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宠物与人类健康课件.ppt

宠物与人类健康课件.ppt

宠物与人类健康

宠物宠物(pet)是指人们为了精神目的,而不是为了经济目的而豢养的生物。传统的宠物是指哺乳纲或鸟纲的动物,养着用于玩赏和作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犬、猫、鸟、兔、猪、小鼠等动物进入千家万户成了城市家庭饲养的宠物,就是以前很少见的豚鼠、蜥蜴、蛇等野生动物也进入了城市家庭。宠物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宠物是人们朝夕相处的伴侣和缓解压力的依托,与人类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宠物能够丰富人类的生活,兽医学专家和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接触宠物能改变心情,减轻病症和疼痛,改善人们身心的机能。根据美国CDC的数据,豢养宠物可以起到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含量、降低甘油三(酸)酯水平、减轻孤独感、增加户外活动机会和密切人际关系等作用。哈佛大学的《健康调查报告》表明,饲养宠物的人通常血压平稳,心率更稳定,心态更平和。宠物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宠物与残疾人导盲犬能帮助盲人引路;工作犬可帮助残疾人料理日常生活,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宠物与成人健康宠物能对高血压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使人血压、心率、内分泌系统和精神状态等得到调节,缓解人们在紧张工作和生活中所产生的精神压力,使人的身心及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加强。宠物与人兽共患病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养犬约2亿只,猫约1亿只。由于很多宠物是人兽共患病的重要传染源,随着人类与各种动物间“零”距离的接触,各种人兽共患病也悄然传入人类。宠物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犬、猫、鸟、鼠和其他宠物易感的人兽共患病开展了研究工作,本人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狂犬病、禽流感、布氏杆菌病、弓形虫等一些危害严重的宠物人兽共患病。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动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动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动物概述狂犬病(rabies)是一种古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RV)引起的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为主要特征,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狂犬病列为二类传染病。近年来,随着宠物热的升温,犬、猫等养殖数量增加,人被宠物咬伤、感染狂犬病致死的病例不断增多。病原狂犬病毒为弹状病毒科成员,其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粒子呈圆柱体,底部扁平,另一端顿圆。病原根据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的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和遗传多样性,狂犬病病毒分为7种基因型,分别为:狂犬病毒(RABV,基因1型),拉各斯蝙蝠病毒(LBV,基因2型)、莫克洛病毒(MOKV,基因3型)和杜文海格病毒(DUVV,基因4型),欧洲蝙蝠狂犬病毒1和2(EBL1和2,基因5型和基因6型),澳洲蝙蝠狂犬病毒(ABLV,基因7型)。通过对我国不同省份狂犬病病毒流行株研究发现,我国来源于人和动物的狂犬病病毒分离株均属于基因1型。致病机理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系统有强大的亲和力,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沿神经系统传播和扩散,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伤口的骨骼肌和神经中繁殖,这称为局部少量繁殖期,此期可长可短,最短为72小时,最长可达数周、数月甚至更长。病毒在局部少量繁殖后即侵入神经末梢,沿周围神经以每小时3mm的速度向中枢神经推进,到达脊髓后即大量繁殖,24小时后遍布整个神经系统。致病机理病毒在中枢神经中主要侵犯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等。这些神经核主要支配吞咽肌和呼吸肌,受到狂犬病病毒侵犯后,就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当饮水时,听到流水声,受到音响、吹风和亮光等刺激时,即可使吞咽肌和呼吸肌发生痉挛,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难。由于头、面、颈、手等部位神经比较丰富,病毒易于繁殖,再加上离中枢神经较近,故这些部位被咬伤后发病者较多,潜伏期也较短;伤势越严重,也越容易发病。症状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1.潜伏期:(平均约1-3个月),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2.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发烧、疲倦、不安、被咬部位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3.兴奋期:患者各种症状达到顶峰,出现精神紧张、全身痉挛、幻觉、谵妄、怕光怕声怕水怕风等症状,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4.昏迷期:如果患者能够渡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概述截止到2010年8月3日,全世界共报告AIVH5N1确诊病例503例,死亡299例;其中我国H5N1确诊病例39例,死亡26人。