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拖拖拉拉,到点不睡觉,一看电视就没完,早上赖床不起,玩具乱扔一气从不收拾……家长不停唠叨,孩子置若罔闻,似乎大部分家庭制度都形同虚设。
其实,一个被合理制定并有效执行的家庭制度可以让孩子更快乐,家庭气氛更和谐,亲子关系更融洽。那么,家庭制度类规则的建立有什么窍门呢?做到这几点,你家也可以有条不紊起来咯~
1. 共同讨论制定
家庭制度应该由家庭成员共同讨论制定,而不是由家长强加给孩子。家长们不必担心让孩子参与讨论会让制度完全不可控,事实上孩子若是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尊重被重视,便会给出很负责任的建议。
举一个我家的例子,我们针对沙克睡觉前很磨蹭的情况,专门发起了一次全家关于“沙克几点开始准备睡觉”的讨论。首先,沙克因为能参与这个讨论就很开心,所以态度上就很积极正面。当爸爸提出“本来是8点开始准备睡觉,但因为现在要练习打鼓和做英语作业,所以建议延后到8点半”,沙克立即给出了他的建议:“我觉得延半小时太多了吧,延20分钟就够了”。就这样,我们愉快地达成了一致,记录下来,并已经很好地执行了一段时间了。回想一下我们之前的状态,每天到8点半了开始催催催,催到9点也还没开始动。这就是是否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的区别。
2. 规则不要来回变动,家长学会温柔而坚定地执行
很多家庭制度确实是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但我们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就是让他了解行为的边界,学会自律。若家长朝令夕改,或是轻易受情绪波动影响,孩子便会无所适从。长此以往,规则意识就无从谈起了。
还记得开篇必读里这个例子吗,真的特别生动,咱们再看一次:)
---------------------
有一次在幼儿园,另外一个小朋友拿了一块糖,给这个小朋友了。小朋友拿着糖要吃,他就过来问,妈妈,我可以吃吗?那我就知道在家里,可能妈妈对这个糖有限制的。妈妈就想了半天说,那你觉得呢?孩子说我想吃。你想吃呀,可是你吃完以后你那个牙齿都坏了,你还记不记得呀,然后妈妈就开始说了一堆。结果这个小朋友去站在一边,拿着一颗糖,先是傻傻的看着妈妈,最后就哇就开始哭了。妈妈一看这孩子哭了赶紧说,那今天我们就吃一颗好不好,就一颗,明天就不能再吃了。你晚上回去要刷牙,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就开始了。然后我就笑了,我就问妈妈,你开始的时候,你是想给他吃,还是不想给他吃。她说不想给他吃,可是我看孩子可怜。
---------------------
3. 家庭制度要合理
说句玩笑话,“小孩也是人啊!”有些家长定的规则在我看来实在太严苛了。比如有个妈妈跟我抱怨,说按我的建议和她女儿一起商定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讨论的时候好好的,但每次到时间了都会哭闹,她为此很抓狂。我问她定的多长时间,她说10分钟。我就笑了,10分钟连一集电视剧里插的广告都看不完好嘛!
所以呀,我们的家庭制度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让他遵守起来是自然愉快的。如果一个规则让孩子一直处于难过的状态中,那一定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规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