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询证饲养】如何科学地获取两爬饲养经验?爱好者/从业者必读

【询证饲养】如何科学地获取两爬饲养经验?爱好者/从业者必读

译者:鳞间笔记

点击名称可进入译者主页,欢迎大家关注!

序言

网上有很多爬行动物饲养方法,但各种说法经常相互矛盾,作为初学者很难筛选出可靠信息。为此,我与曾对分子光谱有深入研究的鳞间笔记一拍即合,请他用科学家的视角,为大家翻译整理了这来自2013年,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方法论。全文毫不枯燥,清晰易懂且非常全面!请花点时间看完,你就能知道该如何搜集可靠的饲养方法、如何辩证地判断网络信息的可靠程度。

也欢迎大家点击名称进入他的主页,鳞间笔记翻译引进了很多重要陆族学视频,有助于你对自己的宠物的了解更进一步,欢迎大家关注!本文同样开放引用,但在引用时请标记本文链接。若有帮助,请大家记得鸣谢译者!

——冬青

爬行动物的循证饲养理念

Kevin Arbuckle, Folklore Husbandry and a Philosophical Model for the Design of Captive Management Regimes, Herpetological Review, 2013, 44(3), 448–452. (Copyright 2013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本文主要基于 Kevin Arbuckle 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概念性论文。Kevin Arbuckle 是利物浦大学生物系的副教授,他主要研究动物管理,着重研究两栖类、爬行类(尤其是蛇)和无脊椎动物的饲养方法;另外也研究进化中的物种多样性和行为多样性,尤其是有毒动物的毒液。

Arbuckle 教授是“folklore husbandry”概念的创立者,他指出了此种思路的问题,提出了“循证饲养”的框架。这一概念在陆族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Kevin Arbuckle

与原作者的访谈已由鳞间笔记翻译发布 请点击查看

一 · “俚俗饲养法”的问题

什么是“俚俗饲养法”?Arbuckle所说的“俚俗饲养法”是无高质量证据支撑的饲养技术或饲养经验

有人觉得:“我网上查一查就养的很好,一直没毛病,为什么要考察证据质量?” 针对这种疑问,Arbuckle指出了“俚俗饲养法”的四个问题:

1. 意识不到动物的不良状态

如果一个饲主从未见过高质量饲养条件下的动物状态,他就无法可靠判断动物是否“没有问题”。他意识中的“正常状态”其实可能是“普遍的异常状态”。(常见的“XX物种是暴毙王”、“XX物种就是肠胃不好”...等说法体现了这种误解的普遍性)

在下文中我们会以缺乏光照导致的问题作为典型案例介绍。

2. 没有问题 ≠ 有用

一些“俚俗饲养法”是“祈雨仪式”。虽然无害,但有些毫无用处。这些操作可能本就是人的臆想,也或许曾在特殊条件下起到过作用,但在传播中被过分泛化。

典型案例如“用全鸟喂蛇时必须剪喙”、“喂草食动物时必须切碎食料”。Plowman等人研究发现用完整的食料喂食反而有好处,省时省力效果好,根本不用切碎。

3. 知识在不断更新,一些旧理念已经过时

很多物种的基本自然史并未完全搞清(包括豹纹守宫、鬃狮蜥、球蟒等常见物种),相关研究日新月异。若不追踪最新研究,很可能会延用已被证伪的错误观念,如“使用松散垫材是导致肠梗阻的主因”、“夜行动物都不需要UVB”等。

4. 有更省钱的替代方法

不加辩证地相信“俚俗饲养法”会浪费钱。

以营养学为例,有些人相信他们的动物只能吃特种食材(如树莓),但如果了解其营养构成,就可以替代为更普通的水果、还不影响营养价值。

有很多营养补剂(如钙粉、维生素粉)说自己“特意为某物种设计”,但根本没有证据表明“针对特定物种设计补剂”有好处(Allen and Oftedal 1994; Baer 1994)。

给饲料昆虫填食(gut loading)是一种有效增加昆虫营养价值的方法,有证据表明给昆虫喂食高钙食物(钙占比超过8%干重)可以有效提高昆虫的钙磷比。但很多昂贵的成品昆虫填食饲料根本没有达到这个比例。有文章测试了4种声称”补充钙质“的昆虫饲料,只有一种有效提高了钙含量。文中发现,买这些“专用补剂”还不如使用普通饲料+自己混入一定量廉价的碳酸钙补剂(Finke, 2005; Arbuckle, 2009)。

二 · “俚俗饲养法”导致误解的典型案例

下面将用几个典型案例说明“俚俗饲养法”造成的普遍误解。

1. 夜行动物、晨昏动物的紫外线需求

常有人认为:

