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我被一只小狗训练——可怕的行为主义世界
第一部分,没有规矩的小狗
家里刚养了一只小奶狗,我想好好的训练,它应该能够长得很听话很懂事。
这只小狗眼睛贼亮,活泼好动。我凭着直觉,它是很聪明的。
它一下子就懂得自己的行为和受到的对待之间的关系。比如它在客厅撒尿了,就把它打一顿,它就知道以后不能当着大人的面撒尿。撒尿之后赶快跑,躲起来。
至于说怎么训练,当然是它出现了好的行为,就奖励它,出现了坏的行为就惩罚。我希望这样能够训练出一个我喜欢的小狗。就像动物园里训练的小动物一样。
我知道这种训练就是培养条件反射。这个概念是划时代的发明。是巴甫洛夫提出来的,而且也是训练小狗,用小狗做实验得出来的。
不过我和小狗接触的时间不是太多。而且我发现这只小狗完全没有被我训练好。通过观察,我也发现了小狗的行为特点。
小狗疯疯癫癫的,但是对不同的家庭成员,它的行为还是表现出不同。
有人吃东西的时候,它先是疯狂的围绕着你转,然后蹲坐着,眼巴巴的盯着你,直到你分一点吃的给它。一般都是成功的获得了吃的。
在有的家庭成员面前,它相对安静;而在另外的家庭成员面前,它更加疯癫。
只要我坐在沙发上,它就过来疯狂的向我腿上爬。然后吧,我受不了,就把它抱起来放在腿上,撸它,它也就和我疯,舔我,轻咬我。
现在它已经能够通过助跑,一下子跳上来了。我是知道已经彻底训练失败了。
它既不绅士,也不规矩,还没有什么规律。
看见它,我就想,为什么它成了这样子。明明它很聪明,没有训练好,也就罢了,反而是训练疯了。
有一次我从小狗的角度想,假如我是一只小狗,反思一下,怎么会长成这个样子。
我忽然发现了一个事实:不是我在训练小狗,是小狗在训练我。
小狗想,我还小的时候,爬那个男人的腿,它会把我抱起来。他坐在沙发上,我爬他的腿,他会把我抱着,撸我,这时候,我可以舔他,和他的两只手疯闹,咬他的手。这是很开心的事情。一般来说,只要我不停的在那里爬爬,就会达成我的心意。现在我可以跳上去了,自然就不用爬爬他的腿了。嘿嘿。
原来如此。从这个视角看,小狗这可恶的没有规矩的行为,原来是我自己培养的。它的行为得到了我的允许或者鼓励,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我的想法和现实的结果是相反的!!!
我想培养一个安静的守规矩的小狗,结果养出来一个疯闹的没有规矩的小狗。为什么?
也许是我根本就没有养它吧。我和它呆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
就算和它在一起的时候,不是我在训练它,而是它在训练我。它的行为是主动的,我的行为是被动的。它发动行为引发了我的反应,我这个反应是它需要的。我被它训练得很有效果。
这样一想,我就非常——郁闷。
本来我是想训练小狗,结果却被小狗训练了。这是什么样的人间惨剧!!!
第二部分,行为主义者的世界
行为主义是一个心理学流派。20世纪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影响世界50年,统治美国心理学界长达30年。但却是我最讨厌的心理学流派,没有之一。原因可能是我根本不了解它。
最初听到这个流派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惊艳的。但是了解的再多一点,我就讨厌了。恰好了解到讨厌的程度,我就没有再深入了解了。
惊艳和讨厌,都是因为一个事情。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说:
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里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把他训练成为一个医生,或律师,或艺术家,或商界领袖,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小偷。
这样一段话,开始我为教育的力量而惊艳,后来我又从这段话里面感受到人类的自大和自恋。人类是上帝吗?教育是万能的吗?显然我不这样认为。
真正让我讨厌这个流派的原因是这个流派所衍生出的育儿理论。什么“哭声免疫法”,什么“行为—反应”法,无非就是利用奖励和惩罚系统,训练孩子们的行为反应。现在还有家庭为教育孩子,用KPI系统,管理孩子。
而且我恰好知道,华生的孩子当中,大儿子反对他的行为主义,成为一名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者,30岁就自杀了。他的其他儿女多次企图自杀,祸害延及孙子辈。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孩子深受其害,他的理论祸害了至少一代婴儿。
这个才是我讨厌这个流派的原因。
为了对抗这个流派的影响,美国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
当然,行为主义这个流派也是一个传奇。它的理论基础就是条件反射。反对心理学的巴甫洛夫创造了这个理论。
我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我的很多看法或者对事物的解释,和行为主义学派是一致的。直到我了解了九型人格,才发现原来我属于9号,和每一种人格都很像。
当然,最真实的原因是,我发现,这个世界是属于行为主义者的。
