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鸟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病原1.前殖科吸虫前殖科吸虫虫体扁平,呈梨形,长3~8mm,宽1~4mm,体表有小棘,腹吸盘大于口吸盘。卵巢分叶,睾丸2个,左右排列。常见有卵圆前殖吸虫、楔形前殖吸虫、透明前殖吸虫、鲁氏前殖吸虫及家鸭前殖吸虫等。主要寄生于鸡、鸭、鹅、野鸭及其他鸟类的输卵管、法氏囊和泄殖腔内。病原
病原2.棘口科吸虫棘口科吸虫虫体呈长叶状,为小体形吸虫。体表有小棘,虫体前端有头领,头领上生有许多小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小于腹吸盘。睾丸呈长椭圆形或稍分叶,前后排列于虫体后中后部,卵巢呈圆形或类圆形,位于睾丸之前。常见的有卷棘口吸虫、曲领棘缘吸虫、似锥低颈吸虫等。寄生于鸟类直肠、盲肠和小肠。病原病原3.背孔科吸虫背孔科吸虫虫体呈扁叶状,两端钝圆,腹面稍向内凹,体长3.84~4.32mm,宽1.12~1.28mm,只有口吸盘。腹面有3纵列圆形腹腺,每列15个。睾丸分叶,左右排列于虫体后端两侧。卵巢分叶,位于体后部中央。虫卵小,大小为15~21μm,两端各有1条卵丝,长约0.26mm。寄生于鸟类的直肠和盲肠。病原病原4.嗜眼科吸虫嗜眼科吸虫口腹吸盘均发达,咽甚大。睾丸位于体末,卵巢在睾丸前方。常见的有鹅嗜眼吸虫、广东嗜眼吸虫、安徽嗜眼吸虫、小鸡嗜眼吸虫、梨形嗜眼吸虫等,寄生于鸡、鸭、鹅及其他鸟类的眼结膜囊内引起眼结膜炎。病原病原5.环肠科吸虫环肠科吸虫为大体形虫体,无吸盘。口在顶端,肠支在后端相汇合,睾丸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卵巢圆形,位于虫体后部。寄生于鸟类的气管、支气管及气囊等。6.后睾科吸虫小体形虫体,虫体呈细小叶状或叶状,吸盘不发达,睾丸前后排列,位于虫体后部,卵巢位于睾丸之前中部,子宫有很多弯曲。寄生于胆管或胆囊。此外还有异形吸虫、真杯吸虫等。生活史多数吸虫发育需2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一般为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依虫种不同可以为节肢动物或鱼类。如前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蛙类及淡水鱼,第二中间宿主为蜻蜓成虫及其幼虫;棘口吸虫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蛙和鱼;背孔吸虫只有一个中间宿主,为椎实螺、扁卷螺、圆扁螺等。鸟类一般是由于啄食含有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而感染。致病作用和症状主要致病作用是虫体机械性损伤及吸收机体营养。症状因感染吸虫科类不同、寄生部位的不同,症状差异较大,一般表现为食欲不振、口渴、下痢、贫血和黄疸。输卵管、泄殖腔被吸虫感染影响产卵和繁殖。寄生于呼吸道时,可使病鸟窒息死亡。寄生于肠内时,可引起消化障碍和营养吸收不良,持续性下痢,肠道出血。寄生于肝和胰时,使肝、胰功能破坏,表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严重感染时死亡率很高。寄生于眼时,可引起结膜炎,导致流泪,严重时可致失明。诊断和防治
根据症状,结合粪便沉淀检查和剖检确诊。治疗可用下列药物:1.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5mg,一次口服;2.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10mg,口服,连用1~3天;3.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20~30mg,口服;4.对嗜眼吸虫可应用75%酒精点眼,虽有刺激性,但可治愈。观赏鸟场、鸟舍和鸟笼应保持干燥、清洁;吸虫流行季节应消灭吸虫的中间宿主;每年进行预防性驱虫。观赏鸟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病原和生活史寄生于鸟禽的绦虫种类很多,一般呈扁平带状,乳白色,最大的体长达250mm,最小的长仅4mm。常见的有赖利绦虫、剑带绦虫、戴文绦虫、片形皱褶绦虫等。发育过程中都需中间宿主,一般为蚯蚓、陆地蜗牛、蛞蝓、蚂蚁、剑水蚤、家蝇、食粪甲虫和鱼类等。成虫寄生于肠道内,孕卵节片随鸟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破裂,虫卵逸出,当虫卵被中间宿吞食后,六钩蚴逸出,发育为似囊尾蚴,鸟类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幼虫在鸟的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致病作用和症状
