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从考古角度看野猪变家猪,网友:猪头肉少了

从考古角度看野猪变家猪,网友:猪头肉少了

今天二师兄的身价又跌了。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本周猪肉批发价格为23.47元/公斤,环比下降1.7%,连续三周下跌。

看到这则消息,不知道二师兄是否会高兴?但是作为消费者还是挺高兴的。我们人类从9000年前起开始驯化野猪,历经数千年,终于把野猪驯化为家猪,成为我们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所以小编今天就想和大家谈谈中国家猪的驯化之路。

是不是看啥都像RMB?

中国的家猪是从野猪驯化来的吗?

目前学术界对此观点较统一,人们之所以认为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其主要依据有以下 4 点:

1、野猪和家猪之间并无生殖隔离,在偏远山区的养猪农户经常会发现,家母猪生下来的小猪,和野仔猪外观习性相似。

2、野猪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从遥远的青藏高原到印度尼西亚的小海岛,均发现了野猪的踪迹。

3、大量野猪和家猪生活在同一个地域,很多饲养家猪的地区,也有野猪的存在。

4、野猪和家猪在形态、行为、生理等许多指标上都非常近似。

人类为何要驯化野猪?

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并未达成统一。人类驯化动物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为人类提供稳定的肉食来源之外,还可以建立人类与动物之间情感寄托的宠物关系。同时,通过对动物的驯化,能彰显领袖的权威,有效地控制社会资源与劳动力,为了进一步巩固财富积累和树立威望,强化食物生产最终导致了驯化和农业的产生。

但人类驯化所带来的影响是明确的,这个影响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人类获得了稳定的肉食来源,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

2、为以骨骼、皮毛为原料的手工业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增强了人类的作战能力和交通能力;

4、在随葬和祭祀中发挥作用,促进了礼制的发展;

5、增加了由于动物引发疾病的风险,一定程度上降低人类饮食的多样性;

6、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养动物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饲养家畜及其饲养方式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人类通过控制某些野生动物,为其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繁殖和选育,使其成为家养动物。家养动物的出现及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与动物的共存关系,对人类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猪形陶罐 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 南京博物院藏

人类如何驯化野猪?

动物驯化过程概括为三个步骤,即捕获和控制动物、驯服动物、控制动物的繁殖

第一步,捕获和控制动物。野猪驯化为家猪的过程,应该和早期人类聚居地周围产生的人类生活垃圾有关, 仍有营养价值的残余食物吸引了附近的野猪来此觅食。在这一阶段,有助于人们近距离观察捕获的野猪,积累野猪生态、行为的相关知识。

第二步,驯服动物。一些性情较为温顺的野猪通过和人类长期近距离的接触,被人类饲养,形成家猪的雏形。

第三步,控制动物的繁殖。人类有意识地控制野猪的繁殖,从而保证驯化的进程,形成理想的动物生理、行为特点,因此改变了野猪的形态和习性,成为蓄养的家猪。

陶猪 河姆渡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野猪与家猪有何不同?

野猪和家猪体型比例差异

从这一张图上,我们就能明显地看到野猪与家猪体型不同, 主要是野猪前躯大, 占百分之七十, 后躯小, 占百分之三十。经过人们不断改良的家猪, 前躯和后躯约各占百分之五十。 而现代最好的猪型, 前躯缩小到百分之三十五, 后躯增大到百分之六十五。

难怪有网友说:家猪的驯化过程使猪头肉变少了。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自然界的野猪因为寻找食物的缘 故,经常觅食掘巢、 拱土,使嘴进化得长而有力,犬齿发达,头部强大伸直,头长与体长之比例大约为1∶3。 而被人类控制的野猪,经过长期的给料喂养,无需费劲觅食并限制其活动后,导致头部明显缩短。

红陶猪形壶 大汶口文化 山东省博物馆藏

如何证明考古遗址中的猪骨是否为驯养的猪?

