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犬猫血液学:嗜中性粒细胞

犬猫血液学:嗜中性粒细胞

之前介绍了骨髓内细胞分化和嗜中性粒细胞中毒表现,详见犬猫血液学:血液细胞分化和犬猫血液学:嗜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本次介绍犬猫中性粒细胞的基本知识点。

原始粒细胞:犬的占比1%,猫的占比1%,细胞质内呈轻度和中度蓝色无颗粒;胞核圆形伴随明显的核仁;染色质模式,细腻,丝状;早幼粒细胞:犬的占比3%,猫的占比3%,细胞质轻度蓝色伴随分散的小的红色或紫色(嗜天青)非特异性(初级)的颗粒;胞核圆形至卵圆形,核仁模糊或不可见;染色质模式变得粗糙;中幼粒细胞:犬的占比12%,猫的占比10%,胞质非特异性(初级)的颗粒不可见,形成清晰的至微颗粒状;胞核圆形至卵圆形伴随轻微凹痕;染色质模式粗糙;晚幼粒细胞:犬的占比20%,猫的占比20%,细胞质可见清晰至微颗粒状;胞核肾形豌豆状;染色质模式粗糙且有团块;杆状嗜中性粒细胞:犬的占比26%,猫的占比30%,细胞质清晰至微颗粒状;胞核弯曲呈棒状或杆状,伴随平滑的边缘;染色质模式粗燥伴随致密的团块;分叶状嗜中性粒细胞:犬的占比38%,猫的占比36%,细胞质清晰至微颗粒状;胞核由明显的凹痕;染色质模式粗燥且致密的团块。嗜中性粒细胞起源: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产生,释放到血液中,短暂地循环,并迁移到组织间隙或上皮浅表,如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生成是连续的,以满足组织中对嗜中性粒细胞的持续需求,并维持血液中的循环池。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产生的转运时间约为4-6天,骨髓中储存的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可维持5天的供应。 损伤或细菌侵入组织导致集落刺激因子(CSFf)的产生和释放,CSF控制骨髓中未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嗜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循环约10小时,分为循环中性粒细胞池和边缘粒细胞池。 
&中性粒细胞在循环嗜中性粒细胞池与其他血细胞循环,并在全血细胞计数中测量。&边缘中性粒细胞池由间歇粘附在内皮上的嗜中性粒细胞组成,特别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中。这些细胞不计入全血细胞计数。&在犬中,循环中的嗜中性粒细胞与边缘池的比例为1:1。对猫来说,这个比例是1:3。中性粒细胞向组织的迁移是随机和单向的。&中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存活1-4天,并经历程序性细胞死亡或凋亡。&脾脏、肝脏和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也会被常驻的巨噬细胞破坏。影响循环中的嗜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因素包括: &骨髓生成和释放。&循环中性粒细胞池和边缘中性粒细胞池之间的交换。&组织迁移嗜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胞是抵御微生物侵入组织的主要屏障。中性粒细胞可以杀死细菌,也可以破坏或参与真菌、藻类和病毒的破坏。中性粒细胞通过定向迁移或趋化过程积聚在炎症或细菌感染部位。&炎症的细胞和分子介质产生趋化物质,刺激骨髓释放,并促进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内皮的边缘和粘附。&中性粒细胞离开血流,通过内皮细胞之间的迁移进入组织。在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微生物活性。溶酶体颗粒与吞噬囊泡融合释放出能够杀死细菌的溶酶和化学物质。嗜中性粒细胞形态:&尺寸-直径12-15µm或直径2-2.5倍的RBC。 &核:分叶或部分分叶,染色质致密,深紫色。&细胞质-淡粉色或浅蓝色,细颗粒状,光滑。在正常动物中,大多数循环中的嗜性粒细胞(95% -100%)是分叶状的。很少是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在制备血涂片之前,长时间暴露于EDTA可在细胞质中产生离散的、清晰的细胞质空泡。 &正常中性粒细胞有2 - 4个核叶(部分教材认为是3-5个)。&5个或更多叶表示过分割,这是一种衰老变化,发生在长期暴露于EDTA,糖皮质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亢进或与慢性感染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增多。

 正常犬的嗜中性粒细胞,呈分叶状

犬的未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呈杆状,表明为核左移

犬的多分叶状(8个分叶),表明为核右移

犬的巴氏小体,或称性叶,核的末端可见球拍样的突起,表明为雌性动物。

参考资料:1.《A guide to hemotology in Dogs and Cats》2.《DIAGNOSTIC CYTOLOGY AND HEMATOLOGY OF THE DOG AND CAT》

相关知识

《犬猫血液学图谱》
犬猫血液学手册
犬猫血液学图谱
第一部分犬猫血液学检查.docx
犬猫血液学图谱详情
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
『兽医必看』这个《犬猫血液学检验“高级班”》不一样!
血液学检测基础知识和临床指标的意义(二)
宠物血液学检验——犬、猫、兔白细胞的识别图谱
代谢调控中性粒细胞

网址: 犬猫血液学:嗜中性粒细胞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3157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集落刺激因子CSF,细胞增殖&分
下一篇: 速递 | 20多年来首款!F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