小懒熊慢慢长大。
其实,为了满足营养需求,雌性动物不仅会吃掉幼崽,还会吃掉雄性。从黑寡妇蜘蛛到巨大的狼蛛,雌性和雄性交配后雌性往往就会吃掉体型较小的雄性。
2.将更优良的基因传递下去将健康的基因传递给后代是每个动物所希望的。为了确保这一点,一些动物妈妈会杀死那些生长发育迟缓的后代。比如,如果狗妈妈生下了畸形的小狗,那么狗妈妈可能就会故意杀死畸形小狗,或者排斥它们吃奶。这样一来,狗妈妈就可以专注于抚养健康的狗崽。
另外,养过鸡的朋友会发现,如果母鸡没有摄入足够的钙,导致产下的蛋壳很薄,那么母鸡就会把鸡蛋啄破甚至吃掉。在它们看来,这样“虚弱”的蛋孵出小鸡并健康长大的概率是很小的,还不如自己将其吃掉呢……这些现象看起来很残酷,但却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
3.为了不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在野外,当幼崽因为各种原因死去或者快要死去时,一些动物妈妈会尽快将其吃掉,这样做除了可以为自己补充营养和能量外,也是为了不吸引捕食者的注意。毕竟如果幼崽的尸体在洞穴里腐烂,那么捕食者就会被吸引过来,给洞穴里的所有动物带来威胁。在圈养环境中,有些动物妈妈也会因担心捕食者的存在而吃掉幼崽,尽管周围并没有捕食者。
4.精神紧张如果动物妈妈觉得周围的环境十分嘈杂,觉得没有一个安静而又安全的地方抚养幼崽,那么环境压力就可能会让它们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在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里,就曾发生过多起老虎妈妈吃掉新出生的虎崽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老虎妈妈感到紧张是一个主要原因,比如动物园中的游客比较多,都想看新生虎崽;笼舍周围有建筑工地在施工,噪音比较大等等。这样的环境都会给老虎妈妈带来心理压力。因此,很多动物园都会等到虎崽长到三四个月大的时候才会允许它们和游客见面。
图:韩国一家动物园的雌性东北虎将东北虎幼崽吃掉(此时小东北虎在它肚子里)。
5.雌性动物第一次当妈妈很多动物妈妈食子的现象都发生在新手妈妈身上。当它们突然产下幼崽后,并没有“这些小家伙是我的孩子,我要好好保护它们、喂养它们”的概念。反而有可能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不明动物”甚至食物……
比如在今年2月份,位于巴西某动物保护机构的全球首只人工授精的美洲豹幼崽在出生两天后竟然被美洲豹妈妈吃掉,第一次当妈妈或许是这只美洲豹食子的主要原因。
图:全球首只人工授精的美洲豹幼崽在出生两天后被美洲豹妈妈吃掉。
6. 动物妈妈患病当动物妈妈患上了乳腺炎等疾病时,会使得动物妈妈在喂养幼崽时十分痛苦,导致它们会做出异常的举动。
7. 动物妈妈非自然分娩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一些幼崽是通过剖腹产手术降生的。比如,当给狗妈妈实施剖腹产手术后,狗妈妈可能不会认可幼崽是它的孩子,因为它的身体并没有真正释放自然分娩时释放的激素。这样一来,小狗的叫声和骚动都会让狗妈妈觉得烦恼,甚至狗妈妈会拒绝哺乳它们。更有甚者,小狗的行为有可能会激发狗妈妈捕食者的本能,最终将小狗杀死或吃掉。
图:狗妈妈和小狗崽。
有时候,动物妈妈吃掉幼崽是一种因素的影响,有时是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科学家研究了数百种哺乳动物,包括啮齿动物、灵长类动物、猫科动物等,结果发现“杀婴”行为在那些雌性动物可以在一年中任何时间都可繁殖的物种中最为常见。
另外,虽然本文中举了一些狗狗“杀婴”的例子,但并不是每个狗妈妈都会这样做。如果你家里刚出生不久的小狗死了,那么它可能是因为生病或其他原因死去的,而不一定是被狗妈妈咬死的,不要轻易下结论冤枉了狗妈妈哦!(欢迎关注大猫来了,原创作品,未经授权,抄袭必究)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260个物种,119个存在“杀婴”行为,动物为何要给幼崽过不去?
原创 260个物种,119个存在“杀婴”行为,动物为何要给幼崽过不去?
是温暖的巢穴,也是残酷的世间——自然界中的杀婴行为
十种有杀害幼崽行为的动物
成年猫狗也会教其幼崽进行生存本领的教育行为吗
魔王松鼠幼崽如何饲养
声音是动物通讯的信号之一,动物的多种行为都涉及到声信号的利用
母猫为何频繁转移幼崽?揭秘猫咪本能行为
猫科动物通讯行为的研究进展(视觉、化学、听觉、触觉)
食肉动物有尖利的牙齿,为何叼着幼崽不会弄伤它们?
网址: 原创 260个物种,119个存在“杀婴”行为,动物为何要给幼崽过不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63318.html
上一篇: 私自喂养野生动物后归还的行为是否 |
下一篇: 十种有杀害幼崽行为的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