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动物大全之西宁野生动物园

动物大全之西宁野生动物园

动物大全之西宁野生动物园

诗和远方

<h3>熊猫馆</h3> <h3>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全球圈养数量达到548只。2019年5月25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外发布全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h3> <h3>海洋馆</h3> <h3>湾鳄,Crocodylus porosus(Schneider, 1801),鳄科鳄属的一种鳄鱼。又名河口鳄、咸水鳄,因二战末期的兰里岛之战而出名,因此又名食人鳄,位于湿地食物链的最高层次,为现代23种鳄鱼品种中最大型的一种,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由于它是鳄目中唯一颈背没有大鳞片的鳄鱼,所以亦被称为“裸颈鳄”。 湾鳄具地盘意识,拥有适应高盐度水质的生理结构。中国已采取行动,争取让已在中国绝迹千年的湾鳄重生,湾鳄无亚种分化。</h3> <h3>网纹蟒(拉丁文名:Reticulated python)又称为霸王蟒、网蟒,是蛇亚目、蛇亚目属大型蟒蛇,世界最长之蟒蛇(特注:侏儒网纹蟒体长仅为1.5米-2.3米),与绿森蚺齐名(绿森蚺是世界最重的蛇,而网纹蟒为世界最长的蛇)。因两眼延伸到嘴角、身体背部为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复杂的钻石型黑褐色及黄或浅灰色的网状斑纹花纹,故得名“网纹蟒”。一般约8-9米,最长可达12米以上。目前已濒临灭绝。 网纹蟒,缠绕力非常强大,体型细长,是世界最长的蟒类。上唇鳞有凹陷的唇窝。头部有三条黑细纹,一条在头部正中,另两条由两眼延伸到嘴角,身体背部为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复杂的钻石型黑褐色及黄或浅灰色的网状斑纹花纹,故得其名。虽然身体细长,却是很强力的掠食者。历史上有人类被绞杀且被吞噬的纪录。经人工繁殖的网纹蟒性格就比较温顺,发达国家把人工繁殖的网纹蟒当宠物饲养。</h3> <h3>绿鬣蜥是美国比较受欢迎的爬虫宠物之一。美国每年都从中、南美洲的鬣蜥养殖场进口大量的绿鬣蜥。在美国的每个宠物店里几乎都能找到绿鬣蜥。物种首次由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在1758年正式命名,两世纪以来大量亚种已被认证,但后续只被认为是不同区域同一物种的变种。原产自中南美洲及其周围岛屿。美洲绿鬣蜥 (Iguana iguana) 就是通常人们所称的IG,它们原产于墨西哥和南美洲各地。成年IG的体长一般在2.0米左右,体重可达8公斤。</h3> <h3>蜂猴(学名:Nycticebus coucang Boddaert)为灵长目蜂猴属下的一种猴子,有9个亚种。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28~38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多分布于东南亚。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毒的猴子。</h3> <h3>灰鼠蛇,学名Ptyas korro,是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无毒蛇,行动敏捷,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袭击人。灰鼠蛇(Indo-Chinese rat snake),物种命名人为Schlegel,命名年代为1837年,别名: 黄梢蛇、索蛇、过树蛇、过树龙、上竹龙(广西东部)、过树榕、跳树标、黄肚龙、高山标蛇(廉江)、山蛇(泉州、 晋江)、土蛇(福建 德化)乌歪( 德宏)、上竹龙等。据介绍,灰鼠蛇在被捉住时,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 香港俗称过树榕,广泛分布于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国。在中国见于华南诸省(包括香港和台湾)。</h3> <h3>红尾蚺(学名:Boa constrictor)是蛇亚目蚺科蚺属下的一种蚺蛇,又称红尾蟒,无毒,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及加勒比海附近的一些岛屿。此蛇有多种颜色,而且体型庞大,是相当瞩目的蛇类。目前共有10个亚种已被确认。</h3> <h3>王锦蛇(学名:Elaphe carinata;英文名称:King rat snake),也叫臭王蛇、黄喉蛇等,属游蛇科蛇类,体大凶猛,无毒,食谱广泛,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王锦蛇身体呈圆筒形,可达5~10千克以上,主要生活在丘陵、河边、库区等地,中国、越南、日本均有分布。</h3> <h3>雪貂(学名:Mustela putorius furo):平均体重0.3-2.7千克;平均体长33-41厘米,平均尾长7.6-10厘米;寿命为7-10岁。其身形细长、腿脚短小,头形扁平、呈三角形。毛色呈野生色或白化色。白貂体形雪白、尾巴较蓬松、尾尖为黑色。其余种类身上布满褐色、黑色、白色或混色的毛。 野生雪貂的栖息地是靠近水源的森林和半林地。喜欢栖息在海拔800-1600米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亚寒带针叶林中。极具破坏性,尤其喜爱偷猎家禽;而家养雪貂通常作为宠物喂养,或被用来驱赶洞穴中的老鼠和兔子。宠物貂的驯养历史不明,但很有可能在2500年前就已经开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埃及时代原生种鼬鼠。当代仍有一些地区利用欧洲雪貂来猎捕兔子,但渐渐被驯养为宠物的宠物貂已经不适合野外生活。雪貂一词常常让人误会宠物貂是全白色,其实全白的宠物貂是非常少见的。</h3> <h3>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或称作鼍(tuó),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中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卵生。</h3> <h3>巨蜥是巨蜥科巨蜥属的一种动物,包括所有蜥蜴中最重的科莫多龙及最长的萨氏巨蜥。巨蜥体长一般为60~90厘米,最大的可达2~3米,体重一般20~30千克,尾长70~100厘米,最长的可达150厘米,通常约占身体长度的五分之三。 巨蜥是现存蜥蜴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也是世界上较大的蜥蜴类之一。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同时黑色环纹上常有小黄斑;四肢强壮,趾上有锐爪;其背面有小黄斑,故称“五爪金龙”。</h3> <h3>海狸鼠又称河狸鼠、狸獭、沼狸,原产于南美洲国家,原来被划为 硬毛鼠科,后来独立出来成为海狸鼠科。海狸鼠的人工饲养在国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我国从1956年开始引进饲养,现已选育出16个色型品系,有白色、金色、金黄色、黑色、褐色、奶油色、珍珠色、麻黄色等,其中以金色、金黄色最为珍贵,麻黄色最为常见。海狸鼠具有经济价值高、饲料来源丰富、圈舍构造简单、好饲养、易管理、无瘟疫等特点。其毛皮可制成皮革和裘皮;肉是优质的高蛋白野味佳品;内脏是生物药品的主要来源。</h3> <h3>缅甸 陆龟也称之为龙爪龟、旱龟、枕龟等,英文名Elongated Tortoise,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陆龟之一。中国分布于广西、云南,虽然在其他省市的农贸市场、宠物市场上常有缅甸陆龟出售,但它们并不产于本地,大多数是从东南亚地区进口,再分散到各地,近年来的资源枯竭使得几乎尽数的缅甸陆龟都依赖进口及部分商贩走私。除中国外,缅甸陆龟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越南、马来半岛地区,包括: 尼泊尔、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 孟加拉国、缅甸和 柬埔寨等国,产量最高的地区集中在泰国、缅甸、越南南部、老挝等。由于该龟类被产地人们把它作为一种 资源动物,无限制地加以捕捉并出售,特别是有些国家大肆走私进出口,造成其现存数量锐减。至今,在两广的农贸市场上仍然经常可以看到缅甸陆龟被当做野味来贩售。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CITES等级:Ⅲ。