“夜行动物、晨昏动物见不到太阳,不给紫外线就是模拟了自然生境。”

“蛇可以从老鼠中获取全部所需的维生素D₃。”

这都是缺乏依据的“俚俗饲养法”。阳光光照合成维生素D₃有自限性,下图简单解释了这种自限性的来源(MacLaughlin, 1982),图中步骤分两类,相互抗衡:

蓝色箭头是正相步骤:

原维生素D₃经UVB光照生成前维生素D₃

前维生素D₃在皮肤中受热生成维生素D₃。(注意“受热”这个条件,野外只有阳光这一个光源,动物总是同时受到紫外光的光化学作用和红外光的加热作用;但圈养条件下有人将红外灯与紫外灯分开放置,这就不一定合理。)

皮肤中生成的维生素D₃在肝脏中被氧化为骨化二醇骨化二醇较稳定,是维生素D₃的主要储存形式。人体检时的"25(OH)D"项目就是骨化二醇(25(OH)D是25-羟基维生素D的缩写)。

骨化二醇在肾脏中被氧化为骨化三醇骨化三醇是真正的活性成分,起到调控肠对钙的吸收、调节免疫、调节部分基因表达等一系列重要功能。

红色箭头是消耗性的负反馈步骤:

前维生素D₃会在光照下转化为光甾醇₃速甾醇₃、或转化回原维生素D₃维生素D₃也会在光照下转化为其他物质。

维生素D3生化简图

(鳞间笔记绘制)

太阳基本是野外动物的唯一紫外光源。太阳光谱在290 nm附近截止(截止于大气中O₃的紫外吸收)。290~305 nm的阳光会促进前维生素D₃的生成,但一旦前维生素D₃达到一定浓度,320 nm左右的照射会起到负反馈作用。320 nm 的太阳光强度是 290 nm 处的一千倍以上,它的制衡作用使体内维生素D₃始终保持在合理的浓度,即使增加阳光强度也一般不会过量。

上图实线为人的皮肤样品受不同波长光照后产生的维生素D₃剂量,虚线是太阳光谱;下图是相关物质的光谱图和太阳光谱的比较,注意前维生素D₃吸收峰的右侧截止边缘相比原维生素D₃更为靠右 

爬行动物还能感到自己是否缺乏维生素D₃,可以用行为控制光照。Ferguson(此人既“弗格森区”的“弗格森”)在2015年测量发现动物个体体内的维生素D₃浓度越高、选择主动晒灯的时间就越短。

维生素D₃合成的自限性使我们可以容易的衡量动物是否缺乏维生素D₃。如果我们给动物提供恰当光照后动物体内的骨化二醇含量显著提升了,就可以大致确定该动物此前维生素D₃低下。科研工作者对多个不同物种做了类似实验,对比来看非常有意思(下图):


多种爬行动物光照前后的维生素D₃对比

犀牛鬣蜥是弗格森4区物种,图中最上方是圈养犀牛鬣蜥体内的骨化二醇浓度,Ferguson等人研究发现无光照个体的骨化二醇浓度不及野外个体的15%,但只要提供恰当光照、圈养犀牛鬣蜥的骨化二醇浓度就可以接近野生个体(Ramer, 2005; Ferguson, 2015)。

玉米蛇在弗格森1-2区,常被认为是夜行动物/晨昏动物而不需要紫外线照射。实验中,Acierno等人给一组玉米蛇提供UVA+UVB照射(UVI = 0.4)、一组不提供紫外线。实验前两组的血骨化二醇浓度都在60 nM左右。28天后,对照组的血骨化二醇浓度是57 ± 15 nM,而实验组则飙升至196 ± 17 nM。说明缺乏紫外线的玉米蛇可能一直处于维生素D₃缺乏状态,单靠老鼠中的维生素D₃不够。(Acierno, 2008)

缅甸蟒(弗格森1区)也有类似现象。有趣的是,作者其实不慎提供了过强的紫外线。作者提供的 UVB 是 85 μW/cm²,UVI = 3,等于给弗格森物种提供了3~4区的照射。但实验结果显示,光照个体的体内骨化二醇浓度与其他蛇/蜥蜴相差不远,没有因为紫外辐照度超出三倍就导致骨化二醇的浓度也增加三倍,这间接体现了维生素D₃光照合成的自限性。(Bos,2018)

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不同分类、不同生境、不同活动时段的生物在“是否需要紫外线”这个问题上惊人的统一,其区别仅在于所需的紫外线剂量。我们曾经认为“不需要UVB”、“食物中的维生素D₃就够用” 的圈养夜行动物和晨昏动物其实普遍需要UVB照射。在自然生境中,“日行/晨昏/夜行”的分类并不严格,夜行动物也可以在白天短暂活动、或在白天休息时将部分身体暴露在洞穴外面接受光照,而洞穴内也会因阳光的散射而有低水平的UVB

