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彘、豚、豕 四种有什么区别?
孤舟夜雨任平生
2019-10-07 · TA获得超过2.7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4万
关注
1、猪:猪类的统称。猪原来指的是烹煮的猪肉,后来就变成对于猪这种动物的称呼。
2、彘:大猪,野猪。和豕、豚相比,彘身上多出一支箭!这说明,彘是猎获的。如果彘也是猪的话,那么显然,它是野猪。作为佐证,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和豚豕相比,彘的头上也多出牙。
另外,这个字下面还有两个“匕”,这是它曲起来的两条腿。因为是中箭而死的猪,已经没法站起来,所以只能蜷着腿趴在那儿了。因此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彘最初就是指的野猪。
3、豚:小猪,说文解字》说:“豚,小豕也。” 《方言八》称:“猪其子谓之豚。” 《孟子 • 梁惠王上》的“鸡豚狗彘之畜”,多半也是按照大小来排列的。
4、豕: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上来看,豕就是一只耳大嘴长、身体滚圆、小短尾巴的猪。
扩展资料:
彘的解析及其本意:
象形字“彘”本义指野猪,下方的“矢”字和两边的符号表示箭射入了野猪。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彘,即猪的意思。
如:彘狗不如。
彘,豕也。
后蹏废谓之彘。
――《说文》彘,猪也。
――《小尔雅》食黍与彘。
――《礼记·月令》。
注:“水畜也。
”彘者,北方之牲也。
――《贾子胎教》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
――《西山经》。
注:“貆猪也。
吴楚呼鸾猪。
”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鸡豚狗彘。
――《孟子·梁惠王上》赐之彘肩。
――《史记·项羽本纪》曾参(曾子,孔子的弟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礼记》现如今在中国---陕西省的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关中西府地区)依然将“猪”读作“彘”。
这也许就是对古老语言的最好阐述。浙江温州泰顺一代的吴语方言莒江话亦把猪读作zhi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猪
百度百科——彘
冠和生惠
2024-09-05 广告
在冠和生惠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动物实验环节中,我们严格遵守科学伦理与动物保护原则,对小动物进行染毒实验时,采用最小伤害、最大信息量的原则。实验前,会精确计算染毒剂量,确保在安全阈值内,并使用适宜的给药方式。实验过程中,密切观察动物反应...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冠和生惠提供
等等Doer
高粉答主
2019-10-06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3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万
关注
猪、彘、豚、豕都是“猪”的意思,表示的种类不同。
猪:猪类的统称。
彘:大猪。
豚:小猪。
豕:长嘴猪。
扩展资料:
亚种包括:欧洲中部野猪(Sus scrofa)、东南亚野猪(Sus vittatus)和印度野猪(Sus cristatus),染色体数(2n)在36~38之间,虽然染色体数目不同,彼此间没有繁殖障碍。一般认为这三个亚种构成了家猪(Sus domesticus)的培育。
猪是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家畜,古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现在一般认为猪是猪科的简称。猪依据品种的不同,体貌特征也各不相同。但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
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人类的家畜之一,一般来说,家猪是指人类蓄养多供食用的猪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三者都为猪的意思,猪:猪类的统称。
豕(shǐ);长嘴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属于猪的统称。
豚(tún);小猪
彘(zhì);大猪。
猪又称“犭屯(tún)”,在古时猪也称豚 ,又称彘、豨,别称刚鬣。本指小猪,亦作猪解。经常用来代表财富和生育,代表女性。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猪,《方言》说:“(猪)关东西或谓之彘”,“南楚谓之豨”。
拓展资料:
猪是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家畜,古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现在一般认为猪是猪科的简称。猪依据品种的不同,体貌特征也各不相同。但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
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人类的家畜之一,一般来说,家猪是指人类蓄养多供食用的猪种。
h6699818
2019-03-11 · TA获得超过902个赞
知道答主
关注
如果按照个人瞎掰来猜的话,那么楼上很符合现代人的思维。
毕竟猪有大有小,大有大的称呼,小有小的称呼。
但是如果真正想知道这四个名词到底有什么区别,那么就看看我的答案吧!