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19日发布情况通报称,本月17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确诊一人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病例。布鲁氏菌病概述55个国家的绵羊、山羊、犬有布病流行,33个国家的猪有布病存在。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近十几年来,该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人布病的发病率较上世纪90年代增加了20倍,每年新发病人数在1万以上,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新发病人数2万多人。犬是重要传染源之一。病原布鲁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不运动细菌,它作为细胞内寄生虫可以在很多种家畜体内存活。1985年WHO将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马耳他布鲁氏菌(羊布鲁氏菌B.melitensis,3个生物型)、流产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B.abortus,8个生物型)、猪布鲁氏菌(B.suis,5个生物型)、绵羊附睾布鲁氏菌(B.ovis,1个生物型)、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1个生物型)、犬布鲁氏菌(B.canis,1个生物型)。对人造成感染的主要是马耳他布氏杆菌(“马尔他热”),流产布氏杆菌,牛、羊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和犬布氏杆菌。症状急性期: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典型病例呈波状热;有的长期处于低热状态;有的呈间歇热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76%以上有关节疼痛,与发热并行。疼痛呈锥刺样,剧痛者似风湿;也可表现为滑膜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少数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男患者易出现睾丸炎及附睾炎(单侧),女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宫内膜炎、乳房肿痛及流产等。症状慢性期:一般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病史由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慢性期活动型具有急性期的表现,也可长期低热或无热,疲乏无力,头痛,反应迟钝,神经痛,关节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但重症者关节强直、变形。一部分患者类似神经官能症。慢性期相对稳定型症状、体征较固定,功能障碍仅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才加重。但久病后体力衰竭、营养不良、贫血。注意我国政府长期致力于牛、羊、猪的布病检疫和扑灭工作,对犬布病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牛、羊、猪,从而出现了某些地方有布病人而没有布病畜的情况。据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专家介绍,我国从南到北犬群普遍存在布鲁氏菌病,南方犬布病阳性率可达20%左右,北方牧区阳性率可达90%以上。目前犬品种繁杂,来源广泛,有来自雪域高原、云南、四川等地的犬也有非法入境的外国犬种,所以疫病较为复杂。概述刚地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为人兽共患病。该病原是由法国学者Nicoll和Manceaux于1908年在北非突尼斯的啮齿类梳趾鼠肝、脾单核细胞内发现,因其滋养体呈弓形,故命名为刚第弓形虫。1992年捷克眼科医生Janku发现一名11个月右眼盲、左眼畸形、脑积水弓形虫患儿,被公认是人类弓形虫病的首例报告。该病呈世界性发布,在温血动物中广泛存在。病原弓形虫属于真球虫目(Eucoccidiorida)、艾美耳亚目(SuborderEimeriina)、弓形虫科(Toxoplasmatidae)、弓形虫属(Toxoplasma)。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全世界只有刚地弓形虫一个种,一个血清类型,但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宿主,不同毒力,生活史及其发育时间不同等,将其分为不同的虫种。弓形虫分为3种基因型:Ⅰ型常与人体先天性弓形虫病有关,为强毒株;Ⅱ型主要引起慢性感染,为弱毒株;Ⅲ型主要感染动物,也是弱毒株。病原虫体寄生于动物的细胞内,因其生活史不同发育阶段具备不同的形态,分为以下5种主要形态:速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猫科动物是终宿主;人和哺乳动物是中间宿主。其中,猫及猫科动物为重要传染源。生活史关系图食动物肉、接触动物分泌排泄物经口感染猫卵囊(粪)其他中间宿主猫粪污染饮食经口感染经胎盘感染经破损皮肤粘膜、输血、器官移植等途径感染人致病机理弓形虫无论在从任何途径侵入机体,均经淋巴或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造成虫血症,然后再散播到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由于弓形虫在宿主动物的细胞内寄生与增殖,尤其是在有核细胞中生殖,使细胞被破坏,子孢子再侵入新的细胞,如此反复循环破坏,即引起组织的炎性反应,则出现水肿,单核细胞和少数多核细胞的浸润。当宿主产生了免疫力,虫体的繁殖就受到抑制并形成包囊,成为慢性感染。症状如通过胎盘感染,引起先天性弓形虫病,可造成流产、早产、死产或引起胎儿畸形、智力障碍、眼病等。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如急性患者可有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低热,严重者可出现脑炎、肺炎、心肌炎等。先天性弓形虫病

