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转载]鱼缸的生态系统

[转载]鱼缸的生态系统

前言:
以下是新设缸的时候,一些会重复发生的问题,虽然不是高手,但还是把自己知道的整理一下,提供给各位想设缸又不知从何下手的同好参考,若有任何疑问及不妥,欢迎各位回覆讨论。
1.养鱼所需的设备:
缸的大小与过滤器的流量是决定鱼缸是否乾净的重要因素,过滤器流量太小,鱼缸的水流循环次数不够,鱼缸会脏的很快,若水流过强,不善游泳的鱼会因此而破尾或累死。一般而言,八吋缸至少使用60(L/h)的过滤器,若大於一尺缸则选用180(L/h)~240(L/h)的过滤器较佳。
鱼缸是需要加温的,但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鱼不是因为气温太低而冷死的。大多数的家庭,都将鱼缸放置在家中,家中的温度不会低於12度,12度并不会让大多数的鱼只致死。真正需要加温的原因是台湾多变的气候。以三四月的气温为例,日夜温差可以高达10~12度。这样的剧烈温差变化会导致鱼生病,进而致死。故需加温来减缓此温度变化。
基本上,只要有适合的缸与过滤器,就可以养鱼了,若定要少其中一样,去掉加温器,但春秋就要小心了。过滤器是必要的,因为死水能养的鱼类及鱼只少的可怜,其相对限制也会很严格。其他的东西,都是多的(当然草缸还要灯)。但多的并不代表没有用,每种东西在缸中都有其作用,也都是生态平衡中很重要的一环,所以,接下来就草缸的程序做一个说明:
1.先期程序
洗沙:沙子是脏的,内部有微小灰尘,不洗直接丢下去,水会雾雾的。
煮沉木:沉木要煮,将内部的黄色煮出来,不煮直接丢下去,水会黄黄的,而且会维持很久。
2.期间程序省略
期间所经过的放水,造景是比较技术层面的问题,不影响缸子的稳定,只是好不好看而已,所以就不讨论啦,有问题的话再提出来。
3.完成
完成之后,恶梦才真正开始,因为有人就开始死鱼了,买多少死多少,毫无幸免,然后水草长的很快,看起来绿意盎然,但几个星期之后,藻类也跟著冒出来了,到底为啥会降子呢?将在接下来中说明(以一尺缸为例):
2.设缸的程序:
[完成0天]
刚完成的缸子,因为里面什麼都没有,所以很乾净。此时如果你使用的是自来水,请先放置打气两天,顺便做曝气的工作,你的水草营养剂,黑水,水稳之类的,都不要加,原因之后会再说明,硝化菌先依照剂量加一半。
[完成2天]
水稳定了,水中的氯已经挥发乾净,可以放活体了,先放老鼠一只,或黑壳
虾5~10只,不放鱼,若老鼠死掉,捞起来再曝气两天,若黑壳虾死掉一两只,摆著不捞起,若黑壳虾全死,捞起继续曝气两天。
[完成4~7天]
换水1/3,新加入的水什麼都不加,观察老鼠跟虾子的情况,若隔天没死,就可以准备放鱼了,依照个人忍耐力,撑到忍不住就可以放鱼了^^。
[完成14天]
假设你真的很厉害能撑到14天还不放鱼,那可以准备去放了….呵呵。放鱼也是一门大学问喔。
3.适合草缸的鱼:
大家养的,灯鱼,球鱼,神仙,孔雀,老鼠等等,除了孔雀适合碱性水质之外,大都适合酸性水质。草缸也是酸性水质,所以一般水族馆卖的鱼只,都适合放在草缸里饲养,只要注意到是否互相攻击的问题即可。至於孔雀适合吗?孔雀鱼那麼耐,只要pH值没有过度震荡,都没有问题,过度震荡会造成溶尾或烂尾,所以在新购孔雀时,适水的动作变的非常重要,不是只适温就可以的,若缸是以孔雀为主的草缸,可以在水中加入1~2颗咕咾石(珊瑚石),可让水变成碱性。
4.营养品,黑水,水稳,硝化菌的使用法
设缸一开始,鱼缸不加任何药剂,只加硝化菌,是因为让硝化菌繁殖生长,
此时加入水草营养剂,会导致水质的优氧化让藻类大量生长,剂量减半是对於不知道品牌的做法,对於第一次使用及不知道效果的药剂,减半使用是较安全的方法。到了15~30天之后,水中微量元素消耗的差不多后(可由水草生长速度及颜色判断),每星期换1/3水时可加入1/3~1/4剂量的水草营养剂,若因此而使缸中藻类生长过快,可减少用量。水稳及黑水是加在自来水中稀释之后曝气1~2天,再加入鱼缸中的,不是直接倒进鱼缸里的,直接加入鱼缸中也会造成pH震荡使鱼只紧迫,尤其是劣质的水稳。
5.完整的生态系统
一个鱼缸绝对不是把水跟鱼放一起就可以的,当一个拥有完整生态系统的鱼
缸成型之后,可以完全不用换水,大型鱼缸甚至可以完全不用餵食,只需要打灯即可,但这一个生态系统的成型及维持稳定也是很麻烦的。前文的步骤就是让每个步骤以正确的顺序前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新手的第一个鱼缸通常以下列程序来进行:
设缸→放鱼→死鱼→重复放鱼死鱼的过程→藻类细菌滋生→倒缸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因为细菌看不到,所以常常会忽略。期间重复放鱼死鱼的时间,就是前文所提到0~14天时所提到的培养硝化菌的时间,而此时鱼所累积的便便,因为没有硝化菌分解,所以会累积在缸底,其余的细菌及硝酸盐大量产生,约至30天之后,即使硝化菌培养完成,水质也已经优氧化,开始滋生大量藻类,而水中除了硝化菌只外,亦有其他的细菌,造成鱼只容易生病、死亡,饲主通常会采取大量换水的步骤,在换水的过程中,又加入了一些不必要的药剂,要成 pH震荡及水质的不稳定,又重复了放鱼死鱼的步骤,最后导致生态崩溃(大概3~5个月吧),当然只有倒缸。正常的程序应该是:
设缸→培养硝化菌→放鱼→藻类产生→稳定
既然是正确的程序,为什麼会有藻类的产生呢?我觉得,一个稳定的缸,有藻类才是正常的,缸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也就是便便、二氧化碳等。我们不讨论详细的化学式,因为我懒得查,只说明其程序:
鱼产生便便(大)→虾把便便像切腊肠一样切碎→硝化菌将碎便便分解→便便分解后被水草吸收,水草成长→多的养料被藻类吸收,藻类成长
所以藻类的成长代表意义即是水中已经有多余的养分可以让藻类成长了,至於藻类数量的控制,可以使用餵食次数或除藻动物来控制,如果你的段数很高,的确有可能控制到只有微量藻类。至於水草营养剂也可以依此来判断,但液肥及微量元素是不同的,若藻类过多,好像可以不加液肥,但微量元素仍然要添加,详细的原因可能要请有研究水草缸的大大说明一下。
6.取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依照前文所言,鱼只、水草、虾子的量一旦固定,就不能再换了,以免破坏稳定,那多麼无趣啊!其实,当你了解了整个循环过程之后,不管做什麼改变,都不会改变生态平衡。喜欢热闹,多买点鱼,那就缩短换水时间,加强过滤器的流量;若工作忙,没时间换水,就只放一只鱼,营造个千山万水我独行的气氛也不错,方法千变万化操之在你,哪有什麼固定的方法与公式。养鱼是快乐的,别让鱼缸把你弄得焦头烂额,那就不好玩了。


