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猛禽康复师:“空中之王”的守护者

猛禽康复师:“空中之王”的守护者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气势磅礴的“鹰柱”,取而代之的则是在暮色苍茫云层之上,疏落的猛禽在孤独地飞翔;我们同样已经几乎不可能听到那划破长空的鹰鸣,因为它们的声音早已被车水马龙所掩盖。但是,有一群人却在无时无刻为了它们而四处奔走、与死神一较高下。
  或许猛禽并不会感知到这群人的用心,当身体痊愈、回归蓝天的时刻也只能想到奋力的振翅。但,致力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这群人,不会因动物们的“沉默”、草木的“无言”而默默无闻,他们更不会因此而停步不前。
  今天,生态融媒记者就带您走进北京猛禽救助中心,这里在地理坐标上并不著名;这里的人在身高外貌上,与常人并无特殊;但这里却写满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平凡的故事。


  闹市区中的“孤岛”?接收救治猛禽的“专项医院”!
  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园内,一排占地约为数百平方米的房子并不起眼,周围甚至有些荒凉,只有走到院门附近,才能看见院门左侧上挂着一块牌子--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不太大的房间内,氧气罐、手术台、各类消毒器械一应俱全,乍一看就像一间简易医院。不过这里的“病号”不是人类,也不是人们熟悉的喵星人或汪星人,而是大家日常接触不到的掠食性鸟类--猛禽。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日行性猛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鹰类;一类是夜行性猛禽,也就是猫头鹰类。猛禽处在食物链顶端,每一只猛禽对所在片区的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而言,猛禽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草,金字塔形一级级推下来,每只猛禽的生态功能都控制着很大一片植被。
  生态融媒记者来到的时候,一只苍鹰正由康复师从室外笼舍抱来准备接受常规体检。“在猛禽中心,我们不会为这些鸟起名字,取而代之的是每一只猛禽在救助系统中都有一个唯一的六位数字代码与之对应。”这只苍鹰的代码即为171111,表示它是中心于2017年11月救助的第11只猛禽。
  整个过程,康复师会用毛巾遮住它的眼睛,以此来减少受伤猛禽的应激反应。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里有很多特为猛禽发明的“特殊设备”:每只猛禽来此“住院”前后都要称重,为了使得它们顺利完成称重,康复师们缝制了不同尺寸的“布袋”,猛禽的上半身被柔软的棉布遮挡减少应激反应,腿部则穿过布袋上预先留好的位置,方便固定。
  在检查完爪子、羽毛生长情况后,康复师开始为这只苍鹰磨喙,由于在人为环境下生活的猛禽,猛禽缺少野外自主磨喙的条件,以至于猛禽喙部过长,影响其正常进食,所以需要康复师来帮助它修磨喙部。接受修喙的苍鹰瞪着一双滴溜溜的大眼,不同于其他隼是大黑眼珠,苍鹰是黄色的,配上它较高的眉骨,平时睥睨众生的酷劲儿此时却透着一股憨态可掬的反差萌。
  “它是在八大处被发现的,那会儿羽毛折断、脑袋磕破、颅骨和眉骨外露,嘴也被磕断了,推断是被人养过之后遗弃的。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喙部,因为在笼子里被磨坏了来的时候特别短,所以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我们需要根据它的生长状况不断进行修整,才能保证将来放飞后它能正常地撕碎食物。”在完成一系列的检查工作后,康复师戴畅介绍道。
  从被救治时的虚弱厌食,到逐渐恢复健康,这只苍鹰在中心已经度过了近一年的时光,预计再过一两个月便可放归自然。171111号苍鹰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有多少猛禽没被发现就失去了生命。虽然自然和人为原因都会导致猛禽受到伤害,但从救助的总体情况来说,人为原因所占的比重最大。“如今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猛禽有时不能分辨玻璃墙面,会飞速撞上而受伤;还有人类非法饲养,他们既不能科学对待猛禽,又可能因为兴趣缺失而中途放弃,比如被关在卫生间终日不见天日的,剪掉尾羽拴上招财猫的……”种种情况都让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心痛,“我们特别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这些都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人为饲养,若见到非法饲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向森林公安举报。”
  这也正是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成立初衷。说起这,时间要追溯到2001年,据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文洪介绍,当时有一批被海关查没的猛禽需要救治和安放。由此为契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合作成立了这家专门救助猛禽的机构,也是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指定的“专项猛禽救助中心”。

