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饮食史。耐人寻味的是,即便是进入定居社会的文明时代之后,无论中外,古人的食谱中都不乏“野味”存在。
在中国的文献中,关于“野味”的记载同样史不绝书。五岭之南,气候温暖,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着实被当地的饮食风俗吓了一跳,他在《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就一口气例举了鲎、蚝、蛤等几十种令他“莫不可叹惊”的食材。
宋代的周去非《岭外代答》更是总结,“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
晚唐五代人刘恂所撰的《岭表录异》同样记录了当时岭南地区的一大堆野味食材:鸟类有越王鸟、猫头鹰、鹧鸪;虫类有蛇、蜈蚣、蚂蚁……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还算是“蛇馔”。这种野味的名气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鲁迅先生说过,“或者他是广东人,想吃蛇肉。”也就是说,蛇肉已经成为广东菜的一大特色。
2
晚至清代,根据《粤西丛载》的记载,对于当时岭南的“俚民”而言,蛇就是他们普通人家的平常食物,烹制蛇类食品的本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技能,如同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必须会擀面、做馒头一样。
故而他们用“若修治水蛇黄鳝,即一条必胜一条矣”而不是“裁袍补”来夸耀姑娘的能干。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总结了一大堆不能吃的“野味”:孔雀肉味咸、凉、有小毒,人食其肉者,自后服药必“不效”。
有趣的是最近日本冲绳推出了“孔雀料理”。
鸳鸯虽然好看,但跟孔雀一样“肉味咸、凉、有小毒”,更可怕是食后头疼、可以变成终生疾病;野马“肉味辛、苦、冷、有毒”,多吃会“生疮患痢”。
甚至古来一直受到推崇的熊肉,虽然没毒,李时珍也提醒。
“有痼疾者不可食”,这句话本身,似乎就否定了民间所谓“吃啥补啥”的说法……
3
以下是李时珍关于对野味的记载
鸟类
“诸鸟有毒”,“凡鸟自死目不闭,自死足不伸,白鸟玄首,玄鸟白首,三足、四距、六指、四翼,异形异色,皆不可食,食之杀人”;
孔雀:“肉性味咸、凉,有小毒,人食其肉者,食后服药必无效”;
乌鸦: “肉涩臭不可食,食其肉及卵,令人昏忘”;啄木鸟,“因食百虫,肉有毒,不可食”;
水禽类
鸿鹅: “肉性味咸,平,有小毒,食之腹胀腹泻”;
鸳鸯: “肉性味咸,平,有小毒,食后头痛、头晕,可成为终身疾病”;
凫(俗称野鸭): “性味甘、凉,身体虚弱者不宜食;
鹜(野鸭的一种): “肉性味甘,有小毒,尤以黑鹜肉毒重,滑中、发冷痢、脚气,不可食”;
蜗牛: “性味咸、寒,有小毒,肉不可食,食之卷缩抽筋”;
山蛤蟆 : “性味辛、寒,有毒,食之自然生火,出现狂热”;
蚯蚓: “性味咸、寒,有小毒,食之发热起风疹”;
天螺: “性味咸、寒,有毒,不可食”;
兽类
豪猪(山猪): “肉性味甘,大寒,有毒不可食,否则伤头伤身”;
野马: “肉性味辛、苦、冷,有毒,煮食难消,多食生疮患痢”;
豺: “肉性味酸、热,有毒,食之,损人精神,消人脂肉,令人瘦”;
助鼠(黄鼠狼): “肉性味甘、臭、温,有小毒,心、肝有臭味”;
熊: “肉性味甘、平,虽无毒,但有痛疾者不可食”;
水獭: “肉性味甘、寒,虽无毒,但食之引起血热,消男子阳气”;
鳞虫类
鳞鲤(穿山甲): “性味咸、寒,有毒,其肉甘、涩,味酸,食后慢性腹泻,继而惊风狂热”;
石龙子(猪婆蛇): “性味咸、寒,有小毒,食之可出现腹痛腹泻”;
蚺蛇(又名南蛇、埋头蛇)、白花蛇(又名薪蛇)、乌蛇(又名乌梢蛇、黑花蛇)、金蛇(又名银蛇、锡蛇)、蝮蛇(又名反鼻蛇)、天蛇(又名四足蛇)等均为有毒蛇,“蛇胆性味甘、微寒,有毒;
蛇肉味性甘、涩,有毒;蛇头毒人至死,不宜鲜品煮食,药用也要经过去毒”;能鳖(又名三足鳖),“肉性味大寒,有毒,食之杀”。
4
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说来源于野生动物。
尽量少养,更不能去吃!
对于大自然,我们需要多一些敬畏之心。
放野生动物一条生路,也给人类自己留一条生路。
通过这次疫情,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思考的是:
疫情当前,孩子们如何与动物相处?
疫情过后,孩子与动物之间又该是什么模式?
疫情当前篇
野生动物≠伴侣动物
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本与人类没有多大的关系,但由于有些人枉顾法律,杀害与食用野生动物,酿就了这样一个失衡的错误。
从而导致新型冠状病毒从野生动物感染到人类,又在人类之间引起大范围传播。
在网络上出现的诸多谣言中有一条“伴侣动物会传染新型冠状病毒”。那么,需要告诉家长和孩子们的是: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家养的猫狗会感染新冠状病毒。
家长要帮助、引导孩子分清『野生动物≠伴侣动物』概念。
面对疫情不是盲目的恐慌,避免将不良情绪传给孩子,更不是传播谣言,我们要理性客观地指导孩子认知。
1、野生动物指的是什么?