基础理论学习——鱼缸生态系统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生态过滤的操作步骤:
一、准备:
1、菌群居住的地方:玻璃环应该最少超过总体积的1%,最好有3%以上;
2、菌群呼吸的氧气:起码一个气泵是少不了的,草缸起码在夜晚是要补充氧气的;
3、菌群的食物:缸里要有起码一条不怕死的强壮的闯缸鱼;
4、菌群居住的水流:100升水要有600升/小时流量的水泵一个;
5、菌群居住的合适的温度:100升水有个100瓦到150瓦的加热棒;
6、菌群居住的水:用容器静置了一天以上的水;
7、硝化菌:鱼店买,干粉状的最好;
8、酵母菌:超市里买的发面用的纯酵母粉;
9、乳酸菌:超市里买的活性酸奶,是那些号称有多少多少亿个有益菌的、没有经过灭菌处理的名牌酸奶;
10、枯草菌:用药店买的“妈咪爱”替代,一种小儿消化药,干粉状;
二、操作:(按照100升水来衡量,请各位自行增减)
1、放水、消毒:把所有的东西,诸如:水、缸、滤材、水泵、草、石、沙、加热棒.......凡是以后放在缸里的东西全部消毒,使用高锰酸钾十万分之三左右的浓度消毒,打开气泵、水泵,等待10多小时水就回清了;
2、投菌:把上述4种菌每种全部投入缸里。每100升水投放剂量为:硝化菌15-30克,纯酵母粉一汤匙,酸奶一汤匙,“妈咪爱”一小袋(1克);
3、创缸:放入皮实、不怕死、经折腾的鱼两三条;
4、喂鱼:水清之前可以每天投喂一次,每次最多2克饲料;
5、等待:确保气泵、水泵不停的情况下等待,对于满缸白雾状的水不必一惊一诈;期间水里飘出腥臭味要立刻换水1/3左右;等待3-7天;
6、水清:投菌后水是白雾状的,然后慢慢清澈,直到清的无色、无味、晶莹剔透,让你想喝一口;
7、增加饲料:水清后可以增加喂鱼的饲料,每4天增加一两克,直到闯缸鱼可以在4分钟里吃完;期间水混就换水,并减少投喂量;
8、正常换水:从投菌开始,每周定时换1/4的水;不包括突发换水;
9、增加新鱼:闯缸鱼的投喂量稳定后应该再稳定3、4天,就可以增加些新的鱼了,每次增加3条左右比较合适;4天后没有反面效果就可以再增加几条,直到稳定;期间一旦水混就换水;新鱼进缸最好消毒,并作好过水工作;
10、日常维护:记住定时、定点、定量的喂鱼、换水、洗沙....是长期维护的秘诀。