</h3> <h3>马来鳄,Tomistoma schlegelii(Muller, 1838),也叫马来长吻鳄,它是爬行纲、鳄目、长吻鳄科、马来长吻鳄属中的一 员。历史上马来鳄的分布范围较广,几百年前还曾出现于中国南方。目前主要生活 于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苏门答腊、爪哇的淡水沼泽、湖泊和河流中。</h3> <h3>山龟,龟的一种,生于山中,大者名蟕蠵。山龟食性较广,稻谷、小麦、豌豆、小鱼、虾、昆虫、蜗牛等均吃,其中最喜欢吃的食物是小鱼、蜗牛、玉米和稻谷。</h3> <h3>南美拟鳄龟(Chelydra serpentina acutirostris),又名南美厄瓜多拟鳄龟,体长约20~30cm,最大至41cm,大部分是橙黄色,腹部有蠕虫纹。整体看上去与北美亚种很象,因地理分布不同厄瓜多尔种群和尼加拉瓜种群也有着区别。它近乎圆形的背甲有些微的突起,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平坦。</h3> <h3>大鲵属(学名:Andrias、Cryptobranchus):共有三个物种,中国大鲵、日本大鲵和美国大鲵。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日本大鲵身长可达1.5米,美国大鲵身长可达0.75米。共通点是体形扁长,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有蹼,有一短而侧扁的尾巴。不知者或误以为鱼类,其实属两栖动物,水中用鳃呼吸,水外用肺兼皮肤呼吸,皮肤只有黏膜,没有鳞片覆盖。栖息于溪涧、池塘。大鲵于夜间觅食,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粮,但由于视力不佳,只能借由头和身体知觉去侦测水压改变来捕食猎物。在交配季节,大鲵会游向上游,在卵受精后,雄性会保护幼鲵至少六个月,直到它们有能力自行猎食为止。</h3> <h3>食人鲳,也称食人鱼,是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中的一种鱼,是水虎鱼(Piranha)的一种。水虎鱼有近56种,属脂鲤科中的锯鲑脂鲤亚科,按食性不同,可分为:杂食性,肉食性两种。肉食性的食人鲳,正名红腹锯鲑脂鲤(nattereri),即纳氏锯齿鲤。该鱼体长 30厘米(不计尾鳍)。</h3><h3>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以东至巴西平原的诸河流中。除亚马逊河外,库亚巴河和奥利诺科河也是其主要产地。现处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分布于阿根廷、巴西。</h3> <h3>血鹦鹉俗称红财神、财神鱼。其全身鲜艳通红,有着胖嘟嘟的体形和柔柔的鳍条,颜色红彤彤,十分讨喜,成年体长15-20厘米,体副宽厚,体呈椭圆形。 幼鱼期体色灰白,成年鱼体体态臃肿,粉红或血红色。 血鹦鹉强健壮硕,几乎什么都吃,像人工饵料、薄片、颗粒、红虫、丰年虾、水虱等等。因其食性广且总是吃个不停,加之它们对水质的适应力极强,要养活它们很容易。</h3> <h3>皇冠三间,即眼点丽鱼,Cichla ocellaris,慈鲷科丽鱼属。</h3> <h3>海豹是对鳍足亚目种海豹科动物的统称。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全身披短毛,背部蓝灰色,腹部乳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点。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状肢,具锋利爪。后鳍肢大,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毛色随年龄变化:幼兽色深,成兽色浅。全球海豹共有18种,北极地区有7种,南极地区有4种。但在数量上,北极海豹不如南极多。世界上所有海豹身饮均呈纺锤形,适于游泳,头部圆圆的,貌似家犬。在自然条件下,海豹有时在海里游泳,有时又成群结队地来到岸上休息。海豹的游泳本领很强,速度可达每小时27公里,同时又善潜水,一般可潜100米左右,南极海域中的威德尔海豹则能潜到600多米深,持续43分钟。海豹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发情期,雄海豹便开始追逐雌海豹,一只雌海豹后面往往跟着数只雄海豹,但雌海豹只能从雄海豹中挑选一只。因此,雄海豹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争斗,狂暴的海豹彼此给予猛烈的伤害:用牙齿狠咬对方有些雄海豹的毛皮便因此而撕破,鲜血直流。战斗结束,胜利者更和母海豹一起下水,在水中交配。</h3> <h3>泰国鲫,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Bleeker, 1853) ,鲤科高体鲃属的一种鱼类。喜欢在水的中层游动,行动敏捷、具群游性 体型似普通的鲫鱼,幼鱼没有色彩,而成鱼则银鳞闪闪,背鳍和尾鳍的边缘有黑、红双线,非常美丽漂亮。此鱼为一种较易饲养的大型观赏鱼类,成鱼体长35厘米。雌雄区别:雄鱼色彩鲜明,较细长。雌鱼体幅较高,腹部隆起。</h3><h3><br></h3><h3>招财鱼(英文名:Giant gourami),又名战船、长丝鲈,原产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是鲈形目、攀鲈亚目、丝足鲈科、丝足鲈属的一种鱼类。该科的鱼一般体型都比较小,但招财是该科鱼中的巨人。成鱼体长20~69厘米,椭圆形。体色灰褐,腹鳍变异为两根长长的丝鳍,各鳍浅红色。 饲养水温22~32摄氏度,水质要求不严,易饲养。繁殖水温26~27摄氏度雄鱼 背鳍末梢尖长,属泡沫卵生鱼类。在水族箱水面上漂浮几颗 水草,将一对亲鱼放入,雄鱼在水面上突出大量泡沫,并将受精卵突入泡沫中孵化。雌鱼每次产卵500~1000粒。具有很强的领域性,会攻击其他鱼类,不推荐与其他鱼类混养。 招财鱼现分布于越南、 泰国、 马来西亚、中国云南等地。</h3> <h3>虎头鲨(正式中文译名: 低眼无齿鷶,拉丁学名: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原产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江河湖泊中,是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养殖鱼类,也是人们喜爱的垂钓对象。虎头鲨肉质好、生长快、体型大、食性杂、耐低氧、易捕捞。自然生长一年个体可达1000g-2000g,人工养殖可达3000g-5000g。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有发展前景的养殖品种。在IUCN名录中属于(EN,IUCN 3.1)</h3> <h3>铅笔鱼,南美洲脂鲤类细长鱼类的统称,或分3科,或并入脂鲤科(Characidae)。铅笔鱼从水底或水生植物体表寻找动物性食物。多栖于缓流水体,均生活于淡水。游动迟缓,有些经常尾部朝下与水面呈一个角度而游动,有的与水面平行游动,也有的尾部朝上游动。大的体长可达20公分(8吋)以上,包括有名的观赏种类,如上口脂鲤(Anostomus anostomus,上口脂鲤科〔Anostomidae〕)和间齿脂鲤属(Hemiodus,间齿脂鲤科〔Hemiodontidae〕)的几个种。一些小型铅笔鱼属小口脂鲤属(Nannostomus,鱂脂鲤科〔Lebiasinidae〕),长2.5∼4公分(1∼2吋),单线小口脂鲤(N. eques, 即单线铅笔鱼)、金色小口脂鲤(N. beckfordi, 即金色铅笔鱼)、白边小口脂鲤(N. marginatus)都养於鱼缸。</h3> <h3>富贵猫鱼(学名:Phractocephalus hemioliopterus)就是红尾鲶,别名红尾护头鲿、红尾鸭嘴、狗仔鲸、枕头鲶、红尾猫;油鲶科,护头鲿属,红尾护头鲿。广泛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水温:22~28℃;硬度5左右;Ph值6左右。其外型比较优美,身体延长,宽而扁平。嘴的上下有雪白高贵的白须共6对,其中一对比较长,常向前方伸展。</h3> <h3>巨滑舌鱼,骨舌鱼科,南美洲鱼类,学名为Arapaima gigas。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长达8尺(2米)。所属类群具原始特征并有古代化石纪录。尾部因背鳍与臀鳍接近尾鳍而致外形纯圆。鳔具一定呼吸功能。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 2013年3月,一名英国垂钓爱好者在南美洲圭亚那钓上来一条巨大的野生巨滑舌鱼,重200多斤。</h3> <h3>珊瑚礁(英语:Coral reef)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万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等,估计占海洋物种数的25%。