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农业科普)浅谈淡水鱼类健康养殖的防病技术

(农业科普)浅谈淡水鱼类健康养殖的防病技术

(农业科普)浅谈淡水鱼类健康养殖的防病技术

娄底日报2024年08月15日

刘信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多,导致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下降。因此,只有推进水产动物健康养殖、绿色生产,才能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本文就淡水鱼类健康养殖的防病技术浅谈几点看法。

    一、鱼类患病的原因

    鱼类患病多是鱼体与其生活的水环境不协调的结果。一方面鱼体体质差、抗病力弱;另一方面,水体水质不适合鱼类生存,存在危害鱼类的病原体等致病因素。

    1.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引发鱼类疾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多数鱼类疾病是由各种生物传染、侵袭机体所引起的。如:青泥苔、水网草、水螅、水蛇等。

    2.水的理化因素。水是鱼类生活最基本的环境,水的理化指标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生长和繁殖。养殖水体中理化因素主要是指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盐度、有毒物质等。当这些因素变化的速度过快,或变化幅度过大,鱼类机体无法适应时就会引发疾病。

    3.人为因素。在养殖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有损于鱼类机体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如: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不合理、饲养管理不当、机械性损伤等。

    4.鱼的体质因素。鱼的体质因素主要为品种和体质,是鱼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和根本原因。一般来说,杂交品种比纯种的抗病力强,当地品种比引进品种抗病力强。

    二、鱼病的预防

    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贯彻“全面治疗、积极预防、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才能有效减少或避免鱼病的发生。

    1.放鱼前的准备。池塘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健康,所以放鱼前一定要彻底清塘。达到消除野杂鱼和消灭病原的目的。

    2.购买苗种应注意的问题。购苗时要做好疫情调查,购买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场生产的苗种或检疫合格的苗种。

    三、养殖期间的防治措施

    1.合理混养。合理混养既能提高单面积的产量,同时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做好“四消”,即:苗种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工具消毒。

    3.投饵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不仅能有效防止饵料浪费,也可避免残渣剩饵污染水质,起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的作用。

    4.日常注意“三看”,即看水、看天、看鱼。看水的透明度变化、看水色的变化、看水中动植物的变化,对养殖不利的变化,要及时采取措施;看天气变化,如夏季高温季节,傍晚蚊蝇低飞、天气闷热,这种情况要少喂食,及时增氧;看鱼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体色情况、体表状况等,如果鱼在水中频繁跳动,或沿池边狂游,或头上尾下游泳,可能是有寄生虫;若鱼在投喂时不摄食,沿池边慢游,可能是饵料不适口,或投喂量过大,或身染疾病等原因;若鱼头部发黑,或体色有异常,可能是患病,这些情况都应及时诊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四、定期药物预防

    养殖过程中,定期进行药物预防是必不可少的。池塘中,每隔10-15天,每亩水深1米使用20-25千克生石灰,既可改良水质,又可杀菌防病,是通常使用的预防措施。

    实践证明,做好以上措施,能减少鱼病的发生。因此,淡水鱼类养殖应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加强水产养殖疾病预防工作,对水产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知识

淡水鱼类养殖中的技术
淡水鱼类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技术介绍(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分析
浅谈淡水鱼养殖技术及技巧
浅析淡水养鱼的技术要领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策略
淡水养殖
三农科普|灾后养殖鱼类病情预测和防病技术措施
适合北方淡水养殖的鱼类?
浅谈水蛇的养殖技术

网址: (农业科普)浅谈淡水鱼类健康养殖的防病技术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43211.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9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下一篇: 宠物疾病科普动画(宠物疾病科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