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象妹 小象君 Elefam
Birdwatching is a gorgeous adventure.
作者| 小一明
编辑| 象一妹
视觉| 小一明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
小明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在读
博物爱好者,新晋观鸟发烧友,热爱动物摄影,关注自然与人文的交叠领域,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动物保护议题 。
我的观鸟之旅“出发”得很晚,也很凑巧。此前,我是哺乳动物爱好者,野生动物保护区是我的目的地,动物园是我的大本营。即便是看鸟,我也只曾留意过那些几乎很难忽视的——比如2019年春在甘孜看到的秃鹫。这主要归因于秃鹫庞大的体型,蹲在山坡上几乎与羊一般大,而当它飞起时,两米的翼展像一架迷你型的飞机,能够夺取地面上所有人类敬畏的目光。
天葬台周围盘桓的秃鹫,摄于色达
2021年,我还凑巧去过上海的观鸟胜地南汇海岸。就在一望无际的滩涂和消波块之间,我第一次远望到大型水鸟。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一只中白鹭或者大白鹭。但也仅此而已。虽然对大鸟感到惊奇,但由于缺乏观察设备,肉眼所见总是朦胧,也就没有追寻下去的动力。当火车轰隆着驶离高原与滩涂,一切便又回到城市的日常,鸟之于我,还是晨起黄昏时的背景音乐。
现在想想真是奇怪,鸟介入人的生活程度非常之深,平凡如每日在电线杆上叽叽喳喳的麻雀、躲在空调机下咕个没完的斑鸠、忽然从草里飞出的华丽灰喜鹊……人类怎么会对一个几乎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物种视而不见呢?
直到今年夏初天去美国旅行,我才真正开始观察鸟类。
不得不说美国的野生动物资源实在是丰富得令人嫉妒,旧金山湾遍地都是海狮,当然更少不了搞点薯条吃吃的海鸥。鸥老师可以说是我的观鸟/摄鸟启蒙老师,首先它胆子大,不怕人,让我能够长时间、近距离地观察。其次海鸥的行为也特别丰富有趣,除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大口炫薯条等行为,还经常可以观察到海鸥在海面上悠然地漂浮觅食,或者为了一口人类盒饭而大打出手。其间,一只海鸥为了吃到我手里的薯片,竟然利用海风在我的头顶上方悬停了半分钟。可惜我是一个谨记不要投喂野生动物的守法市民。
上图为休息中的西美海鸥,下图为吃盒饭的鸥群
作者摄于旧金山
鸥老师就这样大摇大摆地闯进我的镜头,扰动了我那颗本来只追逐哺乳动物的心。
后来我才知道海鸥可不是一个新手友好的观鸟鸟种,我所以为的“海鸥”,其实是一个包含了10属56种的庞大鸥亚科。许多种之间的差别本来就非常细微,海鸥的外表由常常会跟随季节和年龄而进行变化,再叠上亚成和成体、雌体和雄体异色的buff,让海鸥的识别几乎成为了观鸟人的究极大考。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当时为了更好地记录野生动物,我便宜购入了一只二手的长焦相机。在科技的加持下,我除了拍摄海鸥,还在Santa Cruz远距离记录到了一只亚成的褐鹈鹕宝宝,它的羽毛看起来干净又完整,脑袋后面还有一小撮蓬松的呆毛;它的眼神——用后来参加鸟赛时培训老师的话来说——带着亚成体独有的清澈。这些迷人的细节在取景器内徐徐展开,我感到一个新的世界的大门就这样开启。
上图:褐鹈鹕亚成体,摄于Santa Cruz
下图为褐鹈鹕家族,摄于蒙特雷湾
之后行至蒙特雷湾,在随手拍里,我又记录到有着亮丽红脚掌的海鸽,站在它标志性的生境岩石海岸旁探头探脑;还有毛色乌黑油亮,喜欢扎堆站在石岛上、远望如剪影一般的加州鸬鹚;红色脸庞、悠然在海豹群里晾晒翅膀的海鸬鹚;以及三五成群的克式䴙鹈。用观鸟人的“术语”来说,这是快乐“加新”的一天。
上图:海鸽;中图:加州鸬鹚;
下图:海鸬鹚,均摄于蒙特雷湾
有些许遗憾的是,当时除了随手拍拍,我还没有真正“观鸟”的意识,也没有主动去了解相关的鸟类知识,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名字,所有的种属名称都是后来翻阅相片时才查到,总之完全是走马观花的状态。蒙特雷的海洋哺乳动物太过耀眼,海狮、斑海豹、海獭、鲸,偶尔还有大白鲨光临近海。作为一个普通的游客,很难不被这些明星物种夺去注意力,去更多地了解它们的故事。但明星物种密集的好处在于,这一地区得以保持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我也被逐渐培养了看到或听到动物声音就举起相机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帮助我在后面前往黄石公园时又(完全没有意识地)记录下了斑背潜鸭、黑嘴天鹅、紫辉牛鹂、褐头牛鹂、双色树燕;在华盛顿记录了旅鸫和绿头鸭。
