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百姓生活,用镜头记录黄土地上的乡土故事,欢迎大家关注黄土塬。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包产到户后,由于机械化还没普及,大牲畜成了农民耕种的主要工具,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的有大牲畜,那时候家里的大牲畜更是家里的大半份家产很是金贵。但是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机械化收割播种早已经代替了以前的农耕,每年到收割播种的时候总会有专业的农业机械进村作业,大大节约了时间,农民们也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挣钱,由于大牲畜是个张嘴货,每天都要饲喂,所以平原地区农村养大牲畜的近乎绝迹,只有一些偏远山区还偶尔有人饲养。而在河南三门峡陕州的张汴乡还有一位70多岁的大爷因为一辈子对大牲畜有特殊的感情,在机械化普及的今天依旧把家里的一头骡子当成了大宠物养了27年,如今还用它来耕种土地、拉车碾场。
在三门峡陕县张汴乡拍摄地坑院期间,我们偶然看见路边拴着一头大牲畜子在吃草,对于我们这些农村长大的70后来说,这原本不算啥稀罕事,但是在如今的农村能看见养骡子养马的却实属罕见,也是在这里我们认识了这位77岁的蔡大爷。
说起大爷家的这个牲畜,能明显感觉到大爷很兴奋,大爷介绍自己姓蔡,叫中华,从地里犁地回来才下套,自己刚把把牲口从套项(骡子马拉犁拉车的时候套在脖子上的东西)里解下来绑好,这不就看见你们了。一个年轻摄友说大爷现在在农村这马可是不多见了啊,一句话惹得蔡大爷笑了起来,你们这些半壮娃现在连马和骡子都分不清,我这是头骡子,不是马,但是是马生下来的,在农村叫马骡,看起来比较漂亮。
蔡大爷说自己家的这头骡子是母马与公骡交配产下的后代,蹄子也稍大,骨架长的更像马,但比马的耳朵略长点没有马的蹄子大。蔡大爷说着话,伸手爱怜的摸着骡子脑袋说,这可是我家的宝贝,是我和老伴从小养大的,说是牲口,其实我现在把它当宠物养,现在周边几个村子就剩下他家的这一头骡子了,我这头骡子很听话,干起活来从不偷懒,我每次下地拿个鞭子都是摆设,从来用不上,我喊的每个口令他都能听懂,只不过我老了它也老了,今年都27岁了,已经过了壮年了,也为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蔡大爷说自己年轻时候在生产队就是喂牲口的,自己打心里喜欢着大家伙,土地下放到现在算起来自己家里一共养了24头牲口,前年还有2头骡子,那一头得急症没救过来,现在就剩下这头骡子了。刚开春还有个牲口经纪过来找我,当时出的价钱也不低,我就没答应说卖,这头骡子跟着自己27年了,苦劳功劳都很大,如今虽然还用它耕种,但是自己早已经把它当成了自家的宠物,可舍不得卖,自己这一辈子没啥爱好,就喜欢种地养牲口,家里现在加起来还有近20亩地,我也干不动了,拉车犁地全靠这头骡子,等我啥时候干不动了,它也就解放了退休了。
一个朋友说,现在耕种都实现机械化了耕种了,你就没考虑过买个手扶拖拉机啥的耕种起来不是更省事,也不贵。大爷说如今村里种收都不靠牲口了,但是他从来没有使用过机械耕作,一直都是用最原始的方法耕种,自己一辈子就会骑个洋车,其余啥车都不会玩,如今年纪大了更不用考虑了,年轻人都是急着用机械收割耕种完了外出打工挣钱,我这年纪大了又没事干,又不不着急慢慢干着,总是有个事干,农闲了每天喂喂牲口也是个干的,省的歇下来着急发慌的。
不远处的拉拉车上还放着耕地所用的工具,一张圆头翻犁,一个如今在市场上已经看不到的酸枣树枝编的耱,大爷说这幅耱早都不行了,只是骨架还好着,每年都是自己砍了酸枣枝用烟熏了自己修的。地上还放着牲口的套,还有一个用皮子裹着棕榈树皮扎制的套项圈,是骡子拉犁时套在骡子脖子上,防止夹板磨膀子的。大爷说这些工具最长的都用了四五十年了,虽然破破烂烂但是拉套犁地离不了。其实养了27年的骡子早已被了蔡大爷默认成了家里的一员,也就如大爷说的养成了宠物了,蔡大爷老了骡子也老了,等他干不动了这头骡子也就解放了。大家对蔡大爷家的这个“大宠物”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更多百姓乡土故事请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