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h3> <h3>雀鲷科(Pomacentridae)是硬骨鱼纲鲈形目的一科海产小型鱼类的统称,约250种,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水域。</h3><h3>雀鲷生活在热带海洋中,是十分美丽的鱼,体形像鲷,但却不属于鲷科,身躯很小,如麻雀般大,所以被称做雀鲷。它们通常以附着在珊瑚礁上的小型甲壳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物。</h3> <h3>绿海龟(学名:Chelonia mydas)因其身上的脂肪为绿色而得名。是海洋中的爬行类动物,是海龟属下的唯一一种。一生中大多的时间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过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须回到陆地上产卵,繁育后代,形成了一种较独特的生活习性。头略呈三角形,为暗褐色,两颊黄色,颈部深灰色,吻尖,嘴黄白色,鼻孔在吻的上侧,眼大,前额上有一对额鳞,上颌无钩曲,上下颌唇均有细密的角质锯齿,下颌唇齿较上颌长而突出,闭合时陷入上颌内缘齿沟,舌已退化。绿海龟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Ⅱ级保护动物。</h3> <h3>玳瑁(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属爬行纲,海龟科的海洋动物。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头顶有两对前额鳞,吻部侧扁,上颚前端钩曲呈鹰嘴状;前额鳞2对;背甲盾片呈覆瓦状排列;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四肢呈鳍足状。前肢具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玳瑁的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入药。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但过度的捕捞使玳瑁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近海也几乎绝迹。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大家应该抵制玳瑁及其他海龟制品。</h3> <h3>乌翅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又名黑翼鲨、黑鳍鲨或黑鳍礁鲨,俗称污翅白眼鲛,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及温和海洋的鲨鱼,以猎食珊瑚鱼为主,有时也会捕猎鲟鱼及乌鱼。就如它的名字所言,乌翅真鲨的胸鳍及背鳍的顶端是黑色的,而下部是白色。它们身体上半部的皮是呈褐色。最大的乌翅真鲨可达3.5米长。它的前端是呈圆钝的。一种称为灰珊瑚鲨的鲨鱼外形与它很相似,但从其较粗状及灰色的身体及没有黑端的背鳍,就能分辨它们。由于乌翅真鲨体型较小,所以并不认为是人类的威胁。</h3> <h3>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sp),别称为黑猫鱼、石斑等,鮨科石斑鱼属、喙鲈属动物,分布于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有海中鲤鱼、海鸡肉之称,实际上食用价值和味道高于鲤鱼。 石斑鱼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h3> <h3>猴馆</h3> <h3>猕猴(学名Macaca mulatta),猕猴属猕猴种。是亚洲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猴,也称为猢狲,黄猴、恒河猴、广西猴。猕猴营半树栖生活,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猕猴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猕猴也常被用于进行各种医学试验。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区。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猕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易危种。</h3> <h3>灵长类馆</h3> <h3>松鼠猴体长20厘米~40厘米,但尾巴却长达42厘米,体重只有750克到1100克。极具观赏价值。松鼠猴体形纤细,它们尾巴短,毛厚且柔软,体色鲜艳多彩,口缘和鼻吻部为黑色,眼圈、耳缘、鼻梁、脸颊、喉部和脖子两侧均为白色,头顶是灰色到黑色。背部、前肢、手和脚为红色或黄色,腹部呈浅灰色。它们具有一对眼距宽宽的大眼睛,和一对大耳朵。尾巴可以缠绕在树枝上。分布于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是南美洲最普通的一种猴。生活在原始森林、次生林以及耕作地区、以及海平面至海拔1500米高处的树林中,通常在靠近溪水的地带活动。松鼠猴是树栖动物,偶尔也到地上活动。它们白天活动,通常喜欢10—30只为一群,有时达100只甚至更多的大群。各群都有自己的地盘范围,并用肛腺的分泌物作地界。松鼠猴每年产一仔,孕期6个月,幼猴出生后即能攀爬。松鼠猴主要以果子、坚果、昆虫、鸟卵等为食。</h3> <h3>赤猴(学名Erythrocebuspata'),是分布在西非的一种猴,为赤猴属的唯一一种。赤猴主要居住在热带草原和半沙漠地区。体长为85厘米,尾长75厘米。奔跑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是灵长目中速度最快的一种。</h3> <h3>阿拉伯狒狒是狒狒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学名:Papio hamadryas ,英名:Hamadryas Baboon 分类:灵长目猕猴科,产地:埃及、苏丹、阿拉伯半岛等地。在阿拉伯狒狒的产地,它在古时候曾被奉为“神圣的猴子”,将其奉为文学之神“佐斯”的代表或侍从,刻在神殿的石柱上,现在则是世界各地动物园的珍贵观赏动物之一。阿拉伯狒狒的天敌豹在它的栖息地已近乎匿迹。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人类。农地的扩展正在侵犯它的自然栖息地。由于狒狒也会挖取农作物,因此经常被当地人当作害物被驱赶,甚至猎杀。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阿拉伯狒狒被列入附录II。</h3> <h3>环尾狐猴(学名:Lemur catta)属于原始灵长类,吻长、两眼侧向似狐,因尾具环节斑纹而得名。多5-20成群,栖多石少树的干燥地区,各有自己的领域。善跳跃攀爬,是地栖性较强的狐猴,主食昆虫、水果。3岁性成熟,孕期约4个半月,多为双仔。繁殖期在哺乳动物中最短,每年仅两周,一只雌猴接受雄猴的时间不足一天。寿命约18年。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南部和西部的干燥森林中,生活在疏林裸岩地带。环尾狐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禁止在国际间的交易。</h3> <h3>小熊猫馆</h3> <h3>小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F. Cuvier,1825),小熊猫科小熊猫属的一种动物。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全身红褐色。圆脸,吻部较短,脸颊有白色斑纹。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为黑褐色。尾长、较粗而蓬松,并有12条红暗相间的环纹;尾尖深褐色。蹠行性;前后足均具5趾;无性二型。头骨高而圆;听泡相对扁平;眶后突不完全发育或缺失;矢状嵴低;具翼碟骨;上腭高耸拱形,中间凹陷;中翼骨腭缢缩;冠突明显呈钩状。</h3> <h3>百鸟苑</h3> <h3>海鸥(拉丁学名:Larus canus)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鸥,属于脊索动物门、鸻形目、鸥科。保护级别为低危。 体长38-44厘米,翼展106-125厘米,体重300-500克,寿命24年。 腿及无斑环的细嘴绿黄色,白尾,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海鸥身姿健美,惹人喜爱,其身体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样晶莹洁白。分布于欧洲、亚洲至阿拉斯加及北美洲西部。