   何为猛禽康复师?为鸟儿主子服务的铲屎官!
  猛禽康复师--这是一份全国仅有十几个人专职从事的工作,听起来甚是神秘以及高大上,不过戴畅却笑言:“我们就是猛禽的铲屎官,日常伺候这些鸟。”
  从做志愿者开始到正式入职工作,动物医学专业的戴畅在这里一待就是8年。“大四下学期我们专业要求进行专业实习,刚巧看电视知道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这个地方正在招募志愿者,我就来了。一开始的工作很简单,打扫笼舍、喂食,因为我有动物医学的专业背景,后来也参与到医疗活动和救治中。”
  虽然上过解剖课,治疗过小动物,但是第一次接触猛禽,看它们长得凶巴巴的,爪子又锋利无比,作为一个女孩子多少还是有些害怕的,会觉得自己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但很快就发现,只要按照专业性操作把每一个流程和保护细节都做好,是完全没问题的。
  像戴畅这样的猛禽康复师,中心一共有五位,大家专业背景不同,有的从事动物行为训练,有的倾向于微生物分子,在来到中心之前都没接触过猛禽。经历过最初的苦恼,大家唯有以各自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不断接受专业的培训,自学猛禽知识,参照国外的书和病例总结。像美国的猛禽救助比国内起步早,案例丰富,出了成熟的指导手册,几个人连学习带研究,把这些东西本土化。野生动物救助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大家需要组成团队,共同为每一只猛禽制订康复计划。
  现在有44只猛禽在这里“住院”,早上上班,康复师先要查一遍房,看看每只鸟的精神状态,头天的东西吃了多少,剩了多少,然后打开需要预热的机器,再看病例,捋一下今天的治疗顺序,接着该吃药的、该换绷带的,一一处理。治疗后喂食、打扫笼舍,最后录入电子病历。这里使用一套专门为猛禽救助开发的病例系统,每只猛禽有自己的编号,所有情况、病状和治疗进展都会详细记录。下午时间,康复师们会一起讨论猛禽的病情,同时也需要做些宣教工作和科研合作。
  当然,在看似规律和程序化的工作背后,还要应对一个接一个的突发接救状况。五名康复师实行倒休制度,以保证中心内365天全年都可以正常运行。每一次接到求助电话,康复师们都要第一时间赶赴过去,逢年过节奔波在外、半夜开着车在路上赶路都成了家常便饭。
  与医生一样,这也是一个争分夺秒并见惯了生死的职业,却也不乏和猛禽之间斗智斗勇的有趣时刻。比如红脚鸮这样的小型猫头鹰,被人抓到就玩装死,一把它搁地上转身走人,它“呲楞”就起来跑掉。而像治疗秃鹫这样聪明的猛禽,当把它从笼子抱出来两次以上,它就知道时机在哪。康复师用大毛巾盖住它头,把它抱出来,它安安静静的,专等着把它往诊疗台上放那一下子,找准机会折腾。如果那一下没成功,把它控制住后,它就一下又安静了。
  


