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认为家犬是驯化物种中最通人性的动物,家犬早期驯化的关键基因一直是研究热点。之前研究表明家犬独特的社会认知能力很可能是早期驯化过程中温顺性情的选择副产物,而温顺性情的出现则可能源自早期驯化倾向选择减弱乃至消失的恐惧反应,但确切遗传机制仍不清楚。针对家犬的行为进化也出现很多经典的假说,例如“Selection for communication”假说, “correlated by-product” 假说,但仍然存在争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研究团队通过比较灰狼和家犬的群体全基因组,发现调控恐惧反应的谷光氨肽代谢基因确实出现了最强的分化信号。然而这些谷光氨肽代谢基因的表达变化方向一致提示它们更倾向于增强兴奋性突触的可塑性,而非减弱恐惧。兴奋性突触的可塑性被广泛认为与学习和记忆相关,因此这种变化可能改变了早期以拾荒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灰狼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减弱了它们对人类的恐惧,最终促成了对人类的初次原始接触。基于此研究结果,他们提出家犬行为进化的“selection for excitatory synaptic plasticity”假说。
该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对家犬驯化关键遗传机制的认识,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杂志。课题组李艳博士与王国栋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 张亚平院士与吴东东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
相关知识
基因组所与昆明动物所在家犬起源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狼与家犬:神话与科学之间[part12]行为和认知相关的驯化假说:哪些得到当前数据证实?
昆明动物所家犬抗衰老研究获进展
狼和狗的比较:研究现状及对人类“自我驯化”假说的影响
张亚平课题组揭示非洲家犬复杂的源流历史
昆明动物研究所家犬起源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家破解家犬行为转变基因密码
狗从哪里来?狗的驯化过程远比人们知道的更复杂
家犬基因组研究国际联盟发表dog10K计划白皮书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破解家犬行为转变基因密码
网址: 昆明动物所在家犬驯化机制方面提出新的假说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92779.html
上一篇: 上海市实验动物技术培训研讨会暨实 |
下一篇: 畜牧兽医学院举行宠物 驯导大师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