上图:在木桥扶手洞筑巢的双色树燕,摄于黄石公园
中图:褐头牛鹂与野牛,摄于黄石公园
下图:旅鸫,摄于华盛顿
结束旅程后,在混凝土城市里不断思念着那些动物时,我再次走进公园,想在有限的绿地中碰碰运气。在鸟友们的带领和帮助下,我真正地开始观察、记录、查阅和定种,从未感到城市也如此充满野趣。一些非常可爱的小团子,如白头鹎、棕背伯劳、金翅雀等,竟然就藏在小区的树上。而更珍希一些的国一、国二鸟类,如红隼、凤头鹰等,在稍微大一些的公园或植物园里也有一定几率能够看到。之前条件反射般的物种记录也让我在整理旅行照片时震惊地发现,自己竟然无意间加新了十余种鸟儿,比对相片并定种的过程仿佛是又一场冒险。我沉浸在巨大的满足感中,认识到原来这句话是真的:观鸟是一生通往大自然的门票。
上图:凤头鹰,摄于杭州植物园
下图:停留在女贞树上的白头鹎,摄于崇明
回顾从无意观鸟到主动观鸟的路径,我发现三个关键。第一,对大自然的好奇。虽然最开始令我沉迷的是哺乳动物,但有趣的鸟类行为还是吸引了我的注意。第二,得力的设备。一只高倍望远镜或者长焦相机会成为眼睛的延展,更好地捕捉到鸟儿迷人的细节,从而进一步激发好奇心。我的长焦是佳能的一个老款式,二手价格在2000左右,成片效果已经非常感人。如果不追求摄鸟的话,一只高倍望远镜仅需百元就能解决,甚至很多手机摄像头的放大功能也足够观鸟了。相比于专门去保护区或生境里追逐动物,观鸟实在是最经济的自然观察活动。第三,也是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理解“城市”与“荒野”并非二元对立的概念。
鸟儿为什么容易被忽视?在传统教育里,野生动物对于我们而言一直是老虎、狮子、豹、象这样的大型动物,它们美丽、稀有、庞大、具有威慑力,满足人类对于野性的一切想象。因此大家宁愿去动物园看人工培育的动物,也很少去认真观察真正野生的鸟类或小型动物。
但在这样的知识体系下,人们,尤其是城市里的居民,心里仍然将荒野与城市分离。仿佛那些只有在人迹罕至的远方出没的中大型动物才是真正的野生动物,更值得保护和关注。然而,人类即便身处城市之中,却并不寂寞,仅就重庆和上海的市区而言,我就观察到过鸟、刺猬、松鼠、鼹鼠、鼬和貉,更不要说各种类型的昆虫。荒野/城市二元化的划分不仅可能导致物种保护上的资源倾斜,也会使城市及其周边的野生动物被忽视,甚至被排斥。
比如上海的貉口调查活动中,我队采访到的一位居民就对貉充满敌意,起因是貉会抢夺投喂给流浪猫的食物或者攻击流浪猫。当我们科普了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时,很多居民的反应都是“数量不少,每天在小区乱窜,哪里需要保护。”还有因为缺乏对候鸟的了解与关注,嫌弃连云港的淤泥质滩涂散发味道,差点让重要的候鸟途经滩涂变身成人工沙滩的“蓝色港湾”事件。其实都是没有意识到,城市不是人类的自留地,也不是流浪猫狗或者人类宠物的庇护所,城市只是荒野的子集。
回到观察动物这个话题上,人类对其他物种有自己的喜好很正常,但当人类能够站在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对其他物种产生较大影响时,就需要三思而行。万类霜天竞自由,自然需要我们去关注那些大而美的生命,也要能留意欣赏那些微小的生命,去容纳那些在人类审美看来“奇怪”甚至“丑陋”的生命。
最后的最后,不要因为许久没有走出城市而感到无聊了,找一片林地或者一个公园,抬起头,去加入这场华丽的冒险吧。
2023 © 转载请注明:
原标题:《自然笔记|观鸟是一场抬起头就能进行的华丽冒险》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正是观鸟好时节,一起来观鸟
为候鸟保护,培养一万名小粉丝 | 2024年小红花观鸟角申请持续进行
6.17 小小观鸟家·亲子观鸟讲座 |尽情享受专注自然带来的治愈和抚慰
4.8 • 国家植物园观鸟课|学习观察和思考,从家门口的观鸟课开始
“打开观鸟正确方式”:天坛公园“中轴鸟韵”科普沙龙举办
“玩转科普·和鸟儿来一场约会”带你学习观鸟知识
观鸟社会史:人类对自然的文明觉醒
观鸟+绘画=double快乐~云溪观鸟活动又来了!
观鸟:科学与爱好的融合
网址: 自然笔记|观鸟是一场抬起头就能进行的华丽冒险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96273.html
上一篇: 收藏地图!除了玲娜贝儿,来上海迪 |
下一篇: 深圳市观鸟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