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各省。越冬在整个沿海地区包括海南岛及中国台湾,也见于华东及华南地区的大部分内陆湖泊及河流。</h3> <h3>孔雀(英文名称:Peafowls):仅2属3种。孔雀属包括2种,全长达2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体型最大者。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 栖息于森林的开阔地带。杂食性。1雄配数雌。蓝孔雀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分布于东南亚,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野生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孔雀肉可食用,已人工养殖,白化品种称白孔雀,全身雪白。刚果孔雀1936年才被发现,体长70厘米,雄性体黑色,头顶具白色簇羽,雌性绿色和棕色。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h3> <h3>火鸡(学名:Meleagris gallopavo):亦称吐绶鸡。体长110-115厘米。翼展125-144厘米,体重2.5-10.8千克。嘴强大稍曲。头颈几乎裸出,仅有稀疏羽毛,并着生红色肉瘤,喉下垂有红色肉瓣。背稍隆起。体羽呈金属褐色或绿色,散布黑色横斑;两翅有白斑;尾羽褐或灰,具斑驳,末端稍圆。脚和趾强大。体羽从乳白色至棕灰色至黑色褐黑色,闪耀多种颜色的金属光泽。头、颈上部裸露,有红珊瑚状皮瘤,喉下有肉垂,颜色由红到紫,可以变化。雄火鸡尾羽可展开呈扇形,胸前一束毛球。 是在墨西哥的瓦哈卡地方首先驯化成家禽的,时间大约相当于欧洲的新石器时代(欧洲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五千年)。火鸡于十五世纪末输入到欧洲,引入中国的时间更晚。火鸡现在北美洲的南部还有野生的。和其他鸡形目鸟类相似,雌鸟较雄鸟小,颜色较不鲜艳。火鸡翼展可达1.5-1.8米,是当地开放林地最大的鸟类,很难与其他种类搞混。火鸡共有六个亚种,现代的家火鸡是由墨西哥的原住民驯化当地的野生火鸡而得来。</h3> <h3>大型动物馆</h3> <h3>长颈鹿(学名:Giraffacamelopardalis),属于脊索动物门、长劲鹿科,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长着豹纹的骆驼” 。它们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保护级别为易危。 皮毛颜色花纹有斑点和网纹型,头的额部宽,吻部较尖,耳大竖立,头顶有1对骨质短角,角外包覆皮肤和茸毛;颈特别长(约2米),颈背有1行鬃毛;体较短;四肢高而强健,前肢略长于后肢,蹄阔大;尾短小,尾端为黑色簇毛。 生活于非洲稀树草原地带,是草食动物,以树叶及小树枝为主食。在野外长颈鹿的寿命为27年左右,动物园里的能活超过29年。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南非、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是南非的国兽。</h3> <h3>河马(学名:Hippopotamusamphibius),河马科河马属的一种大型食草性哺乳类动物,淡水物种,保护级别为易危,分布于非洲。 河马体型巨大,体长4米,肩高1.5米,体重约3吨,躯体粗圆,四肢短,脚有4趾,头硕大,眼、耳较小,嘴特别大,尾较小,下犬齿巨大,长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较厚,约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肤裸露,呈紫褐色,妊娠期约8个月,每胎1仔。哺乳期1年,4-5岁性成熟,寿命30-40年。</h3> <h3>羊驼馆</h3> <h3>羊驼(学名:Lama pacos),为偶蹄目、骆驼科的动物,体重55-65千克,头体长度1200-2250毫米。外形有点像绵羊,一般栖息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每群十余只或数十只,由1只健壮的雄驼率领。以高山棘刺植物为食。发情季节争夺配偶十分激烈,每群中仅容1只成年雄驼存在。雌性羊驼妊娠期11.5个月,每胎1仔。春夏两季皆能繁殖。羊驼性情温驯,伶俐而通人性,除野生种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驯良种,被印第安人广泛地用作驮役工具,适于圈养,是南美洲重要的畜类之一。羊驼的毛比羊毛长,光亮而富有弹性,可制成高级的毛织物。世界现有约300万只左右,约90%以上生活在南美洲的秘鲁及智利的高原上,其余分布于澳洲的维多利亚州以及新南威尔士州。草泥马(Grass Mud Horse),是中国网民恶搞的十大神兽之一,其原型为原产于南美洲的羊驼(学名Vicugna pacos,英文名Alpaca),起源于百度魔兽世界吧。包括草泥马在内的十大神兽最初发布于百度百科(2009年),之后迅速蹿红,在聊天室、论坛中广为流传。关于“草泥马”的视频、卡通和商品也成为世界范围关注的对象。</h3> <h3>八哥又称了哥,为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的通称。额羽甚多,形特延长而竖立,与头顶尖长羽毛形成巾帻;头侧或完全披羽,或局部裸出。两性相似。共有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中国有普通八哥等4种。普通八哥通体黑色,嘴基上羽额耸立,形成羽帻;头顶、颊、枕和耳羽具绿色金属光泽;上体余部沾褐;初级飞羽基部和初级覆羽先端白色,形成大型白色翼斑;尾羽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端。下体灰黑色,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八哥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h3> <h3>牡丹鹦鹉,(德国:die Unzertrennlichen,法国:les inséparables),亦称情侣鹦鹉、爱情鸟。属鹦形目,鹦鹉科,计有9个品种,均产于非洲。引进国内现有黑头和棕头两种类型。体长约15厘米,重约50克。头部黑褐色或棕褐色;嘴红色呈蜡状,尖硬善啄咬;眼周具白圈;脚为对趾,肉灰色;雌雄鸟外观无甚区别。情侣鹦鹉是一种非常喜欢群居及深情亲切的鹦鹉,因其深情的天性而得名。情侣鹦鹉会与伴侣形影不离,相依相偎,而且多是会厮守终生。因为情侣鹦鹉这个天性,亦因为这样,大部份人强烈地认为,情侣鹦鹉必须是一对一对地饲养。有些人相信,情侣鹦鹉像其他的鹦鹉一样,只要得到足够的关心及照顾, 情侣鹦鹉可以与人建立一个友伴关系。</h3> <h3>虎皮鹦鹉(学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别名娇凤、鹦哥,是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属小型攀禽品种,原产大洋洲,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也有少数分布。 虎皮鹦鹉体长10-20厘米,翼展平均20厘米,体重30-35克,前额、脸部黄色,颊部有紫蓝色斑点,上体密布黄色和黑色相间的细条纹,腰部、下体绿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点,尾羽绿蓝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脚灰蓝色,雄鸟鼻包为淡蓝色,雌鸟为肉色。</h3> <h3>猛禽馆</h3> <h3>猛禽(bird of prey),别称为鸷鸟,包括鹰、隼、雕、鸢、鹫、鹞、鹗、鸮、鸺鹠等次级生态类群,为掠食肉食性鸟类。猛禽的种群较脆弱,世界上很多国家把猛禽作为保护的对象。 猛禽喙均强健有力,喙端部具钩,边缘锐利,许多物种还具有齿突,以便控制猎物,所有猛禽喙的基部都有蜡膜覆盖,蜡膜的面积较大,会覆盖鼻孔,部分物种还有硬羽分布。(图中包括秃鹫,高山兀鹫,胡兀鹫,金雕,草原雕,大鵟)</h3> <h3>猛兽馆</h3> <h3>狼(拉丁名:Canis lupus Linnaeus),保护等级有“三有”保护动物[1]。共46个亚种,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犬齿及裂齿发达;上臼齿具明显齿尖,下臼齿内侧具一小齿尖及后跟尖;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齿式为。毛粗而长。前足4~5趾,后足一般4趾 ;爪粗而钝,不能或略能伸缩。尾多毛,较发达。善快速及长距离奔跑,多喜群居,常追逐猎食。以食草动物及啮齿动物等为食。栖息于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针叶林、草地。除南极洲和大部分海岛外,分布全世界。