致病作用主要是机械刺激、阻塞肠管、代谢产物的毒素作用及夺取营养物质等。头节小钩和吸盘的刺激可损伤肠上皮而引起肠炎;虫体聚集成团时导致肠阻塞,严重时导致肠破裂;虫体的代谢产物有时可引起神经症状。患绦虫病的鸟食欲下降,羽毛松乱、无光泽、脱毛期延长,消瘦、精神不振。经常下痢,粪便稀薄,混有血液和粘液,腹痛。雏鸟和幼鸟发育迟缓或受阻,成鸟产卵率下降,繁殖能力降低。诊断和防治
检查粪便中的绦虫节片及虫卵,结合剖检可确诊。治疗可用下列药物:1.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5~20mg,每日1次口服,连服1~2天,15~20天后重复一次;2.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60mg,连用1~3天;3.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20~50mg,口服;4.氯硝柳胺,按每千克体重50~60mg,口服。在用药物驱虫时最好每年对鸟驱虫2~3次。注意搞好卫生,粪便集中处理,消灭鸟绦虫的中间宿主。观赏鸟蛔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病原病原以鸡蛔虫和鸽蛔虫最常见。鸡蛔虫呈黄白色,是较粗大的线虫,体表有横纹,头端有三片唇,各唇片的游离缘具有小齿。雄虫长2.6~7㎝,雌虫比雄虫大得多长6.5~11㎝,雄虫交合刺等长或不等长,并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的肛前吸盘,雌虫无肛前吸盘。虫卵椭圆形,内含一个卵细胞,卵壳厚而光滑。鸽蛔虫长度一般为1.9~3.8㎝,呈黄白色。病原
生活史和流行病学
蛔虫为直接发育。卵随粪排出,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鸟禽吞食感染性虫卵而感染,幼虫在胃或小肠中孵出,到十二指肠后段约发育两周,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蚯蚓和蚱蜢等可作贮藏宿主。蛔虫主要危害幼年鸟,成年鸟常成为带虫者。感染是因为吞食了受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或蚯蚓等。虫卵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强。温度超过40℃时易死亡;阳光直射下1~1.5h死亡;耐低温。蛔虫感染一般在潮湿温暖季节,主要在春、夏和秋季。致病作用和症状
幼虫在小肠壁生长时,损伤肠绒毛,引起肠粘膜发炎。成虫寄生于小肠,损伤肠粘膜,造成肠粘膜发炎、出血;大量感染时阻塞肠道,甚至引起肠破裂;虫体大量吸收营养,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出现神经症状,发育不良等。常表现的症状为精神沉郁、行动迟缓、呆立、翅膀下垂,羽毛蓬乱、无光泽,贫血,消化机能紊乱、下痢和便秘交替发生。蛔虫寄生过多时引起肠梗阻,甚至肠破裂。神经症状表现为歪颈、或突然抽疯,从栖杠上摔下,或在地上打转。诊断和防治
通过粪便检查和尸体剖检,在粪便中发现虫卵或体内发现大量成虫可确诊。治疗可选用丙硫咪唑、左旋咪唑、噻苯咪唑等药物。以预防为主。每年定期给鸟查粪便虫卵,或每年定期驱虫;经常对观赏鸟舍、运动场及鸟笼消毒;鸟场的鸟粪应经发酵处理,搞好环境及鸟舍、鸟场和鸟笼的清洁卫生;鸟食用的水果、青饲料、蔬菜尽量用水洗干净,减少感染;饮料中添加足够的维生素A、B及矿物质增强鸟类的抵抗力。观赏鸟毛细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病原虫体呈细小的毛发状,食道部短于或等于体部,比体部稍细,体部内部为肠和生殖器官。雄虫有交合刺及交合刺鞘;雌虫阴门开口于食道部与体部交界处。虫卵椭圆形,两端有塞。虫体寄生部位严格,环形毛细线虫寄生于鸡、珠鸡等鸟禽类的食道、嗉囊壁;鸽毛细线虫寄生于鸽、鸡等鸟禽类小肠;膨尾毛细线虫寄生鸡、鸽、鸭等鸟禽类小肠;捻转毛细线虫寄生于鸭等水禽的口腔、食道、嗉囊和肌胃内;鸭毛细线虫、鹅毛细线虫寄生于盲肠、小肠内。病原
