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亚历山大·皮丘什金生于1974年,皮丘什金一心想着要当俄罗斯最著名的连环杀手。酷爱国际象棋的他还想将每个受害人当作一个棋子,填满整个国际象棋的棋盘,因此也被俄罗斯媒体称作“棋盘杀手”。
在被捕后,皮丘什金曾经对媒体说:“第一次杀人时,感觉就像初恋,我永远也忘不了这种感觉。”仅2001年,皮丘什金就杀死了11人,其中6人死于同一个月。
皮丘什金的童年并不幸福:他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并且长时间被母亲放置于一所主要接收穷人孩子的寄宿学校中。后来,他与祖父生活在一起,总算得到了一些关爱。祖父去世后,皮丘什金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精神依托。虽然回到了母亲身边,但他对母亲并没有什么感情。在学习和工作之余,他将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离家不远的比茨维斯基公园中,带着一条宠物狗在那里散步。那条狗死后,他将它的尸体“隆重”地安葬于公园内的一处森林中。
70岁的斯韦特兰娜·莫特耶科娃与皮丘什金同住在一座公寓楼中。在她眼中,皮丘什金是一个“懂礼貌”、有点儿“多愁善感”的人。“他总是叫我斯韦塔阿姨,”莫特耶科娃说,“他非常爱动物。如果一只宠物不幸死了,他会非常伤心。”
然而,绝大多数熟悉皮丘什金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年轻人有一个极为狂暴和冲动的内心世界。1992年,18岁的皮丘什金第一次杀了人:由于视一位同学为情敌,他将对方从公寓楼的高层推下,导致对方死亡。警方对他进行了审问,最后却认定,那名同学是“自杀身亡”,从而使他逃过一劫。这个结果让皮丘什金以为自己受到了上帝的眷顾,于是,从2001年起正式开始实施恐怖的杀人计划。
在被问及为何杀人时,皮丘什金回答道:“我的生活里如果没有杀人,就如同没有食物一样。那(杀人)是一种必需品,你能理解吗?我感觉我是这些人的父亲,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赋予了他们新的生命!”
皮丘什金的母亲表示,他在4岁时曾经跌落秋千,头部受伤,因此,连环杀人极可能是精神疾病所致。但俄罗斯著名的谢尔布斯基心理学研究所对皮丘什金进行检查后认定,这名连环杀手神智清醒,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犯罪心理学家米哈伊尔·维诺格拉多夫,在分析皮丘什金的杀人动机时认为:皮丘什金自小缺乏关爱,曾经把祖父视为惟一可依赖的亲人;祖父的去世导致年幼的皮丘什金产生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于是产生了对祖父的仇恨,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中老年男子。
维诺格拉多夫还指出,所有的连环杀手都有“从谋杀中获得性快感”的强烈欲望,皮丘什金也不例外。事实上,皮丘什金在对警方谈及谋杀过程的时候的确称,他从中获得了一种类似“持久性高潮”的快感。
攻击行为的产生有哪些原因呢?
小时候大脑前庭受过伤(会增强攻击性)?
不幸的童年生活?
感情受挫折引发攻击?
逃过惩罚的快感?
为何要研究攻击行为?
人类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Lewis Thomas,1981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指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攻击行为按行为方式分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攻击行为按动机分为报复性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1.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1)本能论
弗洛伊德提出“死本能”,死本能指向内部是自我摧残和自杀,指向外部是攻击或伤害他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
洛伦兹认为攻击是动物和人的基本本能。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和沙克尔福德认为攻击行为在特定情况下,对我们的远古祖先的确有着适应意义,他们是从成功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种心理机制,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基因继续传承保留的几率。
(2)神经系统的影响
阿德里安.雷恩发现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的。脑区异常可能导致异常的攻击行为。
(3)基因的影响
人类的气质,即反应性和反应强度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受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性的影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
(4)生物化学因素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后果的能力,进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抑制能力。
暴力行为与雄性激素,即睾丸激素也有关系。
2.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转而攻击其他目标,甚至伤害自己。
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指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回报而采取的手段。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成功,会习得攻击行为的好处。
如青少年受暗示性高,容易从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中学习攻击行为。
三、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
A型人格:对待挫折情境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
敌意归因偏差;
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越高,越不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2.情境因素
高温;
酒精和药物;
情绪唤醒水平;
去个体化,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侵犯性倾向于增加。
侵犯性线索,情境中与侵犯有关的线索,如刀、枪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3.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
媒体因素;
四、如何减少攻击行为?
1.从个人层面
移情能力的培养:通过扮演某个重要他人的角色,才能逐步学会身临别人所处的情境,真实体验别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内心状态。
成熟个性的培养:个性越成熟,越不容易侵犯他人。
宣泄:若能合理宣泄不良的情绪,就可以减小其侵犯性的强度,攻击性行为也会随之减弱。
2.从社会层面
社会公平的建立;
社会学习理论观点认为通过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减少攻击行为,如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
来源公众号:中国心理健康管理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培训正在进行中】
【联系方式】:
点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宠物行为学狗狗的食物攻击行为分析
猫咪攻击姿态分析(探索猫咪攻击行为背后的真相)
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
宠物心理与行为:犬行为攻击行为PPT课件
攻击行为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狗狗攻击的原因分析 这些情况狗狗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
啮齿类动物攻击行为分析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如何处理狗狗的攻击行为
犬攻击行为的纠正训练
阿拉斯加咬小狗的原因分析(探究阿拉斯加喜欢攻击小狗的行为和心理)
网址: 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63430.html
上一篇: 科普指南|帮你轻松搞定孩子的攻击 |
下一篇: 中学课余训练队员攻击性行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