野生动物:所有非经人工饲养而生活于自然环境下的各种动物。
2、伴侣动物指的是什么?
伴侣动物:能够和人生活在一起,进行亲密沟通和相互情感交流,给人们带来生活快乐的宠物,多活泼可爱、机灵小巧,比如猫、狗、兔、鱼等。
3、家长引导孩子正确认知和动物的关系
是某些人的枉顾与猎奇造成这场疫情的发生,造成如此大的伤害:感染、死亡、恐慌……
是否因为这些而要疏远动物、对动物产生偏见、不接触动物呢?甚至有人摔死自己的宠物,有人就连看别人炒盘花蛤,都赶紧说“别吃!不怕得病吗!”
4、人和动物接触的界限在哪?
记住一点:接触一种动物前,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因为不同的动物,接触的界线是不一样的。
昆虫:被妖魔化的小东西
很多人觉得昆虫最脏,恰恰相反,昆虫是对人类相当安全的一类动物(蜱虫、蜘蛛、蝎子不是昆虫)。它们和人的亲缘关系太远,很少有共患病。
总体来说,大部分昆虫对人无害,少量会蜇咬人,昆虫自己的疾病,大部分都不会传染给人类,只有极少量种类如蚊子、苍蝇、锥猎蝽等,确实会传播疾病。
但放在种类庞大的昆虫纲里,实在是极低的比例。相信吗?你以为最脏的蟑螂,虽然会携带病菌,但没有引起过哪怕一场瘟疫。
哺乳动物:可爱但高危
很多人看见虫子滋儿哇乱叫,但看见哺乳动物就果断迎上去抱抱摸摸,这才是危险的。
哺乳动物和人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身上的病菌、寄生虫,往往也会感染人。而且哺乳动物的毛发容易藏污纳垢,它们脏的程度往往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比如很多的野生刺猬身上都吸满了蜱虫,一不留神就会爬下来叮咬你,从而传播疾病。
这次疫情的中间宿主,极有可能就是哺乳动物。对野生哺乳动物,我们要最为小心,保持距离,能不摸就不摸。
海洋生物:选择摸或都别摸
在海边溜达的时候,只碰自己了解的东西。在游泳或者潜水时,就任何物体都不要碰。
网络上有许多听信谣言而丢弃小动物的事件,在这场疫情中,它们也是无辜的受害者。
猫狗虽然也会携带冠状病毒,但与这次引发疫情的冠状病毒是不同的分支。猫狗所携带的冠状病毒比较常见,长期以来很稳定,并无人畜之间相互传染的情况发生。
同时,建议与宠物接触后,用肥皂和水来洗手,以减少其他细菌的传播。
5
疫情过后篇
当疫情结束,孩子们要将对动物的正确认知落实到实际中。动物走动物道,我们走我们的人行道。
疫情结束后,日常的与小动物的接触也需要注意。尤其是有宠物的家庭。
家长帮助孩子与宠物安全相处
接种疫苗
家长须将新带回家的宠物接种疫苗。同时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宠物健康并防止它给家里带来动物性疾病。
另外,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被抓伤,都要及时、按时去医院打疫苗。
不让孩子单独和宠物待在一起
为了孩子安全,家长不要让孩子单独和宠物待在一起,以免发生意外。陪着孩子一起与宠物玩耍,安全有保障。
管理孩子与宠物进餐
孩子吃饭与宠物吃饭不要在同一小范围内。因为孩子和宠物都是很好奇的生物,孩子可能会凑近宠物的食物,宠物也可能凑近孩子的食物。
喜爱动物的同时,仍需保持界限
告诉孩子不要用亮光照射宠物眼睛。许多动物在夜晚对光格外敏感,如果用光直射它们的眼睛,会刺激它们的攻击性。
当孩子在和宠物拍照合影时,家长要注意闪光灯的开关。被闪光灯吓到的动物,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危险。
带孩子去动物园时也需注意:
1、告诉孩子不要用手触摸动物。因为再温顺的动物都具有攻击性,孩子的突然触摸以及为了近距离接触而越过围栏的行为,都很有可能激怒动物们。
2、告诉孩子不要给动物喂食。给动物喂食容易导致孩子被咬伤或抓伤。动物们每日饮食都是固定的,随意喂食没有彰显喜爱,然而会危害动物健康。
3、告诉孩子不要捉弄惊吓动物。切勿为了吸引动物的注意而大吼大叫或者扔东西砸向它们,不仅会让它们受到惊吓,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
4、在游览车内不能把头和手伸出车外。如同坐车不能将头伸出车窗外一样,孩子在游览车内不能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以免发生意外。
孩子亲近自然、亲近小动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宽容而友好,善良而值得人学习。
愿疫情早日散去,孩子与动物一如既往相处得舒适温馨!
— THE END —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珍稀动物‖野鸡: 世界上久负盛名的野味美食
养鸟的乐趣,这些句子说透了
号召“拒绝野味”的你,真的知道什么是“野味”吗?
请让野味远离餐桌作文素材10篇
开宠物店血亏20W总结的经验!不看太可惜了
动物救援:拯救被毁容的流浪猫,请善待每一个生命
地球的一半︱禁野味,野生动物保护路上迟来的一步
宠物豹猫背后的残酷真相!
2018年,21岁女孩网购毒蛇当宠物养,被咬抢救,宁死不说是什么蛇
人类之外,还有哪些动物能口吐人言?
网址: 400多年前,李时珍就把野味的真相说透了,可惜不听老人言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56156.html
上一篇: 狗是伴侣动物?人类最好的朋友?不 |
下一篇: 泰国男子把母猪当女朋友来养,天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