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体育运动中攻击行为的产生及控制
姜付高作者单位:!"#$!#日照,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体育教研部现代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复杂社会现象,比赛的社会性、政治性、商业性等特点愈来愈突出,其竞争性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异常激烈的体育比赛中,双方队员之间,队员与裁判之间,队员和体育迷之间,经常出现一些摩擦和不愉快,甚至出现肢体伤害,这种攻击行为有悖于体育道德和体育宗旨,甚至触犯了法律。因此探求体育运动中攻击行为产生机制,建立适宜的预控机制,成为构建和谐体育,促进体育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体育运动中攻击行为的概念及特征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有目的、有意图的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如物体、社会规范)的行为[/]。体育运动中攻击行为主要指在运动比赛情境中,以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或精神为目标,伴有外显的语言或身体动作的行为。包括对他人从身体上、语言上、姿势等几方面进行的不友好地、恶意伤害。攻击行为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攻击行为具有目的性,目的是伤害对方的身心健康。其次,攻击行为的实施包括精神和身体两方面伤害,既可以是语言刺激伤害,也可以是身体或者借助器械对肉体的伤害。第三,运动员攻击的结果是直接造成他人的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二、体育运动中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0体育学角度: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1]。2’(345*&67384[9]认为,攻击性是人生来具有的,源自于个体好斗的先天本能,体育运动可作为人们精神宣泄、排解不良情绪的安全通道,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看比赛,在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允许的范围,把受压抑的情绪情感释放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紧张感,恢复理智和心理平衡。而体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却也与攻击行为紧密相连。:6;.3%’4,;..,等[<]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可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其次,在比赛中,运动员为获胜而故意攻击、侵犯对方队员,并把攻击行为作为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运动员利用规则,对其他队员进行故意的非伤害性的侵犯,比如足球的合理冲撞、战术犯规等;把攻击和攻击性策略融入剧烈接触性运动中去,在强烈身体接触的对抗性运动项目,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类的运动:如足球、橄榄球、冰球等运动就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在这样的运动中,一些选手被特意安排为团队中的“攻击实施者”或“攻击手”,这些选手的职责是恫吓、激怒或伤害对手[#],并以此进行体育攻击。!0心理学角度:心理学将攻击性定义为指对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行为。将攻击行为定义为个体受到挫折时由愤怒情绪表现出来的向一定对象进攻的行为["]。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常常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唤醒状态。2’(345*&7384的人类本能论认为人的心灵里有破坏能量的存在,会以侵犯自己或侵犯别人的形式不由自主的加以释放,而这种能量释放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有表现力的攻击性安全活动中释放。在体育比赛中,大部分运动员非常喜欢他们的运动,并在规则和体育道德感召下,既使比赛成绩不理想或者输掉比赛,也会把运动体验中的焦虑、窘困、沮丧、迷惑甚至是愤怒,通过自己拥有对体育规则的理解、对体育道德的尊重、对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的关心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选择非攻击性行为。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当运动员感觉到他们是裁判不公平判决的受害者或者是对手不公平策略的受害者时,甚至由于自身技艺的欠缺或者比赛发挥得不理想,挫折感加强时往往增加愤怒的情感,遇到含有攻击性行为的机会、刺激暗示和社会支持等情景的时候,此时队员就会比刚开始运动时有更强烈的侵犯感,相关攻击性就会发生。10生物学角度:=.’(8>认为,攻击行为是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人类的攻击行为最初起源于人类和许多其他有机体共有的打斗本能,它源于一种先天的力量。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表明,攻击及相关反社会行为具有明显的遗传性,特别是对某些形式的攻击来讲,如终生持续性攻击,这种遗传性更加明显[$]。现有对攻击行为的生理研究一致确认,男性的攻击性普遍高于女性,性激素是造成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这是由男性生理上的三个重要因素:睾丸酮、<6?@和杏仁核决定的。体内<6?@的浓度越低,攻击性越高,激素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A]。5.4(’)B’.7等[/C]报告了!!例攻击行为指向外的暴力性罪犯脑脊液中<6?DEE降低,?FE升高。E)G(8%>H等[//]研究了$名因冲动性暴力行为住院的青少年,与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相比,他们的血小板<6?@含量显著偏高,且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过去约9C年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人脑中某些特定部位与人的攻击欲望和暴力倾向存在联系。大脑前端部位,或称额叶前部皮层,对人的暴力倾向产生重要影响,这一部位控制着人的攻击和暴力冲动。90传播学角度:媒介暴力是指大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行为。I%84(’%[/!]认为:大多数攻击行为是通过模仿而获得,通过各种形式的强化而巩固,特别是社会强化,这个习得过程开始于童年早期,主要模仿物有:父母、同一群体中的成员、媒体宣传品。据研究表明媒介暴力对受众行为与态度的影响日益显著,媒介暴力表述方式日趋多样化,媒介的暴力呈现与现实生活的暴力图景之联系也日益复杂。莱斯特[/1]研究认为,足球场上定期发生的斗殴暴力行为通过新闻媒体无意的宣传、广告,在吸引更多的此类球迷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表现为第一:传播内容上的暴力倾向,媒体体育中形象和信息的主题之一就是重视心理和身体上的攻击性,将粗鲁、有侵略性和竞争描述为信仰和技巧的标志,这种媒体语言是暴力和战争的语言[/9]。第二,在传播符号方面,体育大众传媒在进行娱乐传播时的暴力倾向表现在文字、语言、色彩图片诸方面,并以此来吸引受众眼球。J(.’&(J(’,68(’的涵化理论较为完整地探讨了大众传媒对公众塑造“社会实况”的潜在影响:看电视的时间愈长,所形成的对社会实况的认知和态度会愈接近电视所呈现的景象,也就是“媒介实!9//中国行为医学科学!CC"年/!月第/#卷第/!期L-*8:.MI(-%+*.’%NO(45P*,;(P(7,(’!CC",F.N/#,
Q.0/!
相关知识
攻击行为的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及处理
怎样控制狗狗的攻击行为?
狗狗产生攻击行为的5个原因
=第二节:攻击行为及危险评估(19页)
原创 狗狗产生攻击行为的5个原因
多动症儿童表现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家庭教育建议
攻击系列:①狗的攻击行为
教您控制狗狗的攻击行为?
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
网址: 体育运动中攻击行为的产生及控制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63464.html
上一篇: 如何避免德国牧羊犬因发脾气而咬人 |
下一篇: 管理沟通面谈技巧案例分析(优质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