犀牛鬣蜥很幸运地获得了大量光需求研究

2. 对动物感受的错误估计

压力对爬行动物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过度压力不只造成精神问题(如刻板行为和由其导致的自残),还有生理影响,如(Mader, 2018):

代谢变化:机体为了应急能源供应要透支储能物质,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身体的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增加

血液分配:应急时,身体为了保证心、脑、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会减少“非应急器官”的血液供应,并伴有心率加快和心收缩力加强。

免疫抑制:机体的免疫响应有助于抵御病原体,但造成的炎症、疼痛和(恒温动物的)发热不利于动物应急,故而机体会分泌糖皮质激素,短期抑制免疫响应。

但进化中的压力大多是暂时的,若动物在圈养时长期受到过度压力,这些本应帮助应急的措施就极为有害:

免疫抑制状态让动物对病原体更为易感、感染后更容易有症状;可能会有“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状态,身体各个系统不断轮流患病。

因为分解代谢增加,重度压力个体的能量代谢水平(即使没有运动)可以达到正常个体的2~3倍,导致即使正常进食也会极度、快速消瘦。下图中极端消瘦的豹纹守宫并未感染寄生虫,其消瘦的原因是与另一只雌性守宫共栖,长期承受严重压力。

两雌性豹纹守宫共栖导致弱势个体极度消瘦(u/are-pea)

合成代谢减弱时,体内需要快速更新的组织难以修复,造成如创面不愈(皮肤难以再生)、胃肠溃疡(胃肠粘膜上皮细胞难以再生)等问题。

血液的重新分配导致非应急器官缺血缺氧,造成肝、肾缺血,导致一系列肝肾疾病消化道皮肤等也会有与缺血缺氧相关的表现。

生殖行为极为依赖合成代谢,压力会导致繁殖力差乃至生殖障碍

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血管疾病,严重者导致心源性猝死

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在饲养中应该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压力。但哪些操作会带来压力?分别带来什么程度的压力?人经常用自己的直觉估计动物压力的大小,但这种方法很不靠谱,是“俚俗饲养法”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 Langkilde等人衡量了不同因素对雌性黄腹蜓蜥(Eulamprus heatwolei)造成的压力大小(Langkilde, 2006),结果如下图所示:

不同压力因素对黄腹蜓蜥血中皮质酮的影响(Copyright 2006 The Company of Biologists)

图中有几项结果非常出乎意料:

更换新的栖地造成的压力水平非常高,短期内堪比断尾。(这凸显出换缸静养的重要性,也提示不要短时间内频繁的对动物栖地做重大调整。)

与有竞争关系的异种石龙子共栖是最严重的压力因素,遥遥领先于其他因素,甚至超过捕食者的气味。这与人们的印象不符,但和其他行为观察结果相互印证(Langkilde, 2005)。这提示我们应该谨慎思考饲养中的共栖关系。

植入皮下芯片造成的压力强度比蜥蜴脚趾断趾还要高。并且断趾造成的压力会快速减退,而植入皮下芯片造成的压力持续两周之久。这对科研工作中植入皮下芯片的动物福利问题提出了质疑。

除了压力外,人们对丰容度也常有错误估计。 Rosier 和 Langkilde(2011) 等人研究了东方强棱蜥(Sceloporus undulatus)的攀爬丰容。这种蜥蜴被称作“fence lizard”(围墙蜥),它们的野生个体经常爬离地面趴在围墙高处,人们据此认为在圈养中提供攀爬台肯定能增加动物福利。实验中,作者将107只该种蜥蜴分为两组,一组在栖地一半高度的地方提供攀爬台,另一组不提供攀爬台。实验发现增加攀爬台对血皮质酮水平、动物活动、晒灯行为、躲避行为、生长发育等指标都没有显著影响。

这说明人的直觉并不能准确评估两爬的“想法”,选择丰容物时应该参考高质量证据、提供充足的选择。并应该学习解读动物的行为语言、根据动物的反馈及时调整。

3. 误用β-胡萝卜素导致的维生素A缺乏

人可以将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这个反应由人体中的β-胡萝卜素-15,15′-单加氧酶(BCO1酶)催化,所以人可以用β-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的补剂。

这个反应由人体中的β-胡萝卜素-15,15′-单加氧酶(BCO1酶)催化

(鳞间笔记制图)

在上世纪90年代,爬行动物爱好者使用纸本的《变色龙信息网络》杂志交换信息,其中1993年有两个“帖子”描述到“给变色龙补服少量的维生素A后,出现了脖颈水肿、骨骼脱钙和生育畸形”(Chameleon Information Network 1993, 9:18 and 10:15),人们以这一并不科学的观察为基础、逐渐形成了“维生素A很危险”的错误认识,而β-胡萝卜素自然就成了维生素A的替代品。