动物的驯化历史开始于距今 1 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但是要想从考古发现的角度证实这一结论是相当困难的,因为驯化发生之初,拘系或囚禁野兽并不能马上使这些动物的体质特征产生变化,而要使之在形态特征上有所改变,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不过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间接的鉴别方法,这就是对某一遗址的动物的死亡年龄进行分析,如果某一遗址的动物遗存的年龄组合中,幼年个体的比例占多数的话,对于猪来说即 1 岁以下的个体,则表明该动物群的生活是有人类干预过的,不大可能是狩猎打死的,应是经过人类圈养后宰杀所造成。这一方法最早被运用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猪骨是否是被驯化这一问题之中。

猪形陶鬶 山东省胶州三里河遗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家猪的起源在哪里?

中国境内最早的家猪骨骼出土于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以及河北的徐水南庄头遗址,都发现了距今 9000 年以上的可能是被驯化的猪的骨骼。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700年)出土了具有家猪形态特征的猪下颌,这一家猪样本的直接测年结果在距今8600年左右。在河北磁山遗址、跨湖桥遗址、甘肃大地湾遗址等前仰韶时期的遗址中也发现了家猪骨骼。这些来自不同地理区域不同遗址点的早期家猪骨骼的发现, 印证了即使在中国,家猪也有可能是多中心起源的。

另外给大家分享一个冷知识,你知道为什么在很多的遗址中,都有猪的下颌骨作为陪葬品吗?因为在那个时候,猪的下颌骨被视为一种财富的象征,所以它像后世的明器一样成为了重要的陪葬品。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家猪下颌

新石器时期的“猪”文物

最后再给大家介绍3件,新石器时代的“猪文物,第一件,就是马家浜陶猪。

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陶猪 长8.1厘米,宽4.6厘米,高4.9厘米

这件马家浜文化的陶猪身躯肥硕,嘴部前拱短促,腹部圆滚下坠,四腿粗短, 野猪的特征荡然无存。陶猪的体表还附有少许朱红色,应是当时涂彩的剥落所致。

它出土于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现在这件文物被收藏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第一展厅,“上海的起源”中就能看见它哦。

第二件是河姆渡猪纹陶钵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猪纹陶钵 口边长21.7厘米、宽17.5厘米、高11.7厘米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为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长边两侧各阴刻一猪。猪的腹部运用了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纹样。猪的形象为研究家猪的驯养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弥足珍贵。

它现在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展区。

第三件文物,猪形匜

崧泽文化(距今6000-5300年)猪形匜 器高6.7厘米

匜,是带流的水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东周。崧泽遗址出土的猪形匜为泥质灰陶,厚胎,口微敛,有流,方沿,直腹,圜底,近底的外壁压印“∽”形纹一周。

神奇的是,当你把它底朝上倒扣时,这件容器竟成了一件陶塑。 眼、耳、鼻、嘴俱全,“∽”形印纹似乎成了耸起在猪脊梁上的一排鬃毛,圆浑的器身就是猪身,虽然没有四肢的具体形象,却活现了一头匍匐前进的家猪的憨态。这件文物现在被收藏于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

据《左传》记载,“六畜”为马、牛、羊、豚 (猪)、犬和鸡。

这六种动物中,猪是9000年前第二个被驯化的动物,你知道第一个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是什么吗?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野猪和家猪的杂交过程,野猪繁殖能力强吗
建房挖出的猪形青铜器,专家困惑37年:这是家猪还是野猪?
从甲骨文看狗的驯化史
胶州“野猪猎手”上山抓回3头小野猪,两年多生出70多头“猪二代”成致富宝
疯狂“回归”计划!猪猪大冒险变野猪?
主人把家猪和野猪一起养,没想到发生惨烈一幕!
“为什么是猪呢?”没想到猪文化也有历史变迁
猪组词
狗是人类最初驯化的家畜吗,是从何时开始这么做的?
猪的学问

网址: 从考古角度看野猪变家猪,网友:猪头肉少了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84476.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小猪崽出生!青岛农大基因编辑技术
下一篇: 猪和人类有着98%的基因相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