训练小狗,只能采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没有想到的是小狗也会行为主义的方法。
不幸的是,我被小狗给训练了。
然后我又惊恐的发现,整个社会就是一只大狗,它也在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训练我。
行为主义方法的核心是“刺激—反应”。当然后来有所演化,变的更加复杂。
社会给我一个刺激,然后我做出一个反应,社会给我一定的回馈。我反应的好,受到好的奖励;我反应不合要求,受到坏的惩罚。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我就成了我现在的样子。
我对行为主义的反应和认知和运用,似乎还不如这个小狗。
小狗的行为主义是,做出一个刺激,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关键是它做到了。所以它会不断的强化自己的行为,结果就是变得更加疯狂。
第三部分,行为主义的教育世界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所谓的“哭声免疫育儿法”。行为主义认为,婴儿出现了好的行为要奖励,增加好的行为的次数;出现了坏的行为不能奖励,或者要惩罚,减少坏的行为次数。所以他们认为,不能孩子一哭,就进行抚慰,这样会鼓励他哭。简单说: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目的是训练出哭闹少,睡眠安静的婴儿。他们确实做到了。
但是经过“哭声免疫法”训练成长起来的婴儿,出现了大量的人格破碎,痛苦不堪的个案。包括约翰华生自己的多个孩子。
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当然就算没有行为主义的理论,我们很多家长还是会采用行为主义的方式教育孩子。
许多家长希望养育一个安静正派的孩子,结果却与希望相反。
原因就是他们希望用行为主义训练孩子,但是被孩子用行为主义反训练了。
行为主义的核心反馈是奖励或者惩罚。用奖励表扬来鼓励孩子的某些行为,用惩罚恐吓来遏制孩子的另外一些行为。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相似,看起来完美。
然而,不管是用简单的奖惩还是运用复杂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难有效,反而很可能把孩子引向歧途。
一位家长抱怨说,我用加减小红花制度教育孩子,可是孩子表现越来越有问题了,还学会了说谎,这可不是我希望的。
事情的经过是,家里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小孩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雕像,为了逃避惩罚,就说不是自己打破的。
就算没有这次说谎,孩子的表现也越来越有问题。涉及到小红花的时候,孩子干事情欢天喜地。只要没有小红花,他就绝对不肯干。还振振有辞的说,又没有小红花,我凭啥干。最严重的是一旦要被扣除小红花的时候,他不是反思自己做得不好,立刻变得撒泼打诨,毫不讲理,要求不要扣掉他的小红花。
这个撒泼打诨就是典型的孩子在反向训练家长。如果他训练成功了,只能增加他继续撒泼打诨的动力。如果训练不成功,他会尝试用其他的方式继续训练。
经过奖惩系统训练出的孩子,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曾经,在公交车上听几个孩子闲谈。其中一个孩子说,我在家里折腾,只要我同意到学校上学,就会有奖励。这个孩子用行为主义的方式,反向训练了家长。他用自己的特定的行为刺激家长,然后就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特定的行为自然越来越强化。这种行为方式,不仅仅会用来对付家长,还会用来对付老师,或者其他的人。
有一个孩子,离家出走不上学。经过一个月多的折腾,孩子同意返回学校上学。但是给家长提出了要求:如果考上大学,就得奖励我一辆跑车和一套房子。
最后家长同意了。再后来,这孩子犯了很多错误,被学校开除了。
这个属于奖励系统溃败。
家长的希望是得到一个规矩的上进的孩子,但是结果相反。
许多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反而是助长了孩子的恶。
几年前遇到了几个表现奇怪的学生。犯了错误,会惩罚打扫卫生,他们就经常犯错误,有时候主动要求打扫卫生。这个我还能理解。如果错误过大,请了家长,当天那个孩子必定会继续犯其他类型的错误。有时候一个错误要不可避免的被抓住,他会立刻犯一个更大的错误。现在回想起来,原来是他们在反向训练老师和家长。
只注重对错奖惩,是不能培养出精神健全的孩子。
婴幼儿时期,只有对错奖惩,孩子缺乏精神滋养,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人格分裂,精神痛苦。
童年时期,注重对错奖惩,孩子缺乏情感发育,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人格偏执,冷漠自私。
少年时期,注重对错奖惩,孩子缺乏认知广度,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人格狭隘,认知极端。
我们应对孩子的方式,会培养出有独特风格的孩子。
