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鸠亚科 Treroninae 蓝色动物学(中国动物学科普)
果鸠亚科Treroninae主要分布于东洋界。包括10属:褐果鸠属Phapitreron、绿鸠属Treron、果鸠属Ptilinopus、散羽鸠属Drepanoptila、蓝鸠属Alectroenas、皇鸠属Ducula、髻鸠属Lopholaimus、新西兰鸠属Hemiphaga、苏拉乌鸠属Cryptophaps、山鸠属Gymnophaps。我国有3属11种,多数见于西南热带地区。羽色艳丽,大都数量稀少。其中黑颏果鸠Ptilinopus leclancheri、皇鸠属Ducula所有种和绿鸠属Treron所有种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绿鸠属Treron有21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东南亚、南亚热带地区森林中。全身呈黄绿色,体长约30厘米。雌雄相似。雄鸠休息时翅膀下缘可见到一片红褐色覆羽;雌鸟头上、前额至胸下不带橙色,中、小覆羽暗橄绿色。我国有8种:橙胸绿鸠 Treron bicincta、厚嘴绿鸠Treron curvirostra、灰头绿鸠Treron pompadora、黄脚绿鸠Treron phoenicoptera、红顶绿鸠Treron formosae、红翅绿鸠Treron sieboldii、楔尾绿鸠Treron sphenura、针尾绿鸠Treron apicauda,见于云南、广西、海南、台湾等地区。生性胆怯,数量稀少,均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果鸠属Ptilinopus有51种,分布于东南亚。色彩艳丽,雌雄羽色有差异。我国仅1种,即黑颏果鸠Ptilinopus leclancheri体长27~28厘米。雄鸟的前额、头顶、眼先、头侧、下喉和胸部为淡灰色。额部栗色,上喉黑色。枕部、后颈和上背为淡灰绿色,其余上体翠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与绿鸠类的橄榄绿色体羽相比较,差异十分明显,而且也没有绿鸠类翅膀上通常所具有的黄色斑。飞羽黑色。尾羽的颜色与背部相同,具淡绿色的尖端。下胸部有二条紫栗色横带。腹部为淡灰绿色,两胁绿色,尾下覆羽栗色。雌鸟的羽色大致上和雄鸟相似,但头顶、颈部和胸部为灰绿色。嘴为鲜黄色,下嘴的基部红色。脚暗红色。在国外分布于菲律宾群岛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台湾亚种(P.L.taiwanus),分布于台湾南部的屏东以及兰屿等地,是罕见留鸟。栖息于热带雨林中。常单独活动,很少集群。主要以树木和植物果实为食。在森林中的树上营巢。巢呈平盘状,主要由枯枝构成,甚为简陋,每窝产卵1枚,卵白色。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皇鸠属Ducula有36种,分布于东南亚。我国仅1种,即绿皇鸠Ducula aenea。又叫绿南鸠、大绿鸠,体形比绿鸠类和果鸠类大,体长36~38厘米,体重508~600克。嘴也较大,嘴基扩张,身体上的杂色通常较少。头部、颈部和下体为鸽灰色,微缀粉葡萄红色,尾下覆羽为暗栗色。前额和额为白色,背部、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均为亮金属铜绿色或墨绿色,上背和两肩有时还带有紫红色的红铜色光泽,背部和腰部有时还具有黑色的羽端。有的个体的头顶至后颈、以及面颊和耳覆羽呈棕灰色、紫灰色或棕栗色。尾羽的颜色和背部相似,也是金属铜绿色,但缺少金属光泽和具有更多的蓝色。虹膜为红色。嘴为铅褐色至铅黑色,端部象牙白色,有时沾橙红色。脚暗紫红色或褐橙色。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巴基斯坦、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有2亚种,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广东亚种分布于广东和海南。这2个亚种的区别主要是体形大小不同,其中云南亚种较大,翅膀的长度为238~252毫米,广东亚种较小,翅膀的长度为215~233毫米。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相关知识
果鸠亚科 Treroninae 蓝色动物学(中国动物学科普)
棕头绿鸠
灰头果鸠
雉科 Phasianidae 蓝色动物学(中国动物学科普)
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动物学杂志
【中国科学报】《动物学研究》:不惑之年的与时俱进
鸠鸽科
动物学专业就业方向
第十九届国际动物学大会
网址: 果鸠亚科 Treroninae 蓝色动物学(中国动物学科普)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82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