1991年7月9日的《变色龙信息网络》杂志的订阅信息

这一误解的影响持续至今,现在许多厂商的补剂中仍然仅添加β-胡萝卜素,而不含维生素A。Mader 等人于2018年统计发现,市面上将自己宣传为“专用配方”的两爬撒粉补剂中,有1/3将β-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的唯一来源。

现在的营养学研究表明,不同爬行动物获取维生素A的能力和途径不同(Mader, 2018):

肉食爬行动物平时食用完整猎物,只要饲料动物被妥善饲养(并且未被冷冻太长时间),它们就可以从猎物的肝脏中获取维生素A,不依赖β-胡萝卜素的转化能力

许多草食/杂食爬行动物(如鬃狮蜥、鬣蜥等)可以将植物中的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

许多食虫爬行动物在体内将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效率较低,而许多昆虫饲料中的维生素A含量都很不理想,必须依赖撒粉或填食补充

可见最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的物种是食虫爬行动物(如变色龙、豹纹守宫),也包括两栖类中的部分蟾蜍和蛙类。如果我们通过撒粉补充维生素,可能应为这些物种选用直接含有维生素A的补剂

除撒粉外,提前给饲料昆虫填食也是一种为两爬补充维生素A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昆虫在体内将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效率不同。Finke 和 Latney 等人测试发现露螽(如Microcentrum rhombifolium)、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白蚁(Nasutitermes spp.)、蚕等昆虫可能可以将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而蟋蟀将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效率则相对较低。对β-胡萝卜素转化率低的昆虫,应选择含维生素A、或含有混合类胡萝卜素(而不是仅有β-胡萝卜素)的填食饲料。

如果在饲养中只提供β-胡萝卜素、且未经饲料昆虫转化,就可能导致食虫动物的维生素A缺乏症。相关症状在圈养爬行动物的临床实践中十分常见。维生素A缺乏症的主要表现是“鳞状上皮化生”,即黏液分泌细胞被角质化的鳞状上皮替代。眼部的症状通常最为明显,如眼周的泪腺和粘液分泌细胞形成角质碎片、不断脱落后堆积于眼部,导致眼下累积细胞碎片、眼部泪腺阻塞肿胀、睑缘增厚、角膜损伤等问题。慢性缺乏可能导致眼睑肿胀闭合、无法睁眼、产生角膜疤痕甚至失明。在豹纹守宫中,眼睑下可堆积黄白色的半固体角质炎性碎片,最终形成“眼盖”,并继发细菌感染。兽医有时会认为相关症状仅是细菌感染所致,仅采取抗生素治疗,虽然有时有效,但这只是处理了继发的细菌感染,并没有解决根本的维生素A缺乏问题。(Mader 2018;Montiani-Ferreira 2022)

因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豹纹守宫口腔炎和角膜损伤(©️ 2018 Elsevier)

除眼睛外,身体其他部位的黏膜组织也会受到影响,如反复发生半阴茎腔阻塞、蜕皮异常、食欲减退、捕食困难、颜色减淡(尤其是变色龙较为明显)、口腔炎(常见于豹纹守宫)、鼓室脓肿、肺炎和难产(常见于泽龟),并可能影响胚胎发育圈养下的澳洲淡水鳄和湾鳄(Crocodylus johnsoni 和 Crocodylus porosus)在维生素A缺乏时可发生由肾小管鳞状化生导致的痛风。(Mader, 2018)

这一“俚俗饲养法”诞生的过程非常典型,很多爬行动物饲养方法的谣言都有相似的历史过程:

有人观察到特定现象,但他不完全了解相关知识、缺乏设计科学实验的训练、未作严谨记录、也未排除无关因素。

由此得到的观察数据难以被严谨解读,导致错误归因。

这些因果关系被当作“定律”流传开来,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忘记了这个“定律”背后的数据基础并不坚实,高估了它的可靠性。

人们基于这个“定律”,推出更多的错误结论。

这提示我们,在建立饲养方法时,必须考察相关提法的来源和证据质量,用循证思想持续考察各种饲养方法的可靠性。

三 · 询证饲养的证据来源

“俚俗饲养法”不靠谱,那该用哪些信息来源取代“俚俗饲养法”呢?Arbuckle提出了两种来源。

直接科学实验证据:

直接依据科学实验证据是构建饲养方法的金标准。这类证据通常是通过一组对照试验判断某饲养要素对特定结果的影响。

爬行动物饲养方法的论文数量最然不如哺乳类多,但依然层出不穷(Fidgett 2005;Hosey 2009)。这本应有助于开发基于实证的饲养方法。但是很多饲主(包括许多专业的动物园饲养员在内)常抗拒参考科学实验证据。Arbuckle认为可能的原因包括(Arbuckle 2010; Clauss 2003):

想研究的问题信息不足

更相信私人经验而非研究(有时是下意识的)

觉得自己缺乏看文献的能力(有时其实是过分高估了阅读文献的难度)

译者补充:对中文用户来说,还可能存在语言隔阂和途径壁垒

Arbuckle 希望鼓励各位专业饲养员和业余爱好者都能尝试阅读和参考科学实验证据。

自然生境模拟:

所谓自然生境模拟是指参考物种在自然情景下的生态学、生物学信息,通过模拟自然因素建立饲养方法(Kaumanns,2000)。“自然”指的是无人类干扰情况下的物种进化场景。

自然生境模拟的研究对象是动物所处的环境,这与直接实验证据不同(直接实验证据的研究对象是动物本身),所以自然生境模拟的证据质量低于实验证据。

自然生境模拟的优势是资料丰富度,大部分常见物种都有一定的自然生境信息。在循证饲养实践中,“自然生境模拟”证据的应用最为广泛。

使用这种思路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 “模仿自然”时到底模仿哪个物理量?

如果某种植食性蜥蜴的野生食谱组成是 60% 植物叶片 + 40% 植物果实,你按比例提供了 60:40 的蔬果拼盘,这种自然生境模拟是否合理?

这并不合理。因为该模拟的物理量不是“植物的部位”,而是“植物的营养构成”。Schwitzer(2008)提出,人工培育的水果与野生水果的营养组成差距极大,野生水果的营养成分更接近人工培育的蔬菜;所以圈养时应相对增加蔬菜占比。

还有些自然要素难以在圈养下模拟。例如豹纹守宫的野外食谱涉及至少几十种昆虫、甚至还包括少量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这时就需要从营养学角度分析它的需求、用容易获得的饲料昆虫模拟营养构成。光照问题上,我们也几乎不可能利用人工灯具同时模拟太阳的光谱和辐照度,所以设计光照时必须理解光谱的每一部分分别起到何种生化作用,根据需求组合不同波段的光源(如UVB合成维生素D₃,UVB+UVA2可以实现维生素D₃的负反馈调节,UVA1+Vis 是蛇和蜥蜴视觉的一部分,足够强度的可见光是动物调节晒灯行为的重要参考,而 IRA 可快速提高动物的核心温度,等等)。

白天在灯下睡着的黄环林蛇

2. 注意自然生境数据的采样偏差

许多自然生境数据有采样偏差,解读数据时应该注意,例如:

野生动物的食谱明显随季节变化,尤其是果实的占比和种类随季节剧烈波动(Jordano,2000),观察自然生境时只看某一时间断面的营养构成并不全面。

许多人按照动物所在城市的天气记录设计饲养时的温湿度,但其实动物可能会利用自然场景中的各种微环境调节温湿度,如很多干燥气候中的动物会利用孔洞或地底的高湿环境。

科研人员仅能在特定条件下观察动物,容易缺乏夜间、雨季等条件下的动物生境数据和动物行为

3. 正确认识“模仿自然”的目标

用“模仿自然生境”作为论据时,常有人抬杠说:“野外蛇大多还感染寄生虫呢,为什么不故意植入寄生虫?”

我们在模仿自然生境时,必须区分是动物“需要”某种自然因素,还是在“忍受”某种自然因素模仿自然的下限是不能损害动物的基本需求、不干扰动物的物种特定行为(species-typical behavior)。

在半遮阴环境下出现的斑点星蟒

4. 野生个体和圈养个体的差异

圈养环境和野生环境不同,不同物种对圈养环境会做出不同反应(Mason,2010),圈养动物会在行为(Guyon,2009;McPhee,2003)、生理(Studier & Wilson,1979)甚至形态学上(Moore 和 Battley,2006;Moss,1972;O’Regan,2001)有重要差异。在应用自然生境数据时要注意考虑这些差异。

(译者注:这不是给使用完全脱离野生环境的极简狭小栖地背书:对绝大部分被视为“宠物”的爬行动物来说,它们的驯化史还远远没有长到可以显著改变野生个体需求的程度。如果绘制一条连续坐标轴,一端是完全野生个体(如远离人烟的野生动物),一端是长期选育的家养物种(如家犬),目前的“圈养爬行动物”在需求上离野生个体更近,离“真正的宠物”还很遥远。)

圈养比野外更活跃的代表--球蟒

四 · 循证饲养原则

我们在前文了解了三种不同的证据来源(即“科学实验证据”、“自然生境模拟”和“俚俗饲养法”),那我们在选取证据时应该采取什么原则?我们可以100%基于高质量实验证据吗?

