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通威畜禽特约|李旭兵教授:蛋鸡层叠笼养成功的关键

通威畜禽特约|李旭兵教授:蛋鸡层叠笼养成功的关键

短短10年间,蛋鸡的层叠式笼养模式因其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蛋品供应稳定的优势,在中国迅猛发展已成为蛋鸡养殖的主流。而从地面平养和阶梯式笼养到层叠式笼养饲养环境的改变,也需要环控、营养、免疫方面的技术更迭来适配新的养殖环境。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蛋鸡层叠笼养立体通风风开创者李旭兵教授从保障鸡群健康的3道防线,分享蛋鸡层叠笼养成功的关键。

✔ 第一道防线:环境控制

✔ 第二道防线:饲料营养水平+饲喂策略

✔ 第三道防线:免疫监控

PART.01

环控

01

环控技术的变革

环控的概念引入中国蛋鸡领域已有近30年的时间。之前行业对环控的定义是:通过水帘风机系统来降温。

但是随着近年来层叠笼养设备的出现和大力发展,养殖环境的更迭推动着环控领域的的迭代,我们将环控重新定义:通过对禽舍内气流的控制,气流的搬运,使舍内空气各要素合理分布,以达到舍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的合理分布。环控从初期的控温时代发展到如今的「控风时代」。

层叠式笼养模式,做好「立体通风」是环控的关键。

01

平面通风VS立体通风

由于层叠式笼养模式鸡笼的层层堆叠(4-8层,未来层数会更多),笼内环境相对封闭,通过平面通风——鸡舍的整体气流从空中向下坠落,没有办法将进入鸡舍的新鲜空气输送到鸡生活的区域。因此,层叠式笼养鸡舍环控更加复杂,对环控的操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

立体式通风的最小通风量

鸡舍内「湿度」和「鸡的呼吸需要量」两个因素决定了鸡舍的最小通风量。

地面平养的和阶梯笼养的耗氧空间相对较小。地面平养鸡,鸡背部往上30公分,也就是贴近地面60公分区域;阶梯笼养根据笼层高度,如果3层笼高,即离地高度约1.5米。

再加上平养模式中的鸡粪在鸡舍内长期大量滞留并且发酵,因此鸡舍内的湿度控制有难度。这就需要把通最小通风量拉大,以补充足够的氧气和降低舍内湿度。

层叠笼养鸡舍的占地面积没有变化,但是养殖的空间利用率大大提升,因此,耗氧空间也随之提升。以4层笼养为例,从地面到笼顶往上30公分,耗氧空间高度接近3.3~3.5米。

在同一空间内,层叠笼养的养殖数量是地面平养的2.2倍,是阶梯笼养的1.8倍,但是耗氧空间增加是地面平养的6倍、阶梯笼养的2倍。

说完耗氧量,再聊聊层叠笼养鸡舍内的湿度。由于鸡粪履带运送的应用,室内的湿度控制的很好。

因此,结合耗氧量和湿度笼养蛋鸡模式的最小通风量要下调。新的层叠笼养立体通风数据系统,最小通风量下调到0.25~0.3立方米/小时/千克体重。

02

环控技术现状

01

可达到鸡舍内温湿度平衡。

目前,传感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利用「温湿度传感器探头」进行舍内环境数据的收集,通过大量数据积累对环控数据模型的建构和鸡舍内的气流走向进行模拟。

02

环控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半自动化。

大数据模型构建出来后,通过对控制器的多级别控制,运行参数的提前设定,更多的结合中国大陆季风性气候的特点(四季分明、季节更换、短期气温波动剧烈、各地区温度、湿度差异大)实行区域性的环控定制。在此基础上,当遇到异常气候变化时,比如说降雨、大风等因素,再做适当的微调。

03

确定鸡舍内外温差湿度差的关键数据。

经过物理运算结合养殖一线验证,我们得出:温差每增加7度,空气交换所需要的负压相应调节1Pa;湿度每增加5%,负压就要调整1Pa左右。

04

基本实现鸡场数字化离场管理。

如今信息交流非常便利,通过环控数据的准确收集,我们可以准确定位问题、为鸡场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

(图源:https://www.hengko.com/)

03

环控最新技术突破及未来发展方向

各个通风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刚刚取得突破,正在将关联性转变为数学逻辑,再到计算机语言的过程中。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环控程序落地应用于现场管理,最终实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控制的层级跃升。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拭目以待。

PART.02

营养

相较于平养模式,层叠笼养的养殖环境发生了改变,相应的包括营养管理等很多技术要随之变化。中国在世界上是层叠笼养蛋鸡领域的主力军。虽然,层叠笼养模式是从国外引进到国内,但是随着国内层叠笼养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01

饲喂环境不断更迭,蛋鸡营养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

层叠笼养舍内温度相对平稳。基本上可以做到到秋冬季舍内温度20~22度,体感温度20~24度之间。夏季感官温度仍然维持在24~25度之间,因此,舍内温度波动非常小。鸡群长期处于舒适温度范围内且活动量减少,蛋鸡的维持消耗,尤其是能量消耗下降明显,营养转化率更高,主要呈现两个趋势:

①采食量下降(成年笼养的鸡采食量比阶梯笼养平均会下降8%~12%的采食量)。由于采食量的下降,相应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等的摄入量就下降了。

②产蛋率和蛋重呈升高趋势。因此,蛋鸡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的需要量在提升。

结合这两个趋势,为保障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应适当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浓度。此外,由于笼养蛋鸡维持消耗的减少,因此,在日粮营养调配时能量呈整体下降趋势。

02

如何调整饲喂策略?