外形与狗和豺相似,足长体瘦,斜眼,上颚骨尖长,嘴巴宽大弯曲,耳竖立,胸部略窄小,尾挺直状下垂夹于俩后腿之间。毛色随产地而异,多毛色棕黄或灰黄色,略混黑色,下部带白色。栖息范围广,适应性强,山地、林区、草原、以至冰原均有狼群生存。夜间活动多,嗅觉敏锐,听觉很好。机警,多疑,善奔跑,耐力强,常采用穷追的方式获得猎物。狼属于食肉动物,主要以鹿、羚羊、兔为食,也食用昆虫、老鼠等,能耐饥。狼是猎食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有时也包括收养的未成年幼狼。狼属于典型的食物链次级掠食者。通常群体行动,由于狼会捕食羊等家畜,因此到20世纪末期前被人类大量捕杀,一些亚种如日本狼、纽芬兰狼、佛罗里达黑狼、基奈山狼等都已经灭绝。今亚种的确切数量仍旧未定。</h3> <h3>亚洲黑熊(学名:Ursus thibetanus)共有7个亚种。体长150~170厘米,体重150千克左右。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斑。头圆,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垫厚实,前后足具5趾,爪尖锐不能伸缩。身体粗壮。栖息于山地森林,主要在白天活动,善爬树,游泳;能直立行走。视觉差,嗅觉、听觉灵敏;食性较杂,以植物叶、芽、果实、种子为食,有时也吃昆虫、鸟卵和小型兽类。北方的黑熊有冬眠习性,整个冬季蛰伏洞中,不吃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至翌年3~4月份出洞活动。夏季交配,怀孕期7个月,每胎1~3仔。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台湾、日本等地的森林地带。</h3> <h3>棕熊(学名:Ursusarctos),亦称灰熊。头大而圆,体形健硕,肩背隆起。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食性较杂,植物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喜吃蜜,动物包括蚂蚁、蚁卵、昆虫、啮齿类、有蹄类、鱼和腐肉等。冬眠,在冬眠时体温、心跳和排毒系统都会停止运作,以减少热量及钙质的流失,防止失温及骨质疏松。奔跑时速度可达56公里/时。冬眠期间产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带小熊在林中玩耍。分布于欧亚大陆,以及北美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h3> <h3>狮子(学名:Panthera leo;英文名:Lion):简称狮,中国古称狻猊。 狮子躯体均匀,四肢有力,趾行性。头大而圆,部较短,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上裂齿具三齿尖,下裂齿具2齿尖;臼齿较退化,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皮毛柔软。前足5趾,后足4趾;爪锋利,可伸缩。尾较发达。有“兽中之王”的美誉,是非洲顶级的猫科食肉动物。野生非洲雄狮平均体重240千克,全长可达3.4米。狮子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 雄性负责决斗争夺领地和巡逻保卫狮群,以及高难度目标的捕猎,野生竞争力在猫科动物中居首。而雌性参与日常普通的捕猎以及哺育后代。 非洲狮一般分为8个亚种,其中最大的亚种是克鲁格狮和加丹加狮。非洲狮广泛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到北的草原上。</h3> <h3>西伯利亚虎(学名:Panthera tigrisssp.altaica):又称东北虎,是虎的亚种之一。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最大体重达到350千克以上。野生西伯利亚虎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之美称。 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活动范围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善爬树,很少袭击人类。东北虎主要捕食鹿、羊、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也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捕食方式为偷袭。孕期为103至105天,一胎生2至4仔,二至三年生产一次,野生寿命15至17年,最高为20年,人工饲养情况下寿命为20-25年。 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2015年初统计,世界上仅存野生西伯利亚虎仅500头之内。2018年4月2日,宜宾动物园东北虎母虎“花花”顺利分娩,产下小虎崽。</h3> <h3>草食馆</h3> <h3>非洲鸵鸟(学名:Struthio camelus)属鸵形目鸵鸟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成鸟身高可达2 .5米,雄鸵鸟体重可达150千克。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主要特点是龙骨突不发达,不能飞行,也是世界上现存鸟类中唯一的二趾鸟类,在它双脚的每个大脚趾上都长有长约7厘米的危险趾甲,后肢粗壮有力,适于奔走。生括于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树草原地带,因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驯养。</h3> <h3>西藏野驴是大型草食动物。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污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线分明。它外形似骡,体形和蹄子都较家驴大许多,显得特别矫健雄伟,因此在当地人们常常把它们叫做“野马”。成年的西藏野驴体长可达2米多,肩高1.3米,体重300~400公斤,和家养的小毛驴相比,可以说是“高头骏驴”。</h3> <h3>岩羊(学名:Pseudois nayaur),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两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仅微向下后上方弯曲。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无固定兽径和栖息场所。它们在悬崖峭壁只要有一脚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达2、3米,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一跃10多米而不致摔伤。冬季发情交配,次年6、7月产仔,每年通常只产1仔。主要天敌是 雪豹、豺、狼,以及 秃鹫和 金雕等大型猛禽。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h3> <h3>矮马指成年体高在106厘米以下的马,英文中称之为pony(与专指大马的horse相对应)。因其小巧玲珑、天资聪颖、性情温顺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用于观赏、娱乐、实验和劳役,也是小朋友和老年人很好的“朋友”。因为数量稀少,更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说是马中之宝。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设特兰矮马和中国的德保矮马。其实中国也有着丰富的矮马资源,中国矮马与设特兰矮马(50-80厘米)是公认世界矮马的两大源流。</h3> <h3>马鹿(学名:Cervus elaphus)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10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 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仔。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北非。 (注:2005年,科学家通过DNA变异的研究,将原属于欧洲马鹿的亚种——加拿大马鹿分列成为独立的物种。)</h3> <h3>野骆驼(学名:Camelus ferus)巨大的有蹄类动物,头体长3.2~3.5米;肩高1.6~1.8米;体重450~680公斤。背上有两个驼峰。头小,颈长而且向上弯曲,体色金黄色到深褐色,以大腿部(股部)为最深。