不能,因为有的问题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我们不能等到有了证据再做改进。

所谓“循证饲养原则”指的不是“只用科学实验证据”,而是按照【科学实验证据 > 自然生境模拟 > 俚俗饲养法】的顺序“追求当下可用的最优证据”缺乏高质量证据时,循证思想并不排斥使用未经验证的经验但使用时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低质量证据的局限性。Arbuckle用一个三元图表示饲养体系的证据分布(F = “俚俗饲养法”,D = “直接科学实验证据”,I = “自然生境模拟”)。每个角落表示使用该类证据的比例是100%,三角形中每点都表示一个F/I/D的比例:

证据构成的三元图

目前许多饲主(参考的教程)都是大量的“俚俗饲养法” + 自然生境模拟,几乎没有依据科学实验证据做出的决策:

目前大部分饲主的状态

而优秀做法是努力的使自己的饲养靠近实验证据一侧,尽可能不依赖未经验证的的“俚俗饲养法”:

优秀饲主的状态

理想状态则是我们完全依据实验证据做出选择,这是一个远期愿景:

理想状态

网络讨论现状

最后说一说网络讨论中的饲养技巧在上述框架中处于什么位置。大部分网络教程的证据构成可以用下面这幅图表示,是各类证据杂糅的结果,以“俚俗饲养法”(F)为主,有少量的自然生境模拟(I),而大部分网络教程都几乎没有依据任何实验证据(D):

未经验证的个人经验证据在图中的位置

原作者强调,他没有把“网络教程”与“俚俗饲养法”之间划等号,很多“网络教程”受到了部分实验证据和自然生境模拟的浸润(即使他们了解这些高质量资料的途径是间接的)。但许多网络教程不声明信息来源和可靠性,各种信源混合在一起,真假参半,缺乏经验的人很难判断真伪。我们在饲养中应该逐步摆脱对“俚俗饲养法”的依赖,因此也应该逐步摆脱对不依据高质量证据、也不声明信息来源的低质量网络讨论的依赖。

五 · 我们该怎么做

作为饲主:

作者希望大家能不断改善自己的两爬饲养方法(不论你是动物园的专业饲养员、还是业余爱好者)。饲主不应一成不变,固守成规;应该对新的饲养方法保持开放(但同时审慎)的态度,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尤其是有明确实验证据支撑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饲养水平

饲主在参与两爬饲养交流时,应识别信息来源,分清它基于哪一类证据。尤其应该识别哪些说法是不可靠的“俚俗饲养法”。在分享信息的时候,应养成“下结论时同时阐明证据”的习惯。尽可能实践循证饲养原则。

作为研究者:

作者认为相关专业的学者应该在下列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收集各种“俚俗饲养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为饲主提供确凿的证据。(无穷无尽的课题这不就来了)

研究者们应该积极的为具体物种撰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综述,尤其应该注重那些对实际饲养有帮助的内容。这样的文章能为自然生境模拟法提供重要的依据,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研究人员应该学习撰写清晰明了的文章,避免故意“躲藏在艰深词汇后面”。应积极科普,或与科普人士互动。应该认识到如果一线工作人员不了解你的研究成果,你的成果就都白费了。

作者还列出了几个饲主很关心、但(发稿时)学界讨论很少的问题,建议科研工作者能给予关注,例如:

网上对饲料昆虫的营养价值有很多说法,比如“蝗虫比蟋蟀好”、“蟑螂营养特别丰富”。这些说法看似有数据支撑、比如有各类昆虫的营养成分的研究数据(Finke,2002;Nijboer,2009;Oonincx & Dierenfeld,2011),但基本没人使用对照实验考察它们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营养学中,知道猎物的营养组成并不足够,还要知道两爬对相应营养的吸收比例,知道动物的营养需求并与所提供的食物做对比(Arbuckle 2009)。

各种丰容措施的效果值得用科学标准考察,这在前面的章节已有表述。

垫材的选择是个特别缺乏文献证据的领域。不同垫材会如何影响动物的活动水平?如何影响动物的挖掘行为?很少有文献讨论到底那种垫材最好。Bennett 和 Thakoordyal(2003)强烈建议给平原巨蜥(Varanus exanthematicus)提供厚的土质垫材以满足挖掘需求,Arbuckle也就发现用沙、土、和树皮作为垫材时,西部猪鼻蛇的日常活动显著增加了、也展现了挖掘行为,比纸质垫材好得多。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用科学的标准比较不同垫材的优劣,希望能有人进行严谨的实验考察。

原产地微生境的地表组成是重要参考

有奖习题

为鼓励大家学习,在本文发布后,将以下10题按规则答完的第一位可获得年度大会员(或等价折现);第2-4位可获月度大会员(或等价折现)

网上随便查到的资料就是对的吗?哪些问题可能导致自己查到到错误信息?