层叠笼养普遍笼位面积大,笼内鸡数量多,采食位不足,保证不了笼内鸡的同时开食。这也是高密度养殖产生的问题。强势鸡在吃料,弱势鸡只能观望,由此造成笼内的体重差异很大。

从之前一线鸡场数据来看,到接近400天日龄的时候,笼里面的均匀度最好的数据为75~78%,大部分在70%左右,甚至低于70%。每笼8~10只鸡的情况更加严重,同笼鸡的体重能差一斤半以上,小个头鸡的体重小于等于3斤,处于保命状态。随之带来问题就死亡率增加,产蛋维持时间,高峰维持时间缩短。

通过多年研究,结合动物生理学和欧美的成熟的案例,我们摸索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控制体重差异的饲喂模式,再配合营养的调整,现在的蛋鸡生产性能已经在逐步恢复,甚至超越了以往阶梯笼养模式。

根据鸡采食的生理特性,一次集中采食时间为15-20分钟,中间有10-20分钟的休息期,由此一次上料完成40分钟后立马补料,让弱势鸡吃到相同的料,降低笼内体重差异。

PART.03

免疫监控

免疫是鸡群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不是第一道防线。

鸡的免疫力与生产性能和健康程度直接相关。由于层叠笼养的免疫难度增加、人力投入大、鸡群应激大等原因,所以养殖端都在尽可能的降低免疫频次。但降低免疫频次不意味着降低生产数据和损害鸡的健康的状态。

01

如何减少免疫频次?

真正做到有效地降低免疫频次,还不影响鸡群健康,要对鸡的健康状况和免疫进行详细的数据化追踪,只有常进行精准的免疫监控,掌握整个鸡舍内精确的免疫数据,才能根据鸡群抗体的波动来设定设置合理的免疫程序。

01

抗体的检测

免疫监控主要就是对鸡群抗体检测,目前,常规的抗体检测项目是可以通过检测鸡蛋内抗体水平来实现的,但要注意鸡蛋内抗体数据比蛋鸡血液的抗体数据会相对低0.6~0.8的滴度,要记得抗体结果换算。

(图源:https://www.news-medical.net/)

02

如何取样,才能有效地代表整个鸡舍的真实抗体状况?

整个鸡舍需要整体监控,根据鸡舍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随机均匀取样。

从环控角度分析,将鸡舍分为前、中、后3个区域——

①鸡舍前端距离水帘10~15米,虽然风速比较稳定,空气质量较好,但是因为靠近进风口,所以湿度波动相对较大,这一块区域同样需要重点监控。

②中间环境相对平稳占据鸡群数量的60%,其抗体相较于前后两端会更加稳定,但可能会出现免疫重叠的现象。

③鸡舍后1/3位置(距离风机前30米往后到风机)是环控最难调控的区域,往往温环境因素的波动相对比较大,从病原学角度来分析也是病原增加最多的区域。抗体的免疫的免疫力的持续性就会相对较差。如果鸡群出现问题,一般此区域是最早出现端倪。

根据上面所说的前、中、后3个区域,取样比例建议为15%、45%、40%。每个区域的每一层每一列均匀取样。

以往的建议取样量是鸡群数量的1%。但3~10万只鸡的鸡舍,就意味着取300~1000个样本,样本量太大。出于检测费用、时间成本上的考虑,现在建议取样量不大于鸡群数量的0.05%。一般情况下,建议5层鸡舍取蛋数量30~50枚,6-8层80~100枚鸡蛋,足够代表整个鸡群抗体水平。

李旭兵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环控特聘教授

现代立体通风模式的开创者

家禽数字化离场管理的实践者

往期回顾

李旭兵教授|家禽规模场环控设计和管理

通威畜禽|蛋鸡养殖常见5大误区,这些坑你踩过没?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通威畜禽特约|李旭兵教授:蛋鸡层叠笼养成功的关键
层叠式蛋鸡笼养设备厂家
层叠式蛋鸡笼养设备的研发应用与保养维护
层叠式与阶梯式蛋鸡养殖设备效益分析
层叠式种鸡笼养系统,笼养系统
蛋鸡笼养设备
阶梯式笼养设备厂家
阶梯式种鸡笼养设备,笼养系统
【自动化笼养设备】
层叠式蛋鸡笼设备使用与常见故障排除

网址: 通威畜禽特约|李旭兵教授:蛋鸡层叠笼养成功的关键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4843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氧宠博士小程序打造一站式宠物健康
下一篇: 阶梯式种鸡笼养设备,笼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