在冬季颈部和驼峰丛生长毛,有双行长长的眼睫毛和耳内毛抵抗沙尘,而缝隙状的鼻孔在发生沙尘暴时能够关闭。野生驼比家养的体型较小而轻捷,它的驼峰显著地小且更接近圆锥形,毛被也较薄。 历史上曾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21世纪仍在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中国西北一带。 野骆驼吃多种荒漠植物,有刺的树和灌丛以及盐生植物。在食物缺乏时也吃骨头、肉、帆布、鞋等。驼峰贮藏的脂肪,使它们能够在没有食物时生存很多天。水则充满在围绕胃的小室中,可在无水时维持数周,野骆驼也能喝轻微含盐的水,并且可从尿中排出浓缩的盐分。野骆驼有改变体温的能力,从而不需要出汗或消耗能量来调节体温。这一整套适应能力使得野骆驼能够抵抗冬季零下多度的严寒和夏季的酷热。</h3> <h3>野牦牛(拉丁学名:Bos mutus),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四肢强壮,身被长毛,胸腹部的毛几乎垂到地上,可遮风挡雨,舌头上有肉齿,凶猛善战。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是食草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h3> <h3>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是鹿科的成员,分布于东亚。范围从西伯利亚到韩国、中国东部和越南;在日本和台湾等西太平洋岛屿也有分布。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体重100~150千克,雌鹿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臀斑白色。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主要分布于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南地区,现仅存于吉林、安徽、浙江、江西、四川、甘肃、台湾和广西的零星山林中。国外的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和越南也有。</h3> <h3>斑马是一种常见于非洲的马科动物,因身上有起保护作用的斑纹而得名,每只斑马身上的条纹都不一样。斑马站约135厘米,肩宽54英寸,重量约为315公斤/ 700磅,其特点就是黑色的鼻子和脖子上的直鬃毛。雄性比雌性体型略大一些,背部有一条狭窄的暗条纹从它背部顶端开始一直延伸到垂下的鬃毛尾巴处。非洲产斑马,南非洲产山斑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雄体喉部有垂肉。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产普通斑马,由腿至蹄具条纹或腿部无条纹。非洲南部奥兰治和开普敦平原地区产拟斑马,成年拟斑马身长约2.7米,鸣声似雁叫,仅头部、肩部和颈背有条纹,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线。东非还产一种格式斑马,体格最大,耳长而宽,全身条纹窄而密,因而又名细纹斑马。</h3> <h3>白唇鹿(学名:Cervus albirostris):体形高大,体长约2米,通体被毛十分厚密,毛粗硬且无绒毛,毛色在冬夏有差别。鼻端两侧、下唇记下颌白色。在臀部尾巴周围有黄色斑块,因此当地人也称它为“黄臀鹿”。雄性白唇鹿具角,角的主干扁平,故也称其“扁角鹿”。 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动物,栖息地海拔在3000-5000米,植被主要是高山针叶林和高山草甸。它们的食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以集群方式活动,群体的规模因季节和栖息环境的差异而不同。仅在中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高山草原地区,包括了青海、甘肃、四川西部、西藏、云南北部五个省。 该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原驼(学名:Lama guanicoe)是一种温顺的食草动物,属于骆驼科,共有四个亚种。是家养骆驼和羊驼的野生祖先。它们在智利南部的“托雷斯德尔潘恩”国家公园生活了几千年,而在其他地方,它们的命运并不乐观。原驼是野生的驼马,以群族居住,驼群中包括了一匹主雄驼、几匹雌驼及它们的幼驼。主要吃草,原驼毛质地优良,手感极好。主要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巴拉圭,秘鲁。</h3><h3><br></h3><h3> 盘羊(Argalisheep),俗称大角羊、盘角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躯体肥壮,体长150~180厘米,肩高50~70厘米,体重110千克左右,体色一般为褐灰色或污灰色。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广阔地区。属濒临灭绝的珍稀保护动物。</h3> <h3>普氏原羚(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别名滩原羚、黄羊,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普氏原羚全身黄褐色,臀斑白色。仅雄性有角,双角角尖相向钩曲。栖息于山间平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带,以数头或数十头为群,冬季往往结成大群。以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为食。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而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围,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h3> <h3>大羊驼属于骆驼科、羊驼属动物,分布在南美洲、印加帝国及其他安地斯山脉地区。在印加帝国及其他安地斯山脉地区是原住民广泛蓄养的动物。</h3> <h3>鸸鹋 [ér miáo](学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是鸟纲鸸鹋科唯一物种,体高150-185厘米,体重30-45千克,寿命10年。以擅长奔跑而著名,是澳洲的特产,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仅次于非洲鸵鸟,因此也被称作澳洲鸵鸟。成年雌性比雄性大。鸸鹋形似非洲鸵鸟而较小,属于平胸类,没有龙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长而卷曲自颈部向身体的两侧覆盖。翅膀退化,完全无法飞翔。翅膀比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 栖息于澳洲森林和开阔地带,吃树叶和野果。鸸鶓终生配对。每窝产7-10枚暗绿色卵,卵长13厘米。在地面上筑巢。雄鸟孵卵约60天。体上有条纹的幼雏出壳后很快就能跟着成鸟跑。特别的气管结构在繁殖期可发出巨大的隆隆声。鸸鹋是澳大利亚的国鸟。</h3> <h3>灰袋鼠(Macropus giganteus)体型较小,体毛呈深灰色。主要生活于灌木丛中,以树叶和野菜为主食,也吃草类。结群生活,善于跳跃,在早晨和黄昏活动。</h3> <h3>黑颈鹤(学名:Grus nigricollis):大型涉禽,体长110-120厘米,体重4-6千克。颈、脚甚至长,通体羽毛灰白色,头部、前颈及飞羽黑色,眼先和头顶前方裸露的皮肤呈暗红色,尾羽褐黑色。头顶,三级飞羽的羽片分散,当翅闭合时超过初级飞羽。虹膜黄褐色,嘴肉红色,尖端沾黄,腿和脚灰褐色。 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除繁殖期常成对、单只或家族群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砂粒为食。繁殖于拉达克,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北部一带,越冬于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南部、贵州、云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h3> <h3>豹馆</h3> <h3>雪豹(Panthera uncia 或 Uncia uncia,英语:Snow leopard),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调节呼吸等技能。对氧化变化很敏感。