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风机叫“呼呼”、手机叫“美惠”,为什么要给没有生命的东西取名字?
这是我家的宠物狗,名叫“图图”。好吧,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它有生命,在家里活蹦乱跳的,换了谁,都会给这样一个小家伙取个好听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家的宠物狗“图图”丨作者供图
这是我家的沙发,上面挤满了排排坐的玩偶,它们没有生命,但我依然给它们挨个取了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颜六色的娃们丨作者供图
给没有生命的物体取名字,这个习惯我保持很多年了。我小时候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女主角是个爱给自己东西起名字的人——吹风机是“呼呼”、手机是“美惠”、摩托车是“淑惠”……从那之后,我就喜欢给自己的各种东西起名字。
不过爸妈听到了,会偶尔来一句“你都多大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想大声告诉他们,这不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情!
这种行为并不幼稚,
很多成年人也会干
行为科学领域有个专门的词,叫“拟人化”(Anthropomorphization)。给无生命的物体命名,正是拟人化的表现之一。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尼古拉斯·埃普利(Nicholas Epley)对此做过很多研究。他发现,喜欢给东西起名字不是小朋友专属的举动,也就是说它并不“幼稚”。相反,这是很多成年人也会做的事情。
比如,微博上有过一个热门话题“给自己喜欢的东西起名字”,很多成年网友们就在下面回复了五花八门、精彩绝妙的名字。
有人给自己的行李箱起名叫“小滑”,因为它很好推。
有姑娘给自己的拖鞋取名“水晶鞋”,下班回家换上它,仿佛就能随性地做一个公主。
有人对着自己的钱包叫“小扁”或者“空空”,但每天都祝福它早日鼓起来。
有作家把自己的电脑叫做“嗖嗖”,祈祷它可以神速运转。
作为人类,我们拥有强大的社会认知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能够思考、判断并理解其他个体的情绪以及人格特征。而人的这种能力也会蔓延到对待无生命的个体上——我们能够从各种各样无生命的东西身上,感知到符合人类生活、成长、喜好的人格化特征,于是就会本能地把它们拟人化,并给它们起一个名字。
我们更爱给喜欢的物体取名
给物体取名的背后,有更多具体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希望强化自己和它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倾向于给自己喜欢的东西起名。
埃普利曾对热门广播节目“Car Talk”中近900位听众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一个人给车起名的原因中,对车的热爱是最重要的因素。车主越喜欢一部车,越有可能把它想象成一个有思想、有信念、有个性的存在。其他因素还包括开这部车的时间、这部车的安全性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易烊千玺的车名字叫"小野兽"。丨视频截图
社会心理学上认为,人的社交属性让人有和喜欢的对象建立思想或情感连接的冲动,也就是说人们越喜欢什么,就越倾向于跟TA(人或物体)产生交流,比如加强联系、提升亲密度等。
给没有生命的物体起一个专属的名字,正是在实践这种冲动,毕竟没有人比你更懂它们了。在很多人看来,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用名字就可以简单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欢。而对于那些讨厌或者无感的东西,它们似乎不配拥有好听的姓名。
当然,通过取名强化与物体的关系,除了表达喜爱,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表达所有权的方式。
给难以控制的东西起名字,
祈祷它运转如常
除了建立连接、强化关系,给物体取名有时还包含“寄予期望”的意味。
在荷马史诗的早期史诗中,可以读到一些给船起名字的情节。对于与水打交道的船夫来说,船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伙伴,他们希望能通过赋予一个名字来加强船的稳定性,让其更好地保护自己。
正是因为一些物体的运转状况很难被绝对把控,所以在面对这些物体时,人们会想给它们起个名字,从而在心理上降低它们的不可预测性,增加信任感和掌控感,比如车、船、电脑、股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豆瓣“被我命名的无生命物质”豆列下的广播。丨截图
比如,一项发表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拟人化会增加人们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信任度。当自动驾驶汽车拥有更多的拟人化特征时,比如有名字、安装有智能语音等时,会更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
毕竟有拟人化特征的物体,更容易让人觉得它是自己的一个“伙计”:有想法,能行动,甚至还会和自己交流。或者说,给物体取名也是“服务于我”这层意义的扩展——给它一个名字,它就会更加听我的指挥。由此带来的信任感和掌控感,会让人更为安心。
另外研究发现,当一个人越感到孤独,他给无生命物体起名字的动力就越强。这是因为缺乏社交关系的人,可能会尝试与动物以及物体建立联系,来弥补社交生活的缺乏。电影《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Tom Hanks)饰演的查克,就给在荒岛上唯一陪伴他的排球画了一张脸,并且一直叫它——Wils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没有长出头发的Wilson丨电影《荒岛余生》
总之,给无生命的物体起名是一个太正常不过的事儿,或是因为爱,或是因为怕,反正不全是因为幼稚啦!
参考文献
1.Why People Name Their Machines Anthropomorphizing devices makes humans feel like machines work for them. Adrienne lafrance. June 23, 2014
2.The mind in the machine: Anthropomorphism increases trust in an autonomous vehicle,. Adam Waytza, JoyHeafnerb, NicholasEple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52, May 2014, Pages 113-117
3.https://www.thecut.com/2017/11/the-psychology-of-giving-human-names-to-your-stuff.html
4.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4/06/why-people-give-human-names-to-machines/373219/
作者:DING
编辑:黎小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