  猛禽都是白眼狼?它们离开人才能活得更好!
  中心接收到的猛禽虽然受伤原因不尽相同,但外伤其实是最好处理的。比如被子弹打中的鸟,只要取出子弹,闭合伤口,做好无菌,两周左右就恢复了。野生动物相对比较皮实,恢复能力较强。
  比较难办的是因长期人为饲养导致的营养不良,它会明显的精神不济,眼神无光,羽毛特别粗糙黯淡。一做血液检查,指标全都低,很可能全部脏器都出现衰退。这就要比较长时间的康复,想要稳住步子让它回到原来的状态,难度很大。
  同时,心理问题也是很多被饲养的猛禽身上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因为所有猛禽都是野生动物,根本不适应跟人这么近距离地生活,就好像人跟一个大怪兽在一起,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分分钟觉得自己要被吃掉。生活空间又小,也不能飞,就一直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崩溃边缘,于是表现出异常行为。有些变得特胆小,有些一见人就疯,乱撞乱飞。
  有些从小就被人饲养的猛禽甚至会出现认知障碍,简言之就是“它们自己无法清楚意识到自己是一只猛禽”。处理心理问题比外伤麻烦得多,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它的行为是否变化,判断其到底能不能在野外生活。
  猛禽不会从心里爱上人,这是写在基因里的天性。它们天生是怕人的,不像猫狗是可以驯化的伴侣宠物。网上不时就会流传出一些人和野生动物的温馨故事,但在康复师的眼中,人和野生动物之间是不应该建立感情联系的。
  这一原则,在猛禽救助中心可谓是处处得以体现。首先是笼舍,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猛禽所住的“病房”大门与我们平日在动物园看到的栅栏围墙和透光玻璃完全不同,而是整个密封关上的,只在中间位置留了一个直径约5厘米、并设有遮挡板的观察孔。其次在笼舍内的设计上也是尽量模仿猛禽的野外生存状况,栖息架有高有低,地面铺了草皮,猛禽可以选择喜欢的高度,如果它特别虚弱,就蹲在地上。室外笼舍夏天会打开笼舍屋顶的喷淋设施来辅助降温,还有水盆,它们可以玩水、洗澡。此外,室内室外的笼舍都安上了监控,除了体检、治疗,其余时间康复师都避免出现在笼舍中,只在电脑前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避免频繁打扰。尽可能为它们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它的野性开始一点点恢复。相较于成年猛禽,更需注意不能让幼鸟建立“人类=食物来源”这一错误认知,一旦它们产生行为问题,对重归野外是非常不利的。
  “野生动物离了人能活得更好!”这是戴畅等猛禽康复师一直在反复强调的观点。现在,人类城市的扩张已经把猛禽的生存空间挤得非常非常小了,只有极少数物种能跟城市化进程比较好地融合,比如红隼,在城区也能经常见到它的身影,夏天它会在塔楼的废空调架子或者楼顶广告牌架子上繁殖做窝。但绝大部分野生动物还是选择一直躲避,远离人类,去争抢仅剩的栖息地,最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自2001年成立,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已经走过了17年的历程,这超过6200个日子里,在这里接受救助的猛禽已有4937只,中心53%的成功放飞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切都离不开致力于猛禽救护的一线人员和广大市民的支持。正是他们的不断努力,才使得那么多命悬一线的猛禽重新康复,有那么多已经折断的羽翼又可以再次翱翔。
  毫无疑问,上述猛禽救助数字只反映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成绩的一角,但它足以反映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在野生动物保护之路上已然出发。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曾被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其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上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充分肯定。2014年3月3日,作为联合国大会确定的首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更成为关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而致力于猛禽救助、科研与宣传的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也会像众多野生动植物保护力量一样,推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文/魏瑶
  摄影/何建勇

相关知识

猛禽康复师:“空中之王”的守护者
猛禽康复师:最怕猛禽对人类产生依赖
北京爱鸟周|猛禽康复师:我们隐于幕后,让它们无牵挂地重返蓝天
金雕被称为猛禽之王的原因
他专门给猛禽做康复治疗,全国仅有十几位这样的“鸟大夫”
探访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5名救助师确保中心全年运行
猛禽之王——金雕
写在北京猛禽救助中心20岁生日这天
北京西部山区惊现金雕抓羊震撼画面 “猛禽之王”何以频频亮相?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成立21年 3000多只受伤猛禽重返蓝天

网址: 猛禽康复师:“空中之王”的守护者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36081.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想当海豚驯养师要具备那些条件?
下一篇: 如何跟鸟类建立信任,分享一些我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