红血球直径很小——5.5μm(4.73~6.15μm),红血蛋白高度集中(16.4g%)。血球比容计指标(即红血球的出较量为47%)跟血液中的大量红血球(14.1~16.8百万/平方毫米)相符。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称。</h3><h3>2016年9月,新龙县环林局与猫盟CFCA共同启动了新阶段野外猫科动物调查工作。至2017年11月,调查并确认甘孜州新龙县分布有雪豹。</h3> <h3>黑豹(Panthera pardus fusca)是豹的黑色型变种。其分布于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等地,属热带湿润森林动物。黑豹耳短,尾长70~95cm,体重50~55kg,体黄褐色,并有许多黑色空心斑块。</h3> <h3>金钱豹(拉丁学名:Panthera pardus 英文名:Leopard),又称,开普士,花豹。身长1.5至2.4米,体重50到100公斤。野生最大记录130公斤,奔跑时速可达70公里。头圆、耳小。全身棕黄而遍布黑褐色金钱花斑,故名。还有一种黑化型个体,通体暗黑褐,细观仍见圆形斑,常被称为墨豹。金钱豹是一种大型食肉兽.身体强健,行动敏捷,能跳善爬,性情凶猛狡猾甚至能猎食鹿等大型动物,偷袭食草动物。金钱豹的爬树本领非常高。</h3> <h3>鹦鹉馆</h3> <h3>红领绿鹦鹉(学名:Psittacula krameri)是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共有4个亚种。体长43厘米,翼展42-48厘米,体重95-140克,寿命30年。是长尾的绿色鹦鹉。嘴红色;尾蓝色,端黄;雄鸟头绿,枕偏蓝,上体深草绿色,下体与上体同色但较浅。颈基部有一条环绕颈后和两侧的粉红色宽带;从颈前向颈侧环绕有半环形黑领带。雌鸟整个头均为绿色。主要栖息于山麓开阔的疏林地带以及村庄、农田和乡镇庭园等地区。以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谷物和其他灌木浆果、花朵、花蜜等。分布于塞内加尔、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和中国。</h3> <h3>非洲灰鹦鹉(别 称:灰鹦鹉,灰鹦,拉丁学名:Psittacus erithacus,英文名称:African Grey Parrot)体长33~41cm,体重480~560g,平均寿命约50年。属于大型鹦鹉,分布于非洲,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尾巴短,头部圆,面部长毛,喜攀爬,不善飞翔。非洲灰鹦鹉是已知的几种可以和人类真正交谈的动物之一,这也使得它们成为知名度最高的宠物鸟之一。主食各类种子、坚果、水果、花蜜、浆果等。</h3> <h3>蓝黄金刚鹦鹉(学名:Araararauna)又名琉璃金刚鹦鹉,是最常见的金刚鹦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面部无羽毛,布满了条纹,有点像京剧中的花脸脸谱。尾极长,属大型攀禽。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钝舌吸出果肉。比较容易接受人的训练,和其他种类的鹦鹉能够友好相处,它爱亲近人的特质使得这种鹦鹉特别受欢迎,个性温和,在各地鸟店、动物园等地方都可见。</h3> <h3>红绿金刚鹦鹉(学名:Arachloropterus)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面部无羽毛,布满了条纹,有点像京剧中的花脸脸谱,兴奋时可变为红色。尾极长,属大型攀禽。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钝舌吸出果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在河岸的洞里筑巢。比较容易接受人的训练,和其他种类的鹦鹉能够友好相处,但也会咬其他动物和陌生人。寿命最长可达80年。</h3> <h3>杂食动物馆</h3> <h3>豪猪,又称箭猪,豪猪的身体强壮,是一类披有尖刺的啮齿目,可以用来防御掠食者。豪猪有褐色、灰色及白色。不同豪猪物种的刺有不同的形状,不过所有都是改变了的毛发,表面上有一层角质素,嵌入在皮肤的肌肉组织。旧大陆豪猪(豪猪科)的刺是一束束的,而新大陆豪猪(美洲豪猪科)的刺则是与毛发夹杂在一起。其天敌为渔貂。长在深山老林,多成群结队,破坏庄稼。发怒时直立起,像箭一样剌人。豪猪白天躲在穴中睡觉,晚间出来找食,喜食花生、番薯等农作物。受惊时,尾部的刺立即竖起,簌簌作响以警告敌人。</h3> <h3>浣熊,Procyon lotor(Linnaeus 1758),是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浣熊科浣熊属的一种动物,原产自北美洲,现为无危物种。浣熊特征为眼睛周围有一圈深色皮毛,体型较小,体长约40到70厘米。因其常在河边捕食鱼类并在水中浣洗食物,故名浣熊。 浣熊的爪子非常灵敏,上面的触觉细胞相当丰富,在与水接触后,爪子上的慢速适应感受器的灵敏度提高了,浣熊可以依靠爪子测量食物的重量、尺寸、材质以及温度。浣熊有4种亚种。</h3> <h3>小型食肉动物馆</h3> <h3>狐,食肉目犬科动物。属于一般所说的狐狸,又叫红狐、赤狐和草狐。狐狸在野生状态下主要以鱼、蚌、虾、蟹、蛆、鼠类、鸟类、昆虫类小型动物为食,有时也采食一些植物。我们习惯称狐为狐狸。实际上狐狸是民间对这一类动物的通称,包括赤狐,北极狐,石狐,沙狐等多种动物。</h3> <h3>兔狲(学名:Otocolobus manul)是一种生存在中亚的猫科动物,为猫科兔狲属的唯一物种。体形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3千克,栖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通路弯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腹部的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长时间地伏卧在冻土地或雪地上,伺机捕猎。叫声似家猫,但较粗野。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等。分布于亚洲中部地带向东至西伯利亚。</h3> <h3>水禽湖</h3> <h3>赤麻鸭(学名:Tadorna ferruginea)体型较大,体长51-68厘米,体重约1.5kg,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飞翔时黑色的飞羽、尾、嘴和脚、黄褐色的体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鲜明的对照。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卵椭圆形,淡黄色,雌鸟负责孵卵。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在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缅甸、泰国和非洲尼罗河流域等地。</h3> <h3>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又名大绿头、大红腿鸭、官鸭、对鸭、大麻鸭、青边。属游禽,大型鸭类。体长47-62厘米,体重大约1千克,外形大小和家鸭相似。雄鸟嘴黄绿色,脚橙黄色,头和颈辉绿色,颈部有一明显的白色领环。上体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两对中央尾羽亦为黑色,且向上卷曲成钩状;外侧尾羽白色。胸栗色。翅、两胁和腹灰白色,具紫蓝色翼镜,翼镜上下缘具宽的白边,飞行时极醒目。雌鸭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黄色,脚橙黄色和具有的紫蓝色翼镜及翼镜前后缘宽阔的白边等特征。主要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泽等水域中。</h3> <h3>天鹅指雁族(学名:Cygnus)的鸟类,属游禽。除非洲、南极洲之外的各大陆均有分布。为鸭科中个体最大的类群。颈修长,超过体长或与身躯等长;嘴基部高而前端缓平,眼腺裸露;尾短而圆,尾羽20-24枚;蹼强大,但后趾不具瓣蹼。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螺类和软体动物。多数是一夫一妻制,相伴终生。求偶的行为丰富,雌雄会趋于一致的做出相同的动作,还会体贴地互相梳理羽毛。一年繁殖一次,卵的体积较大,如大天鹅的卵有400多克重。幼鸟为早成雏。迁徙时会多群集结,但仍是小群行动。</h3> <h3>鸿雁(学名:Anser cygnoides):是大型水禽,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h3><h3>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h3><h3>分布于中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亚,从鄂毕河、托博尔河往东,一直到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越冬在朝鲜半岛和日本。