新手如何建设鱼缸生态循环过滤系统

(2004-11-14第一次修订)
作者:KOHOO (本文只有2500字,请耐心看完)

养鱼先养水。水好,鱼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那么怎样才能养好水呢?下面就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两件事:什么是“好”水以及怎样养出“好”水?为了避免把养水的过程变成化学实验,我们尽量不使用专业名词或专业方法。

一、什么是“好”水?

直观判断法: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有晶莹睇透的感觉,水中基本无悬浮微粒或有极少量的悬浮微粒。

二、怎样养出“好”水?

1、养水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养水的核心思想是建造一个微生物系统,把主要有害物质分解成无害物质;

2、主要的有害物质是什么?

鱼的粪便和食物残渣;

3、主要的微生物系统是什么?

l 喜欢氧气的细菌比如酵母菌:

负责把粪便和食物残渣等有机物分解成氨;并增强鱼的抗病能力;

l 喜欢氧气的硝化菌(不是消化菌哦):

负责把氨分解成硝酸盐;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大家可以看文章后面的资料连接;

l 不大喜欢氧气的细菌比如乳酸菌:

负责把硝酸盐分解为气体挥发掉或者再还原成氨;并提高鱼的免疫力。

完成上面的几个步骤后,鱼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在24小时内被分解干净,水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氨和铵,来自鱼的排泄物)含量能够长期保持极低的水平,比每天一换的水的平均水平要低!

4、怎样操作呢?

l 居住的地方:

细菌要有家才能大规模繁殖,过滤器是它们最主要的家,房子越多越好,性价比最好的房子是玻璃环和沙子。

假如养鱼的水总共有100升的话,那么你需要有10升以上的直径3毫米的沙子作滤材或至少1升的玻璃环。多点更好,虽然浪费了,但是有个储备能够应急。房子要提早建好,等待细菌们的入住。

l 呼吸的氧气:

这些喜欢氧气的细菌对氧气的消耗量是巨大的,甚至比缸里的鱼还厉害,因此,一个有效的充氧手段是不可以少的,可以用气泵、水流溅落等多种方法解决。假如有了大量住房后水仍然很混,那么是增加氧气的时候了。

l 足够的食物:

只要缸里有鱼,细菌们就会有食物,增加食物就能够促进细菌们的繁殖,但是太少了细菌们吃不饱,太多了又会撑坏了,所以增加的速度很关键,这个我们后面讲。另外我们要用一块过滤棉来把大块的食物打碎以便细菌们开吃。滤绵在过滤槽前面,占据滤槽10%的空间就够了。

l 一定的水流:

水流给定居的细菌们带来氧气和食物,水流大了就把细菌们的家冲走了,水流小了,带来的氧气和食物又不够。对于100升水的缸,你应该有600升/小时以上流量的泵,以及一套水循环管道,并且制造良好的水流以便把粪便和食物残渣带给细菌们。

l 合适的温度:

鱼和细菌们在24-28度之间是可以很好的生长和繁殖的。如果水比较冷,一个加热棒就可以解决了。一般100升的缸有个100瓦到150瓦的加热棒就很合适了。

l 稳定的水质:

由于细菌们基本上住在水里,他们喜欢比较稳定的水质,一旦水质剧烈变化,它们就要搬家了。在水流经的滤槽里放置少量的活性炭或者麦饭石,大概占据滤槽的10%的空间就足够了。

l 培养的方法:

首先,应该给咱们的装了100升已经晒好的水的鱼缸来个大扫除,把过滤器、过滤棉、玻璃环、活性炭(或麦饭石)、水、泵、加热棒沙子、石头、草等等东西通通按照设计放到缸里或滤槽里合适的位置用高锰酸钾消毒,给20克高锰酸钾就可以了,这时的浓度是1/5000;浸泡半个小时后就全部干干净净啦(也可以用这个浓度的高锰酸钾液擦洗鱼缸并浸泡其他器材)。然后,把鱼缸和所有器材冲洗干净。