生活史
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环形、膨尾毛细线虫为间接型,中间宿主为蚯蚓;鸽、鹅、鸭毛细线虫和捻转毛细线虫为直接型。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或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具感染性幼虫,鸟禽吞食了具感染力的幼虫而感染,感染后幼虫钻入食道、嗉囊、小肠等处粘膜发育,于感染后19~28天发育为成虫。致病作用和症状
虫体在寄生部位掘穴,造成消化道粘膜损伤。轻度感染时,仅出现粘膜炎症;严重感染时,粘膜肥厚,炎症明显,并有出血、坏死、纤维素渗出等变化。环形毛细线虫寄生于嗉囊,引起嗉囊壁增厚、发炎,粘膜上覆盖有絮状渗出物,粘膜不同程度剥离。多数种类的成年鸟能耐过毛细线虫的轻度感染。轻度感染的表现多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反胃、拉稀便;严重感染的鸟营养不良、贫血、腹泻严重、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无光泽、食欲减退、不喜欢运动等。诊断和防治
综合症状,粪便检查虫卵和尸体剖检时发现虫体而确诊。注意环境与观赏鸟场、鸟舍及鸟笼的卫生;并阻断在饲养鸟附近存在的中间宿主;对新捕来的野生鸟要先隔离饲养,以防带虫感染其他鸟;粪便要发酵处理。治疗可选用左旋咪唑、甲苯咪唑等咪唑类药物。观赏鸟眼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病原孟氏尖旋线虫虫体细长,角皮具横纹,口呈圆形,无唇,口周围有角质环。雄虫长10~16mm,宽0.26~0.35mm,交合刺大小不等,尾弯向腹面;雌虫长12.8~18.6mm,宽0.38~0.43mm,尾直,尾端渐尖,阴门位于虫体后部。虫卵椭圆形,内含幼虫。佩氏尖旋线虫色黄或淡黄,前端钝圆,后端尖细,角皮具横纹,雄虫长6.3~8.6mm,雌虫长7.7~12.3mm。病原
生活史
孟氏尖旋尾线虫寄生于鸟的瞬膜下、结膜囊和鼻泪管中,而佩氏尖旋尾线虫寄生于瞬膜下。雌虫产卵于眼内,随泪液排出到外界,或被鸟眼泪冲出后,又被鸟吞下,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被中间宿主蟑螂吞食,孵出幼虫,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当蟑螂被鸟吞食后,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在嗉囊中游离出来,由食道逆行到口,经鼻泪管到眼睛。整个移行过程仅需20min,感染后经30~60天发育为成虫。致病作用和症状
虫体刺激引起眼结膜炎,病鸟流泪,表现不安,不停地搔抓眼部,常引起外伤,眼流泪,并发重度眼炎,瞬膜肿胀,眼睛不断转动,或上下眼睑粘连,有干酪样分泌物。如果不予治疗,会导致眼球损坏、视力减弱或视力丧失。并有饮食欲降低,营养不良等病症发生。诊断和防治
根据症状及在眼内发现虫体而确诊。消灭蟑螂等中间宿主,防止啄食蟑螂。治疗可用眼科镊子轻轻地将虫体从病鸟眼中取出,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水冲洗眼睛,并用抗生素和可的松类眼药水滴眼,一日2~3次,交替滴入,连用2~3天。观赏鸟异刺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病原1.鸡异刺线虫鸡异刺线虫寄生于鸡、火鸡、鹌鹑、孔雀、珍珠鸡等鸟禽类盲肠。虫体细线状,淡黄色,雄虫7~13mm,宽约0.3mm,尾末端尖细。雌虫长10~15mm,宽约0.4mm,尾部细长,阴门开口于虫体中部略后。卵椭圆形,淡灰色,一端较明亮,内含未发育的卵细胞,大小65~80μm×35~46μm。病原
病原2.异形同刺线虫主要寄生于鸭、鹅的盲肠。为小型黄白色虫体,雄虫长10~15mm,宽约0.36~0.38mm;雌虫长15~17mm,尾端尖细,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虫卵椭圆形,大小62~72μm×41~46μm。分布于我国的异刺线虫还有贝拉异刺线虫、短尾异刺线虫、孔雀异刺线虫、吐绶鸡异刺线虫、小异刺线虫、南方异刺线虫、短刺同刺线虫等。生活史
