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有些饲料产品中存在着细菌含量严重超标或者霉变导致饲料(简称不良饲料)变质的现象,鱼类摄食这类饲料后,容易造成鱼儿病害的发生。
一、不良饲料的有毒有害成分
饲料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环节中,被微生物如细菌、霉菌侵染定植、繁殖生长的过程称为饲料生物污染。由于饲料微生物污染导致的污染危害结果,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也不相同。
饲料污染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1.饲料被大量腐生菌污染。
饲料被大量腐生菌污染,菌相复杂,细菌总数含量高,饲料营养品质下降,各种营养物质降解、分解、水解产生出许多有毒有害物质,使饲料变质对鱼产生毒性作用。
高蛋白质动物性饲料:这类饲料大部分的蛋白质可在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出有害的盐基氮类化合物,如:胺、羟胺、氢等,散发出呛人的氨类臭味。
面粉、玉米面、谷类等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饲料:碳水化合物饲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羟基OH、醇、醛、CO_2等物质,特别是谷类饲料在天热、气温高时极易发焐出现这种水解反应,散发出馊味。
油类饲料:如含油类较高的未脱脂的鱼粉、饼类饲料、花生
饼、芝麻饼等,可以发生酸败反应,产生“哈味”的气味,并有酮、醛物质产生,对鱼有很强毒性。
2.饲料被病原菌污染成为病原的携带和传播者。
如饲料被陆生动物病原菌、沙门氏菌污染,也可导致鱼类发病。
3.微生物细菌、霉菌污染产生的大量毒素产物。
微生物细菌、霉菌污染产生的大量毒素产物,如霉菌-黄曲霉污染饲料后,可产生黄曲霉毒素B1、B2,对鱼产生毒性作用。
鱼摄食的多种原料组成的人工配合饲料,饲料污染后发生的上述三种类型的变化结果往往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复杂的综合过程,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也是多样的、复合的、相互发挥作用的,而不是单一的类型。鱼摄食不良饲料后所表现的症状也是一个十分错综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与鱼体本身的营养、体质状况、水质环境的优劣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根据鱼类这类发病症状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型(暴发性)和慢性型。
二、急性型(暴发型)
鱼类摄食不良饲料后,多则3天~5天,少则1天~2天即发病,严重致病的鱼会死亡,死鱼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不影响摄食,大部分鱼能正常吃食。这种处于急性发病的鱼,其发病症状类似于出血性败血病的发病症状。
病鱼症状表现为:周身出血,体表两侧、腹部有大面积的连片出血斑。胸部、胸鳍、鳃盖边缘、颌部严重出血,呈鲜红色,病鱼肛门发红。解剖检查,病鱼患严重的肠炎,肝胰脏肿大,胆囊十分膨大,充满浓绿色胆汁,有淤胆症状。
三、慢性型
鱼摄食了一定量的不良饲料后,多则一个月或40天,少则10天~20天,鱼缓慢的表现出症状,开始时症状轻微,以后症状逐渐加重。
病鱼症状表现为:发病开始时,食欲不振、不抢食、摄食度微弱,且体色发黑。随着时间延长,有一部分鱼不上食台抢食,只在周围游来游去,个别鱼吃食像是受惊似的,刚吃到食又突然的游开,使成片的鱼也跟着突然游走散开,吃食鱼逐渐减少,严重时可出现大部分鱼拒食,并有渐进性的死鱼发生。解剖检查可见大部分鱼呈肠炎典型症状,病鱼肠道上皮粘膜层脱落,呈透明状,内有无色或浅黄色的粘状或水样液体,并含有一些泡状的气体。
不良饲料不但可以引起脊椎动物鱼类中毒,也可以导致甲壳动物河蟹发病死亡。 鱼摄食不良饲料后,发病的轻、重、缓、急所表现出的症状、死鱼量与饲料的不良程度、细菌总含量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饲料污染越严重、细菌含量越高,鱼发病越急、症状越明显、死鱼量越大、损失越严重,否则相反。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方法:微信号:ycsh6318
1,用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图片,即可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微信号!
2,长按3-5秒下方二维码图片,待第四项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并点击即可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微信号!3,点击"水花鱼公众号"上方"水花鱼"三字,免费订阅关注本号!
本号不跟风"标题党",不以商业利益为诱导,专注水产养殖适(实)用技术为主题宣扬。重庆"永川水花"(www.yc6318.cn)欢迎您的光临!
阅读是一种成长,转载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智慧的你懂得分享!如果你认为本文有益处,欢迎点"赞"并转发!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不良饲料对鱼类的致病作用
饲料营养失衡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养殖必看|维生素K对鱼类的营养作用
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需要及饲料选择
鱼类营养与饲料配制
饲料配方中营养的不平衡对养殖鱼类健康的影响
植物类饲料对犬的健康作用
鱼类疾病防治技术
宠物饲料配方对宠物视力的保护作用考核试卷.docx
鱼类疾病防治技术.ppt
网址: 不良饲料对鱼类的致病作用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95011.html
上一篇: 澳大利亚拟修订用于饲料(包括宠物 |
下一篇: 鱼类摄食饲料量减少影响因素可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