</h3> <h3>珍禽馆</h3> <h3>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 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黑鹳大多数是迁徙鸟类,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仅有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周围地区扩散游荡。是白俄罗斯的国鸟。</h3> <h3>红鹮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鸟类,也是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它全身发红,是世界上颜色最红的鸟类之一。红鹮羽色鲜红,它们总是成群的在沙滩、咸水湖、红树林和沼泽里觅食,并一起在沼泽中的大树上过夜,因此十分显眼。它们的喙细长弯曲,以泥潭中的蟹类、软体动物和沼泽地中的小鱼、蛙和昆虫等小动物为食。</h3><h3>它们的叫声高昂而忧伤。飞行时,身影如同一团团跳跃的火焰,鲜红而热烈,浑身上下羽毛全呈鲜红色。</h3> <h3>白冠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属于鸡形目,雉科,是一种森林益鸟,喜在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乔木林中栖息、隐蔽和觅食,取食鳞翅目的幼虫、虫卵,对抑制森林虫害,维护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优雅的体形、艳丽独特的羽色,极具观赏价值。长尾雉尾羽称为“雉翎”。白冠长尾雉是中国的特产珍禽,分布在中国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区,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h3> <h3>白鹭(学名:Egretta),是白鹭属鸟类的统称。该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雪鹭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饰羽全有。</h3> <h3>黑头鸥(L. ridibundus)的头呈黑色,腿呈深红色。它们栖息在欧亚大陆和冰岛,冬天则迁徙到印度和菲律宾等南方地区。主要食物是田地里的昆虫。北美洲的小黑头鸥头和喙黑色,翕灰色,腿粉红至红色。于树上营巢,捕食水塘的昆虫;冬季仍能跳入海中捕鱼。</h3> <h3>蓑羽鹤(学名:Anthropoides virgo)大型涉禽,体长68~92厘米,是鹤类中个体最小者。通体蓝灰色,眼先、头侧、喉和前颈黑色,眼后有一白色耳簇羽极为醒目。前颈黑色羽延长,悬垂于胸部。脚黑色,飞翔时翅尖黑色。 为高原、草原、沼泽、半荒漠及寒冷荒漠栖息鸟种,分布至海拔5000米。飞行时呈“V”字编队,颈伸直。叫声如号角似灰鹤,但较尖而少起伏。 《宋书·五行志》载:“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十月,知润州程文庆献鹤,颈毛如垂缨。”是蓑羽鹤在历史上的唯一记载。</h3> <h3>蓝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auritum)是珍稀名贵的禽类,羽毛美丽,可作装饰用,头侧绯红,耳羽簇白色、突出于颈部顶上,通体蓝灰色,中央尾羽特长而翘起。尾羽披散下垂如马尾,故名蓝马鸡。 喜欢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区,栖息于海拔较高的2000-3000米的丛密云杉、橡树林内,山柳、腊梅灌木丛间,秋后随着雪线下移,而迁到有水的山谷或开阔的灌丛草原。喜欢10-30只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一般多在拂晓开始活动,到树林中间觅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边吃边叫,此起彼伏,其声粗而洪亮;中午便隐匿于灌木丛中,很少出来活动,直到傍晚才又活跃起来;夜间结群于枝叶茂盛的树上,它不飞而是跳,由低枝跳到更高的树枝,一直跳到接近顶端的树枝上为止。 蓝马鸡是重要的经济动物之一,两对原羽是珍贵的装饰品。其肉、蛋可食,营养价值很高。</h3> <h3>石鸡(学名:Alectoris chukar)是中型雉类,共有14个亚种,体长27-37厘米,体重440-580克,比 山鹑稍大一些。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级飞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飞羽之间,或于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第3枚初级飞羽常是最长的。尾圆;尾长约为翅长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状距,嘴和足红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样,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脚珊瑚红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条宽宽的白纹。围绕头侧和黄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环带。上体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胁各具十余条黑、栗色并列的横斑。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区。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分布于欧洲、 西伯利亚、 阿富汗、 伊拉克、伊朗以及 中国。是 巴基斯坦的 国鸟。</h3> <h3>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体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体重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h3><h3>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仅见于中国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只左右。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白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共有四个亚种。是大型鸡类,体长80~100厘米。通体大都白色,头侧绯红色;头顶具黑色短羽,耳羽簇白色,呈短角状。胸淡灰色或白色,飞羽灰褐色,尾羽特长,大都辉绿蓝色,末端沾紫色光泽,羽枝大都分离,披散而下垂。黄昏时栖于枝上发出响亮粗犷的“嘎、嘎、嘎”叫声,远处可闻。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有时也上到林线上林缘疏林灌丛中活动,以小群活动,觅食于林间草地。不喜飞行,受惊扰时扎入附近灌丛。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根、花蕾、果实和种子为食。 繁殖期5~7月。</h3>

相关知识

2024邯郸佛山野生动物园门票年末优惠
西宁附近五星(钻)级酒店,西宁酒店预订查询,西宁宾馆住宿【携程酒店】
2024上海野生动物园旅游攻略之百鸟园
2024上海野生动物园旅游攻略之赛狗场
西双版纳野生动物园探秘
广州动物园“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活动盛大开幕,体验生态之美!
2024上海野生动物园旅游攻略之猛兽竞技场
动物大全之郑州动物园
上海野生动物园今举行“2011动物运动会”
深圳野生动物园全攻略:玩转动物世界

网址: 动物大全之西宁野生动物园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85042.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乐游大庆】生态环境好,游客收获
下一篇: 知道吗?在西藏生活的鸟类有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