常见“饲养法”导致的误解有几个?列点即可

请简述维生素D3的合成途径(不少于20字)

接受天然光照射的两爬,体内维生素D3是否会过量?请简述原因(不少于10字)

我们常说的“压力”会体现在动物的哪些方面?列点即可

长期压力会导致哪些问题?列点即可

两爬的“压力”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测得量化?

圈养食虫物种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A?应该怎么解决?请简述原因(不少于10字)

询证饲养的原则是什么?请简述原因(不少于20字)

在模拟自然生境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简述(不少于10字)

欢迎参与答题!

转发分享功德无量!感谢你的支持!

References

Acierno M. J., M. A. Mitchell, T. T. Zachariah, M. K. Roundtree, M. S. Kirchgessner, D. Sanchez-Migallon Guzman, Am. J. Vet. Res. 2008, 69, 294–297.

Allen, M. E., O. T. Oftedal. 1994. The nutrition of carnivorous reptiles. In J. B. Murphy, K. Adler, J. T. Collins (eds.), Captiv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pp. 71–82.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thaca, New York.

Anderson, U. S., A. S. Kelling, T. L. Maple. Twenty-five years of Zoo Biology: a publication analysis. Zoo Biol. 2008, 27, 444–457.

Arbuckle, K. 2009. Influence of diet on mineral composition of crickets used as prey for captive amphibians, specifically Hylidae. Unpubl. MSci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lasgow. 51 pp.

Arbuckle, K. Suitability of day-old chicks as food for captive snakes. J. Anim. Physiol. Anim. Nutr. 2010, 94, e296–e307.

Baer, D. J. 1994. The nutrition of herbivorous reptiles. In J. B. Murphy, K. Adler, J. T. Collins (eds.), Captiv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pp. 83–90.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thaca, New York.

Bennett, D., R. Thakoordyal. 2003. The Savannah Monitor Lizard: The Truth About Varanus exanthematicus. Viper Press. Glossop, England. 83 pp.

Bos J. H., F. C. Klip, D. G. Oonincx, Artificial Ultraviolet B Radiation Raises Plasma 25-Hydroxyvitamin D3 Concentrations in Burmese Pythons (Python Bivittatus). J. Zoo Wildl. Med. 2018, 49, 810–812.

Clauss, M., E. Kienzle, H. Wiesner. 2003. Feeding browse to large zoo herbivores: How much is “a lot”, how much is “sufficient”? In A. Fidgett, M. Clauss, U. Gansloßer, J.-M. Hatt, J. Nijboer (eds.), Zoo Animal Nutrition Volume II, pp. 17–25. Filander Verlag, Fürth, Germany.

Ferguson, G. W., A. M. Brinker, W. H. Gehrmann, S. E. Bucklin, F. M. Baines, S. J. Mackin. Voluntary exposure of some Western-Hemisphere snake and lizard species to ultraviolet-B radiation in the field: how much ultraviolet-B should a lizard or snake receive in captivity? Zoo Biol. 2010, 29, 317–334.

Ferguson G. W., W. H. Gehrmann, K. A. Bradley, et al, Summer and winter seasonal changes in vitamin D status of captive rhinoceros iguanas (Cyclura cornuta). J. Herp. Med. Surg. 2015, 25, 3–4.

Fidgett, A. L. Standardizing nutrition information within husbandry guidelines: the essential ingredients. Int. Zoo Yearb. 2005, 39, 132–138.

Finke, M. D. Complete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commercially raised invertebrates used as food for insectivores. Zoo Biol. 2002, 21, 269–285.

Finke M, Dunham S, Kwabi C. Evaluation of four dry commercial gut loading products for improving the calcium content of crickets, Acheta domesticus. J Herp Med Surg. 2005, 15(1), 7–12.

Gould A., L. Molitor, K. Rockwell, M. Watson, M. A. Mitchell, Evaluating the Physiologic Effects of Short Duration Ultraviolet B Radiation Exposure in Leopard Geckos (Eublepharis macularius) J. Herp. Med. Surg. 2018, 28, 34–39.

Guyon, J. The impact of captivity on the behaviour of mute swans (Cygnus olor). Plymouth Student Sci. 2009, 2, 22–37.

Hedley J., K. Eatwell, The effects of UV light on calcium metabolism in ball pythons (Python regius). Vet. Rec. 2013, 173(14), 345.

Hosey, G., V. Melfi, S. Pankhurst. 2009. Zoo Animals: Behaviour, Management, and Welfa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661 pp.