异刺线虫发育为直接发育。虫卵随粪便排出,在外界适宜温度(20~30℃)和湿度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内含第二期幼虫),鸟禽吃到受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蚯蚓可作贮藏宿主,当蚯蚓吞食感染性虫卵后,虫卵能在蚯蚓体内长期生存,成为一个重要的感染来源。感染后,幼虫在小肠内孵出,移行到盲肠粘膜内经一段时间的发育,重返肠腔发育为成虫。致病作用和症状
异刺线虫寄生时损伤肠粘膜,引起出血,代谢产物可致中毒。一般无明显症状,重感染时,如鸡异刺线感染雉鸡,在盲肠壁上形成结节,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沉郁、消瘦贫血、腹泻、生长发育不良,逐渐衰竭而死亡。异刺线虫是组织滴虫病的传播者。组织滴虫通过异刺线虫卵传播,当啄食了含组织滴虫异刺线虫卵时,就可同时感染异刺线虫病和组织滴虫病。诊断和防治
用饱和盐水漂浮查虫卵,或尸体剖检在盲肠中发现虫体即可确诊。死后剖检可见盲肠发炎,粘膜肥厚、有溃疡,肠内容物凝结,其中含虫体。可参考蛔虫病的防治方法。观赏鸟胃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病原华首线虫头端有饰带或有背、腹角皮板和6个耳状突起,雄虫尾部有尾翼。常见的有扭转唇饰带线虫、旋华首线虫、长鼻分咽线虫、钩刺棘结线虫等。它们可寄生于肌胃和腺胃。四棱线虫两性明显异形,雄虫呈白色丝状,雌虫呈纺锤形或球形。常见有裂棘四棱线虫、美洲四棱线虫、克氏四棱线虫等,它主要寄生于腺胃。病原
生活史
发育均需中间宿主。华首线虫的中间宿主有蝗虫、草螽、蚱蜢、象鼻虫、蚤类、钩虾等。虫卵吞食后,幼虫孵出,移行进入中间宿主的血腔或肌肉中经2次蜕皮后发育成感染性幼虫,鸟禽类吞食了含第三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而被感染。一些鱼类如鲫、拟鲤、梭鲈可作为贮藏宿主。四棱线虫的中间宿主有钩虾、蚱蜢、蜚蠊等,虫卵被吞食后,在中间宿主的血腔或肌肉中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鸟禽类吞食了含幼虫的中间宿主而感染。致病作用和症状
由于寄生于腺胃和肌胃,损伤胃壁、分泌毒素、吸血等,使肌胃壁出现结节、溃疡和出血;腺胃粘膜肥厚、发炎,腺胃乳头肿大甚至出血,腺体破坏,从而发生消化紊化。轻度感染无明显的症状,严重感染时还可见消瘦、贫血,羽毛蓬松,不愿活动,腹泻,甚至食欲废绝,衰竭死亡。诊断和防治
粪便漂浮查虫卵,但不易区别为何种虫体感染,需经尸体剖检在寄生部位找出虫体确诊。治疗目前无特效药物,可试用丙硫苯咪唑、左旋咪唑、甲苯咪唑等药物。着重防止鸟禽食入中间宿主并消灭中间宿主,做好清洁卫生。观赏鸟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病原球虫卵囊呈椭圆形、圆形,无色、淡黄色或淡绿色,囊壁两层,有些种类在卵囊前端有微孔或微孔帽(极帽),卵囊内含一团原生质。卵囊在外经过孢子生殖后形成孢子化卵囊,因具有感染性又称感染性卵囊,卵内含有0至多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一个或多个子孢子,数目因种而异。子孢子呈长形,一端钝圆,另一端稍尖,或呈腊肠形。有些球虫具有卵囊或孢子囊残体。病原
病原
艾美耳科重要的球虫有四个属分别为:1、艾美耳属:卵囊内含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2个子孢子。寄生于哺乳类和鸟类。2、等孢属: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子孢子。寄生于肉食类、哺乳类和鸟类。3、泰泽属:卵囊内无孢子囊,含8个子孢子。寄生于水禽。4、温扬属:卵囊内含有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子孢子。寄生于水禽。病原鸟感染的球虫主要是艾美耳属球虫和等孢子属球虫,但艾美耳属球虫主要感染鸡形目、鸽形目、雁形目、鹤形目、鹈形目、鹦形目和鸻形目的鸟类;等孢属球虫易感染雀形目、鹤形目、隼形目、佛法僧目、鸻形目、鹦形目、鸮形目、鸡形目鸟类。生活史
属直接发育型。以艾美耳球虫为例:卵囊在外界适宜环境下发育成孢子化卵囊,污染饲料和饮水,被宿主吞食后,释放出孢子囊,子孢子逸出,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变为滋养体,进行裂殖生殖,形成裂殖体。裂殖体破裂,裂殖子逸出,又侵入新的肠粘膜上皮细胞,形成第2代裂殖体,经反复数次裂殖生殖之后,裂殖子转变为小配子体、大配子体。小配子体形成小配子,大配子体形成大配子,小配子进入大配子,完成受精过程成为合子,其表面形成一厚壁,合子即变为卵囊,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症状和病变
