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气候变化背景下珍稀动物适宜栖息地模拟与预测

气候变化背景下珍稀动物适宜栖息地模拟与预测

气候变化背景下珍稀动物适宜栖息地模拟与预测

全球生物正面临来自气候变化的威胁,许多物种不得不通过改变栖息地点来适应全球变暖和降水格局差异。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作为我国特有的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珍稀鸟类仅剩万余只,探究其适宜栖息地分布范围及未来的变化趋势,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并探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以帮助其适应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收集并筛选了292个白颈长尾雉分布点位,结合气候、地形、植被、水源、人类干扰等多源环境数据集,利用MaxEn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白颈长尾雉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从而模拟白颈长尾雉在我国南方十省区的适宜栖息地;同时,利用多模式集合(BC、MC、MP三种气候模式)方法预测2050年、2070年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浓度情景(Rcp2.6、Rcp4.5、Rcp8.5)下的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时空转换特征及气候变化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模拟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适宜在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充沛、海拔较低、距水源近、受人类干扰小的森林、灌丛和草地中栖息;当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7123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62%,呈“三纵一横一片”分布于各省边界山区;其中,高适生区面积为57317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21.13%,主要分布于浙赣皖交界处、武夷山脉、幕连九山脉、罗霄山脉和南岭;较适生区面积为213921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78.87%,大多包围在高适生区周围形成缓冲区。(2)多模式集合的预测结果显示,2070年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面积将缩小为研究区面积的10.67%,高适生区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比例将缩小为6.29%;适宜栖息地与高适生区的破碎化程度均上升,聚集度和连通度均下降;适宜栖息地质心将由江西新余向东北方向的宜春迁移;22.88%的当前适宜栖息地未来不易受气候变化威胁,14.11%的当前适宜栖息地未来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3)不同气候模式和情景对比结果显示,BC、MC、MP三种气候模式均能预测白颈长尾雉未来适宜栖息地,但预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在单模式预测中MP模式最适用于中国南方雉类适生区预测。Rcp2.6、Rcp4.5、Rcp8.5三种情景下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各不相同,其中Rcp4.5情景下白颈长尾雉所受胁迫较小,Rcp8.5情景下胁迫最大。

硕士论文

相关知识

基于地形重塑的鱼类栖息地模拟修复设计
3S技术在鸟类栖息地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MaxEnt模型的黄腹角雉潜在生境预测
武汉市金银湖水鸟多样性及其与栖息环境的初步研究
气候变化与鸟类:了解对鸟类物种的影响
Python编程实现鸟类行为模拟与分类算法应用
全方位宠物配音AI解决方案:覆各类宠物声音模拟与个性化语音素材创作
宠物饲料配方模拟与优化软件研发考核试卷
黑颈鹤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吗?
青藏高原鸟类生态系统遭受气候变暖威胁—论文—科学网

网址: 气候变化背景下珍稀动物适宜栖息地模拟与预测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9019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洞庭湖冬季水鸟
下一篇: 野生鹦鹉生存丛林鸟模拟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