我们先提豕和彘。
这豕和彘是我华夏最早出现在甲骨文的的文字。
经过文字的发展,由上古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再由晚周战国的大篆到秦统一后的小篆,再由繁体字变成连体字。
众所周知,我们华夏从古至今,很多文字都在变化,很多文字的意思也被更改。
豕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意为猪的统称。
彘和豕都在甲骨文里出现最多。
彘比豕多了一支箭,意思就是甲骨文里的彘是指有凶性的猪,彘头上多一个牙,即野猪,所以彘也指被圈养驯服的野猪,即现代人认为的圈养猪或者家猪。
直到战国时期,豕和彘才分化通译,彘是指被圈养驯服的野猪,有时也指野性未驯的野猪,豕则成为野猪的统称。
当然,豕在上古先秦主要属于祭祀之用。
如《尚书·周书·召诰》曰:“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如《周礼·天官·冢宰》曰:“牛夜鸣则;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狸;豕盲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
如《诗经·大雅·公刘》曰:“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到了西汉以后,豕和彘已经又被定义了,我们著名的汉武帝刘彻,他的小名叫作彘,刘彘,即刘家的小猪。
如《汉书》曰:“凡言彘者,皆豕之别名。”
在这里,豕是猎获的野猪,然后入牢圈养,于祭祀之用,所以豕是指祭祀用的野猪。
彘则是指圈养用来祭祀的野猪,体型最大的,也指圈养被驯服的野猪。
因为豚和彘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说:鸡豚狗彘之畜。
如《说文解字》中说:豚,小豕也。
在这里,豕是指圈养的野猪,豚就是体型小的猪。
接下来,我们谈谈猪。
这个猪字,最早出现在左传,左传是春秋战国时期著作,然后那时叫做《左氏春秋》,从秦朝起,华夏文字全体篆体化,到了汉朝则成为主流的汉字,就像国民时的文化全面简体化,到了现在,简体字成为主流的汉字。
如西汉的毛亨《已经注》曰:“豕,猪也。”
如西汉的扬雄《方言》曰:“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
如《左传·定公十四年》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娄猪即母猪,艾豭即是公猪,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
先秦时期,猪是贬义词,指臭、丑、蠢、笨、好吃、爱睡,猪字只在战国时期的左传和估训中出现过,写作“猪”字,是繁体的豕者,直到西汉才口语化,即贬义词。
而豕才是中义词,泛指野猪和圈养的野猪。
要注意,在战国之前,豕分圈养的野猪和未圈养的野猪,没有我们现代的家猪这个意思。在战国之时,才开始出现饲养和供食的家猪,取名为猪,写作[豕者],意为煮,也读作煮,据说猪这个发音就是这么来的。
再后来,大概是北魏朝时期,现在的犬者,即繁体字反犬旁的猪,这时因为生产力大增,猪可以当成家狗一类,成为家猪。
这时,[豕者]和[犬者]这个俗称已经定指家猪,驯养了无数代的家猪,或指无野性的家猪。
最后提一下日本从华夏隋唐时期学到的汉字文化。
日本的猪,指的是野猪。
日本的豚,指的是家猪。
[豕者]猪字在东汉开始普遍化,豕字和彘字开始销声匿迹,很少使用,豚在南宋开始消失。
但是到了明朝时,明皇帝因为猪与朱谐音,就不让百姓使用猪字,不许叫猪这个发音,而改用豚和彘,据说也叫肥肥。
所以豚在明以前,指的是野猪、圈养的野猪、祭祀的野猪,
从明开始,豚代替猪字。
豚是指小猪,包括小型野猪和小家猪。
彘是指入牢圈养的大型野猪,包括未驯服的野猪和被驯服的野猪,也可以看成家养猪。
所以楼上那个彘是指大猪,不是指长大了的猪,而是体型巨大的猪。
生活全知了x
2020-11-27 · 生活全知了,百事都知晓
关注
三者都是猪的意思,不同的是:“豕”是先秦时期猪的通称,既指家猪也指野猪。三国以后,它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彘”是在战国中晚期才成为猪的代名词。而“豚”则是日语里猪的汉字写法。到汉末以后,“猪”已经成为主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