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废绝、口渴、消瘦、体重减轻、羽毛松乱、无光泽。营养不良、贫血、脱水弓背、似有腹痛、翅下垂、闭目、呆立、腹泻、或轻度下痢,呈水样、或粘液性绿色粪便、或棕色粘液粪便,带血。病变主要是小肠、盲肠和直肠粘膜出血、坏死,肠粘膜上有干酪样物覆盖,肠膨气,肠壁增厚。防治
保持环境卫生,以预防为主。严格消毒制度,用5%热火碱水消毒鸟舍、运动场、垫料和鸟笼;饲养的水盆、食盆用热火碱水或煮沸消毒;沙土和垫料应经常更换。治疗和预防可用下列药物:磺胺二甲基嘧啶、氨丙林、克球多、磺胺二甲氧嘧啶、新诺明、甲硝唑。治疗球虫应加喂维生素A或鱼肝油、维生素B2或复合维生素B,增加疗效。观赏鸟毛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病原禽毛滴虫虫体呈圆形、长椭圆形或梨形,大小为5~19μm×2~9μm。前端有4条游离的前鞭毛,1条边缘鞭毛镶于波动膜沿边缘走向后端,毛基部呈腊肠或钩状。轴索细长,突出于虫体后缘之外。波动膜起于虫体前端,止于不到虫的后端之处。病原
生活史和流行病学
毛滴虫在口腔、咽部粘膜,以纵二分裂进行繁殖。含有毛滴虫的口腔分泌物污染饲料或饮水,使鸟禽受到感染,或喙与喙的接触。鸽和斑鸠的感染是通过成鸟给幼鸟喂食而感染下一代。本病多发于温暖潮湿季节,以夏季多发。症状
患病初期精神不振,羽毛松乱,食欲下降,可从喙角流出浅绿或浅黄色粘液流出。随病情发展,口腔、食道、嗉囊粘膜形成灰白色结节、干酪样物积聚,可部分或完全堵塞食道,引起吞咽困难。病鸟的口腔、食道、嗉囊甚至腺胃和肌胃都有病变,病变为灰白色结节、溃疡性坏死病灶,肝也常受侵害,可见肝质度变硬,并有白色、黄色病灶,也时常侵害眼结膜。病变
鸽感染毛滴虫后,急性病例在感染后10天左右死亡,病鸽表现为食欲不振,打喷嚏,口腔和咽喉部形成白喉样膜。慢性病例可在咽喉和嘴的结合处看到干酪样物,由于干酪样物堆积可完全或部分堵塞食道腔,引起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病例可在肺、气囊,甚至腹膜、心包膜、肝和肌肉中发现干酪样物。较大的鸽,特别是成鸽,症状和病变常较轻微,偶见有食欲不振,胸肌瘦削和口腔的溃疡性病变。诊断
发现典型症状和肉眼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再从嗉囊、食道和口腔刮取粘液,加少量生理盐水做成压滴标本,查到虫体即可确诊。尸检时,取肝脏病料镜检,也可确诊。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成鸟繁殖期应在孵化前给药预防,以免雏鸟哺乳期感染毛滴虫病;笼鸟、观赏鸟场、鸽场要定期消毒,可用5%热火碱水消毒,尤其在春夏和潮湿天气;经常清扫,保持环境卫生;将病鸟与健康鸟隔离饲养,及时治疗。治疗可用下列药物:灭滴灵(甲硝唑)、二甲硝咪唑、0.2%碘溶液。也可用青蒿素作预防用药。病鸟服用四环素和磺胺嘧啶也有一定疗效。观赏鸟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病原火鸡组织滴虫虫体呈多形性,根据其寄生部位分为肠型虫体和组织型虫体。肠型虫体生长在盲肠腔和培养基中,虫体近似球形
相关知识
《宠物疫病与公共卫生》课程标准.pdf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推荐《宠物疫病与公共卫生》
宠物疫病与防治技术
宠物疫病与公共卫生
宠物寄生虫病的分子诊断与防治
宠物疫病与防治技术(第二版)
宠物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pptx
《宠物疫病与防治技术》【价格 目录 书评 正版】
2024考研方向解析: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
宠物鸟·疫病·公共卫生
网址: 鸟寄生虫病诊断与防治(宠物疫病与公共卫生).pptx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41014.html
上一篇: 鸟的常见病与防治?鸟儿常见疾病的 |
下一篇: 饲鸟病如何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