斜视斜视、弱智斜视、脑瘫注意有人对北京地区犬猫弓形虫病的血清学抗体调查显示,犬的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24.0%,猫为14.9%。据调查,目前在我国几乎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均证实有本病的存在,其人群感染率也极不一致,从不足1%~57.6%不等。饲养宠物有可能感染弓形虫,特别是养猫,因为猫的粪便里有弓形虫卵囊,容易污染食物或手,可使人经口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孕妇是高危人群,易患弓形虫病,且病情严重。包虫病概述棘球蚴病又名包虫病(Hydatidosis),是由寄生于犬、狼、狐狸等动物小肠的棘球绦虫(Echinococcus)中绦期-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棘球蚴寄生于牛、羊、猪、马、骆驼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的肝、肺及其他器官内。由于蚴体生长力强,体积大,不仅压迫周围组织使之萎缩和功能障碍,还易造成继发感染,如果蚴体包囊破裂,可引起过敏反应。病原棘球绦虫隶属于圆叶目(Cyclophyllidea)、带科(Taeniidae)、棘球亚科、棘球属。棘球属绦虫在虫种上变异较大,曾先后报道16个种和13个亚种,目前公认的有4个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和福氏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呈全球性分布;多房棘球绦虫仅分布于北半球。这两个种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病源。福氏棘球绦虫和少节棘球绦虫仅存在于中、南美洲的一些地区,病例极少。生活史致病机理棘球蚴对人和动物的致病作用为机械性压迫、毒素作用及过敏反应等。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棘球蚴的大小、寄生的部位及数量。棘球蚴多寄生于动物的肝脏,其次为肺脏,机械性压迫可使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发生萎缩和功能严重障碍,代谢产物被吸收后,使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和全身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死。症状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注意包虫病在我国分布范围涉及23个省、市、自治区,新疆是包虫病高发区。成虫寄生在狗等犬科动物小肠内,孕节和虫卵随狗等的粪便排出体外,人、羊等误食虫卵而导致感染。成虫对犬等的致病作用不明显,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猴痘概述“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通常在非人灵长类间传播。1958年,猴痘在丹麦首次被发现,当时许多猴子身上的伤口受到感染。1970年,在刚果,猴痘开始在人身上出现,约有10%的感染者死亡。2003年,一种来自非洲的冈比亚老鼠(土拨鼠)通过宠物市场流入美国家庭,导致美国中西部地区爆发了猴痘,近百名成人及儿童受到感染。研究发现土拨鼠能够携带猴痘病毒,致人感染发病,甚至死亡。感染猴痘病毒的犬伤人后也能致人感染发病。猴痘一般在动物之间传播,但是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在人群之间传播。病原猴痘病毒具有正痘病毒的典型形态,在理化学特性上介于天花病毒和牛痘病毒之间,抵抗乙醚,对干燥有较强抵抗力,但易被氯仿、甲醇和福尔马林灭活。56℃加热30min,也易使其灭活。于4℃和-70℃均可长期保持活力,20℃的保存期较短。各种猴痘病毒的抗原性相同,且与其他正痘病毒具有共同的结构抗原和可溶性抗原。致病机理从感染猴痘病毒的皮肤痘疹以及猴肾细胞培养物中都可分离出猴痘病毒。给猴类动物作皮内、皮下和肌肉接种,均可感染发病,并产生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该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健康猴的肾细胞培养物内有时可以分离到猴痘病毒,故猴群中可能存在隐性感染。症状起病时常有发热、头痛、肌肉痛、背痛、淋巴结肿大,感觉不舒服和疲乏。发热1~3天内(或更长),患者出现丘疹,通常发生在眼睑、颜面、躯干和四肢,皮疹经过水疱、脓疱、脐状凹陷与结痂几个阶段,可留下皮肤斑痕。有些病例早期损伤产生溃疡。病程通常为2~4周。病程中可并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发展成败血症。重症病人可发生肺部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率:猴痘的死亡率平均为10%,其中尤以儿童感染者的死亡率最高。注意随着全球交往日益频繁,加之动物源性传染病控制的复杂性,病毒极易跨国跨洲传播,造成大范围的流行。未接种过牛痘的人群对猴痘普遍易感。宠物商店、宠物爱好者、动物饲养的工作人员等直接接触者可能成为高危人群。鹦鹉热概述鹦鹉热又名鸟疫(ornithosis),是由鹦鹉热嗜衣原体(chlamydophilapsittac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世纪时人们发现接触鹦鹉会出现急性发热,此后发现观赏其他鸟类也可受染,并曾发生暴发流行,范围波及前苏联、美国、英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丹麦及欧洲其他国家,当时病原尚未明确,因病鹦鹉为最早的传染源而称之为“鹦鹉热”,其后发现其他鸟类也可以引起感染,又称“鸟疫”。病原鹦鹉热嗜衣原体属衣原体目(Chlamydiales),嗜衣原体属(Chlamydophilia)

相关知识

宠物与人类健康课件.ppt
宠物健康护理员培训ppt课件.pptx
宠物日常护理知识课件.ppt
宠物日常护理ppt课件高清.pptx
宠物健康护理知识培训ppt课件.pptx
畜牧行政管理与兽医法规 课件.ppt
宠物店员工培训ppt课件.pptx
宠物的护理和训练ppt课件.pptx
合肥宠物美容师培训ppt课件.pptx
出血性疾病幻灯片课件.ppt

网址: 宠物与人类健康课件.ppt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1192.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科学网—小鼠研究的麦加圣地
下一篇: 《模拟人生2之宠物》宠物使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