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一、现场调查 (一)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 鱼生病后,不仅在病鱼体表或体内出现各种病状,同时,在水中也会表现 出各种异常现象。如全身发黑、离群独游;在气候等一切正常的情况下,鱼的摄 食量突然急剧下降等。鱼病发生往往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 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 亡,死亡率急剧上升。而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 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 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燥不安。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等变化 不大,但鱼出现上跳下窜,阵性狂游。当鲢碘泡虫侵袭白鲢时,鱼的尾部上翘露 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 因农药或工业污水排放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 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 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池塘养鱼死 亡率一般不会太大;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 死亡,而且不分品种,四大家鱼、野杂鱼、泥鳅都毫不例外地死亡。因此,及时 到现场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了解水质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情况 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 围。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 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时大量繁 殖。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当水温低于10℃以下或高于 26℃时,则停止发育。 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作一大致了解。水中腐植质多时,水呈褐色; 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城市排出的生 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被污染水源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 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 密切。有的鱼池数年不清塘,有的网箱长年摆设于一个地方,鱼的粪便和残饵大 量沉积,当水底溶氧量减少时,嫌气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不仅容易使鱼 类中毒,而且更加剧了溶氧的缺乏,造成鱼类浮头或窒息死亡。目前网箱养鱼在 寒冷的冬季常发生大批死鱼,多数是因水温高于气温,底层水温高于表层水温, 养殖区域库水上下对流,造成缺氧所至。有机质多而水质发臭的水,一般都适宜 鳃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鳃霉病的流行。酸性水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氯 化物和硬度含量高,则会促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是否存在污染源或流行病的传播源,鱼池周围的环境卫 生,家畜、家禽、螺蚌及其敌害动物在渔场内的数量和活动情况等,特别对一些 急剧的大量死鱼现象,尤其需要了解附近农田施药情况和附近厂矿排放污水情 况,在工业污水和农药中,尤以酚、重金属盐类、氰化物、酸、碱、有机磷农药、 有机氯和有机砷等对鱼类危害较大。一旦确诊为中毒死亡,应迅速了解施药的种 类或污水中的主要致死化学成分,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三)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对投饵、施肥、放养密度、放养品种和规格、各种生产操作记录以及历年 发病情况等都应作详细了解。投喂酸败饲料和腐烂变质的饲料,容易引发鱼的瘦 背病和死亡。放养密度过大,鱼摄食不足,体质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容易引 起疾病传播。施肥量过大,在池中直接沤肥,投饵量过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质恶 化,形成缺氧,影响鱼的生长,同时给病原体和水蜈蚣等敌害生物创造了条件, 引起鱼的大批死亡。水质过瘦,饵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起跑马病、萎瘪病的发 生。拉网等操作造成鱼体损伤、容易引起白皮病和肤霉病等。 另外,对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各地敌害的发生情况也应一并进行了解。 二、病鱼的检查 (一)鱼体的肉眼检查 鱼体的肉眼检查,简称目检。在实际生产中,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 一。目检可以观察到病原体侵袭机体后机体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对于某些症状表 现明显的疾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凭借经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另外,一些大型 病原体如较大的寄生虫,肉眼也可观察到。 鱼病按其病原体分,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三大类。病毒、细菌、 体型较小的甲壳动物,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根据症状作出大致的辨别。一些
相关知识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鱼病的诊断与检查方法
鱼病怎么诊断和治疗?鱼病诊断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鱼病诊断程序与常见鱼病诊断技术
鱼病如何诊断?
011鱼病诊断
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鱼病的诊断依据与检查方法
鱼病的诊断与检查方法(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课件).pptx
淡水鱼养殖之鱼病诊断技巧
怎样用肉眼诊断鱼病
网址: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pdf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20463.html
上一篇: 室外的养龟环境! |
下一篇: 没想到这只“丧尸”小草龟,彻底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