接着在鱼缸里灌入晒好的水(推荐方法),或者用自来水灌满并等待一天。

这时,就可以请细菌们入住了。把从鱼店里买来的干粉硝化菌(推荐)10克或液体硝化菌15毫升倒进缸里;

然后,再把从药店里买来的酵母菌素片和乳酸菌素片各3片用缸里的温水尽量完全化开,把比较清澈的部分倒回缸里,把剩下的残渣扔掉或倒入过滤槽这些不明显的地方都行;另外,酵母菌的来源还可以使用超市里买来的发面的酵母,不过要小心假货哦。

这样,咱们就完成了“播种”的过程;这个时候的鱼缸通常是一片雾蒙蒙的,这是菌种在飘荡,没关系,几天内就会清澈的;

下面,当然是给细菌们找食物啦。既然咱们的缸里有100升的水,那么就放养4条3-4厘米长的小鱼吧!它们是先锋,所以必须是身强力壮、不怕死的小家伙,进入鱼缸之前要用1/5000的高锰酸钾水浸泡10分钟消毒,避免带着病菌进入鱼缸;之后,正常的饲养它们几个,每天喂两次,每次的食物必须在1到2分钟内吃完。然后咱们就等待吧。假如水质在第二天浑浊了,就适当换点水,然后适当减少喂食。就这样等待3天;

第4天,假如水质变的清澈无比(有时侯第2天就水清了,但还是要等待到第4天再操作),那么水就快养好啦!这时要继续测试一下微生物过滤系统的应变能力。只要把喂食量增加一倍就可以了。一直等待3天;期间稍有浑浊要仔细观察,只要没有腥臭味散发出来就不必换水;

第7天,假如水质仍然清澈无比,这时我们可以把比较娇贵的鱼请进鱼缸了。先换点水,然后少放几条,少量喂食,观察几天,再继续放另外一批;就这样我们以后每个星期给鱼缸换1/5的水,配合每天定时、定量、定点的喂食,就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好”水了!

但是,这样的“好”水里仍然有些潜在的“半有害物质”的存在,假如它们积聚过多就会危害鱼们,因此必须要通过定时换水,来稀释它们,维持“好”水的稳定。

那么,怎样才能长期不换水呢?让咱们继续往下看:

5、怎样才能长期不换水呢?

a、长期不换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长期不换水的核心思想是把分解有害物质的工作进行到底!这时的对象就是那些“半有害物质”了。

b、分解“半有害物质”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全世界都在研究这个课题,咱们也一样,当然咱们的原则是“少花钱、多办事”啦!
咱们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藻类或一些快速生长的水生植物把这些“半有害物质”吃掉!咱们把它叫做“低等生物脱氮还原系统”!

c、“低等生物脱氮还原系统”的建设方法是什么?

——利用藻类对光线的敏感反应,在过滤设备里设置独立的滤槽并配合合适的光照(用色温在2500K左右的节能灯),大量培养褐藻、绿藻甚至黑毛藻;

——或者在滤槽里、缸里栽种大量的水生植物,除了水草以外还有类似万年青、开运竹、浮萍、槐叶萍甚至是水葫芦这样的东西;

——当然最合适的方法是通过种植大量的水草来解决,但是水草的种植需要良好的灯光器材、肥料和维护方法,这里就不详细说啦。

这些大量的藻类或植物会把“半有害物质”基本消除,并成为养水的最后一道工序。这样我们就基本完成了整个鱼缸的水的氧化分解脱氮还原这个大循环体系。初步的使缸里的水成为具有自我净化能力的水系统。也就基本上完成了一个长期不换水的鱼缸生态循环过滤系统的建设。

需要注明的一点是,我们认为定期的换水是维护鱼缸生态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长期不换水并不是最好的养鱼的方法,不仅仅因为比较难以建立,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养鱼要“竭力创造它们需要的条件,而不是强迫它们适应现有的条件”!

相关知识

鱼缸生态系统
第四节生态系统
鱼缸生态系统都由什么组成
新手必看 生态鱼缸建立生态系统的秘籍
一个密闭的养鱼缸,它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这个养鱼缸在一段时间
鱼缸水质管理的重要性:鱼缸换水的科学依据
怎样使鱼缸形成生态系统
认识生态鱼缸的标准
鱼缸生态链怎么搭配
鱼缸设置什么最旺

网址: [转载]鱼缸的生态系统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8783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水族箱生态系统建立需考虑哪些条件
下一篇: 生态鱼缸黑科技,种草得鱼,养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