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鸟鸣学习中也有“看不见的手”?

鸟鸣学习中也有“看不见的手”?

原创 afurrybear 神经现实 收录于话题 #神经前研 | NeuroHub 196个

文献:Elmaleh, Margot et al. “Sleep replay reveals premotor circuit structure for a skilled behavior.” Neuron vol. 109,23 (2021): 3851-3861.e4.

DOI:10.1016/j.neuron.2021.09.021

作者:Afurrybear | 封面:nimu nimu

鸟鸣可能是最接近于人类“语言”的动物交流之一了。鸣声乐段的获得依赖于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老师(tutor,一般是父亲)的教学。一只鸣禽可能拥有若干乐段(song sequence),乐段中甚至存在简单的语法(syntax)。就像我们背书一样,鸣禽也需要牢牢记住整个乐段,以便未来在适当的时候一展歌喉,抱得美人归。哺乳动物的学习主要依赖神经元间连结的建立。这些具体的突触连接和调节,让我们把各种抽象存在的概念联系了起来,形成了牢固的记忆。

在鸟类鸣唱的过程中,有三个核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HVC(Higher Vocal Center)、RA(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和Uva(nucleus uvaeformis)。其中HVC受到Uva的神经信号调节,并将运动编码信息发送给RA,从而影响脑干(brainstem)对鸣管和肌肉的控制。那么,鸟类是如何在脑中存储这些语段呢?有哪些核团伸出了“看不见的手”,对这些记忆的存储进行调节呢?

Long等人利用高密度电极阵列记录了斑胸草雀(zebra finch)HVC的神经活动。他们发现,在斑胸草雀入睡后,HVC中也会复现出与鸣唱类似的神经活动模式。这种睡眠时的默记很像哺乳动物学习过程中海马(hippocampus)的重现(replay),但不同于海马的是,其神经活动的顺序与鸣唱时完全相同,不存在倒序现象。

- Elmaleh et al., Neuron -

这一现象的发现给鸣唱的记忆机制研究带来了突破口。既然HVC中已经存储了语段,那么这些语段的是否还依赖于Uva的调节?如果是,Uva的调节在时间精度上需要多细致呢?研究者们提出了三种假设:实时调控、音节(syllable)调控,和无调节。他们损毁了Uva脑区,发现HVC中的神经活动依然支持跨音节重现。由此,Long等人得出结论,HVC的连接模式足以指挥整个乐段的演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谢绝转载到其它平台。如需开设白名单,请在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转载规范。公众号改版,星标“神经现实”公众号,不错过任何一条消息。

原标题:《鸟鸣学习中也有”看不见的手“?》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鸟鸣学习中也有“看不见的手”?
(纯音乐鸟鸣)白头翁也有春天 海棠花上爱意浓声音免费在线播放
内在可塑性和鸟鸣学习,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鸟鸣:探究行为的关键期
鸟鸣音乐
千年论战:鸟鸣到底算不算音乐?
鸟鸣涧中描写了哪四种景物 鸟鸣涧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鸟鸣山涧
梦见鸟鸣
梦到鸟鸣

网址: 鸟鸣学习中也有“看不见的手”?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92885.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倾听百灵鸟的歌唱
下一篇: 《鸟鸣涧》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