孩子的恶或者坏,很多时候是家长和社会培养出来的。注重对错奖惩,却无法对孩子的行为对错做出准确的判断,注定会被孩子反训练。孩子做好事,是为了得到利益,那么好事就没有精神方面的意义。如果没有利益,好事他也不会去做。孩子做了许多坏事错事,却总是能够成功的逃避惩罚。那么你所认为的惩罚也毫无意义。这样既损伤了他健全的心智,还助长了他的恶行。
孩子绝对不是天生的坏,他也有正常的逻辑心智。反复做坏事的孩子,一定有他自己的逻辑。他做坏事一定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可以得到。同时做坏事的成本,基本可以预测,逃避惩罚的概率,也基本可以预测。
小狗没有被训练成我希望的样子,但它的行为确实和我有关。
孩子可能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但八成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
第四部分,命中注定的相遇
我会遇到一只疯闹的小狗,这几乎是命中注定的。因为这只疯闹的小狗是我培养出来的。如果没有反思,没有本质的改变,不管我训练几只小狗,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就像约翰华生的四个孩子,三个都有自杀倾向,过着痛苦的生活。
许多人发现,他总是遇到相似的事情,遇到相似的人,跌进相似的坑。
作为一个老师,我发现我遇到的问题,很多都是我“训练”出来的。差不多每一届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那些问题是学生在用行为主义在训练我。我允许了那些问题的出现。所以它最终出现了。
其他老师也差不多。只是每个老师遇到的问题不一样罢了。
其他许多人也差不多。有人在网上问,为什么我老是遇到渣男?
甚至有人开始概括“吸引渣男体质”的特点。
网上一般的结论是,一个好女生,之所以老是遇到渣男,是因为渣男被她吸引过去的。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程里面有一个例子。
有一个女士,事业有成,非常美丽。但是每次结婚都遇到家暴。她非常的痛苦,决定再也不结婚了。有一个非常好的男人,一直追求她。最后他们还是结婚了。但是不到一个月,那个男人就痛打了这个女士。大家既愤怒又奇怪。这个男人自己也很奇怪,自己那么爱她,怎么会打她。大家追溯到事件细节,最后发现这位女士一直再激发男人,让男人打她。尽管不可思议,男人打她,确实是她行为最终的结果。
这个女士的行为特点是,不断的训练男人打她。当然这种行为特点产生的原因,也是一个家庭教育的悲剧。
应对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的吸引力。虽然每天事情繁多,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应对的方式有它的稳定性。这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会吸引特定类型的人。
主动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创造力。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向世界发出的信号,是对这个世界的训练。最终你会把你的世界训练成独特的样子。或者你希望,或者你不希望,但一定是你训练出来的世界。
有一些事情,我们最终会相遇。有的是我自身特点,吸引过来的;有的是我行为特点,制造出来的。
当然,幸福的人,成功的人,也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或者是自己吸引过来的。
第五部分,小狗给我的启示
一只小狗,能够逆向训练一个人,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1、主动发起刺激。自己想要的,要自己主动去争取。
2、慎重应对刺激。如果事情发展的方向和自己希望的并不一致,要多反思自己的应对刺激的方式。或者思考自己发出了什么样的刺激。
3、奖惩很重要,但是没有奖惩更重要。以对错为标准进行奖惩,是训练效果的保证。但是你,我,小狗,孩子,社会,对于对错的理解并不一样。有奖惩能够进行的成长,是训练;没有奖惩也能够推进的成长,才是教育。
前一篇:无意识选择性偏好——认清你的命运密码
相关知识
一门养宠物的心理学,不,人也是一样——行为主义的魅力
魔兽世界6.0可怕的塔尔怎么打?纳格兰宠物训练师可怕的塔尔打法攻略
想拥有一只贴心懂礼貌的小狗,一定要看这份幼犬训练时间表
一只小宠物,如何用行为主义的原理对它进行行为训练?(一定是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回答)
原创 想拥有一只贴心懂礼貌的小狗,一定要看这份幼犬训练时间表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赖尔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我的世界里怎么养狗?
第三章 行为主义治疗理论(心理咨询学)
网址: 郁闷,我被一只小狗训练——可怕的行为主义世界 https://m.mcbbbk.com/newsview708351.html
上一篇: 揭开狗狗的“心机”行为:它们真正 |
下一篇: 研究揭示:主人压力竟给狗狗带来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