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豚鼠(豚鼠科动物)

豚鼠(豚鼠科动物)

公元前5000年,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今天的厄瓜多尔、秘鲁和波利维亚)的土著部落首先饲养驯化豚鼠作为食物来源。秘鲁和波利维亚出土了属于大约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的豚鼠雕像, 古代秘鲁的摩且人(Moche)不但膜拜动物,而且经常在艺术作品中描述豚鼠。大约从公元1200年直至1532年西班牙人入侵,人们对家养的豚鼠进行选择性繁殖,奠定了现代人工繁殖豚鼠的基础。这个区域继续把豚鼠作为食物来源,安第斯高地的大部分家庭都饲养这种动物,它们以主人的残剩菜叶为食。安第斯地区的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其中豚鼠是重要标志。人们把它们当作礼品交换,它们是社交活动和宗教场所的重要物品,甚至在日常口头禅中也经常提到豚鼠。豚鼠对民间的巫医也很重要,他们用这种动物诊断诸如黄疸、风湿病、关节炎和斑疹伤寒等病症。巫医用豚鼠在病人的身体上摩擦,视它们为通灵的媒介。黑色豚鼠尤其被看作有效的诊断工具。人们还将豚鼠开膛剖肚,取出其内脏用来检验治疗效果。这种方法至今仍旧在安第斯山脉地区的许多部落广泛采用,那里的人们既不能获得也不信任西药和西医。

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商人把豚鼠带到欧洲之后,这种动物迅速成为上层社会和皇室的时髦宠物,甚至伊丽莎白女王也饲养豚鼠。有关豚鼠最早的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1547年的圣多明哥,因为豚鼠并非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土产,所以这种动物很可能是被西班牙的旅行者带来的。西方世界有关豚鼠的首次记载于1554年,出自瑞士自然学家康拉德·格斯纳之手。这个含有两个单词的学名于1777年首次被俄克斯勒本采用,是其动物学上的种名和属名的结合体。

豚鼠的体形在啮齿类动物中偏大,体重在700~1200克(1.5~2.5磅)之间,体长在20~25厘米(8~10英寸)之间。身材短小但是强壮有力,头较大[4],是身体的三分之一,眼睛大而圆,耳朵短小贴着头部,毛发粗糙而且很容易脱落,没有尾巴。豚鼠脊柱由36块脊椎骨组成,其中颈椎7枚、胸椎13枚、腰椎6枚、荐椎4枚、尾椎6枚。肋骨13对,其中6对真肋、3对假肋、4对浮肋。前脚平直而强健有力,一般都会有4个趾头,每个趾头上都有尖利的爪;后脚有3个有爪的脚趾,而且都比较长。豚鼠靠脚底走路,行走时脚跟着地。

豚鼠门齿很短,臼齿呈棱镜状,总是在不断生长。除了各自有特定的腺体外,雌雄两性都是相似的。体毛有黑、白、灰、褐、巧克力色等,也有具各色斑纹的[5]。

豚鼠栖息于岩石坡、草地、林缘和沼泽。集成5~10只的小群,穴居,夜间活动,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在食物上没有特殊要求,体质强健不易生病。主要吃植物的绿色部分,以杂草(干提摩西草/苜蓿草/燕麦草/大麦草/小麦草等)为主食,喜吃青椒、生菜、圣女果等新鲜果蔬,但果蔬等含水份过高的食物不能过量喂食,容易造成豚鼠腹泻,禁食十字花科和含淀粉类的东西[6]。

豚鼠喜群居,有抓人的习惯,不喜攀登和跳跃,习性温顺,胆小易惊,有时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喜干燥清洁的生活环境。其活动、休息、采食多呈集体行为,休息时紧挨躺卧,单笼饲养时易发生足底溃疡。群体中有专制型社会行为,1~2只雄鼠处于统治地位,一雄多雌的群体形成明显的稳定性[7]。

豚鼠嗅觉、听觉较发达,对各种刺激有极高的反应,如对音响、嗅味和气温突变等极敏感,故在空气混浊和寒冷环境中易发生肺炎,并引起流产,受惊时也易流产。

豚鼠胆小机警,对刺激反应非常敏感,常发出吱吱叫声。嗅觉和听觉都很发达,对抗生素及某些有毒物质极为敏感。豚鼠嚼肌发达而胃壁非常薄,盲肠特别膨大,约占腹腔的三分之一容积,粗纤维需要量比家兔还多,但不像家兔那样易患腹泻病[8]。

豚鼠食量较大,对习惯了的饲料食欲旺盛,但对变质的饲料特别敏感,常因此减食或废食,甚至引起流产。对抗菌素也特别敏感,投药后容易引起肠炎,如使用青霉素,不论剂量多大,途径如何,均可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甚至使其死亡。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比小鼠高1000倍,故用青霉素治疗时应特别小心。与大鼠和小鼠相反,它夜间少食少动[8]。

栖息环境

不再存在于它们的野生原生草原栖息地。然而,在它们灭绝之前,它们非常适应并且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例如,他们可以生活在广阔的海拔范围内,从海平面到4000米。虽然研究表明它们不能在极端炎热或寒冷的环境中生存,但豚鼠可以承受从白天22˚C到夜间-7˚C的大范围温度。

阅读全文

相关知识

豚鼠(豚鼠科动物)
豚鼠科
豚鼠(动物)
豚鼠
豚鼠是什么
宠物文化 12.豚鼠 豚鼠的文化.doc
豚鼠的品种大全 宠物豚鼠的四大品种
三、豚鼠
豚鼠的英文
【豚鼠】的意思

网址: 豚鼠(豚鼠科动物)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6715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6章第
下一篇: 宠物仓鼠正版高清视频素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