Jordano, P. 2000. Fruits and frugivory. In M. Fenner (ed.), Seeds: the Ecology of Regeneration in Plant Communities, 2nd ed., pp. 125–166. CABI Publishing. Wallingford, U.K.

Kaumanns, W., K. Hampe, C. Schwitzer, D. Stahl. 2000. Primate nutrition: toward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In J. Nijboer, J.-M. Hatt, W. Kaumanns, A. Beijnen, U. Gansloßer (eds.), *Zoo Animal Nutrition, pp. 91–106. Filander Verlag, Fürth, Germany.

Langkilde T., R. Shine, How much stress do researchers inflict on their study animals? A case study using a scincid lizard, Eulamprus heatwolei. J. Exp. Biol. 2006, 209, 1035–1043.

Langkilde, T. and Shine, R. How do water skinks avoid shelters already occupied by other lizards? Behaviour 2005, 142, 203–216.

MacLaughlin J. A., R. R. Anderson, M. F. Holick, Spectral Character of Sunlight Modulates Photosynthesis of Previtamin D3 and Its Photoisomers in Human Skin. Science, 1982, 216, 1001.

Mader D. R. (ed.), Reptile and Amphibian Medicine and Surgery, 2nd ed., 2018 Saunders Elsevier.

Mason, G. J. Species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 to captivity: stress, welfare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rends Ecol. Evol. 2010, 25, 713–721.

McPhee, M. E. Generations in captivity increases behavioral variance: considerations for captive breeding and reintroduction programs. Biol. Conserv. 2003, 115, 71–77.

Moore, S. J., P. F. Battley. Differences in the digestive organ morphology of captive and wild brown teal Anas chloroti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leases. Bird Conserv. Int. 2006, 16, 253–264.

Moss, R. Effects of captivity on gut lengths in red grouse. J. Wildl. Manag. 1972, 36, 99–104.

Nijboer, J., P. Wolf, M. Derks. 2009.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whole prey. In M. Clauss, A. L. Fidgett, J.-M. Hatt, T. Huisman, J. Hummel, G. Janssen, J. Nijboer, A. Plowman (eds.), Zoo Animal Nutrition IV, pp. 59–74. Filander Verlag, Fürth, Germany.

Oonincx, D. G. A. B., E. S. Dierenfel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lternative invertebrate prey. Zoo Biol. 2011, 29, 1–15.

O’Regan, H. J. 2001. Morphological effects of captivity in big cat skulls. 3rd Annual Symposium on Zoo Research. Chester, U.K. pp. 18–22.

Plowman, A., K. Green, L. Taylor. 2008. Should zoo food be chopped? 5th European Zoo Nutrition Conference. Chester, U.K. p. 19.

Ramer J. C., R. Maria, T. Reichard, et al, Vitamin D status of wild Ricord’s iguanas (Cyclura ricordii) and captive and wild rhinoceros iguanas (Cyclura cornuta cornuta)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 J. Zoo. Wildl. Med. 2005, 36(2), 188–191.

Rosier, R. L., T. Langkilde. 2011. Does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really matter? A case study using the eastern fence lizard, Sceloporus undulatus. Appl. Anim. Behav. Sci. 131, 71–76.

Schwitzer, C., S. Y. Polowinsky, C. Solman. 2008. Fruits as foods—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frugivory. 5th European Zoo Nutrition Conference, Chester, U.K. p. 18.

Studier, E. H., D. E. Wilson. 1979. Effects of captivity on thermoregulation and metabolism in Artibeus jamaicensis (Chiroptera: Phyllostomatidae). Comp. Biochem. Physiol. A Comp. Physiol. 62, 347–350.

Wilson, A. B. 2005. Commercial trade. In M. Lannoo (ed.), Amphibian Declines: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United States Species, pp. 146–14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lifornia.

相关知识

【询证饲养】如何科学地获取两爬饲养经验?爱好者/从业者必读
玉米蛇饲养询证指南(一)——如何研究爬宠饲养方法及购买前的准备事项
英国福利法:良好饲养指南(爬友必读)
宠物饲养
如何科学饲养小宠物狗?小狗饲养指南分享
如何科学饲养你的宠物狗——中山宠物狗饲养指南
国内首套专业爬宠饲养书——《捕鸟蛛饲养超级指南》【限量预售500本】,欲购从速!
如何科学饲养宠物狗?宠物狗饲养全指南
如何科学饲养宠物狗 完全指南
如何科学饲养你的宠物狗

网址: 【询证饲养】如何科学地获取两爬饲养经验?爱好者/从业者必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80670.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年龄50+会员数超36万,这家企
下一篇: 带你的宠物来Cosplay,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