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如今在医学上依然是一个很难解释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也就是说自闭的孩子往往同时存在多项发育障碍,比如社交能力障碍、语言障碍、思维障碍、身体发育障碍、运动机能障碍等。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若干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但在临床中,真正由基因突变或大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先天自闭症(也叫“真性自闭症”)还不到整体自闭症患儿的0.2%,大于99.8%的患儿是由于影响人类学习能力中的几项能力要素发展不均衡造成的(也叫“假性自闭症”)。
有些能力发展不均是因先天特质未被养育者察觉未能及时干预造成的,有些则是完全因养育方式不当所造成。
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容易养出自闭的孩子呢?
在给您分享我的临床案例之前,为了让您能够真正的领悟到我说的原理,我想先讲一个故事。
1920年,在印度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镇,人们发现两个被狼养大的女孩,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人们把这两个女孩送到孤儿院,牧师辛格夫妇收养了这两个女孩,并给大的取名叫卡玛拉,小的取名阿玛拉。这就是曾经轰动世界的印度“狼孩”事件。
孤儿院给两名女孩做了全面的检查。从生理上看,他们除了营养不良外,没有其他的躯体疾病。但是她们的习性完全是狼的习性,就连她们的感官都变得像狼一样,且没有人的心理特征。
据记载:
两个狼孩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由于他们四肢着地时间太长,以至于他们的肌腱和关节已经变形到无法伸直和直立行走。
△ 狼孩卡马拉 图源:网络
她们不会说话,只会发出野兽一般的叫声,每到午夜,她们会像狼似的引颈长嚎。
她们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东西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 狼孩卡马拉 图源:网络
辛格回忆:他们的眼睛在夜间异常敏锐,在黑暗中会像猫一样发光。他们可以在孤儿院三英亩的院子里闻到一块肉的味道。他们的听力也很敏锐,但奇怪的是她们仿佛听不见人类的声音。
她们对人感到害怕和恐惧,很长时间内对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讨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
△ 狼孩卡马拉 图源:网络
出于工作和信仰,辛格决定对两名女孩进行“改造实验”,希望帮助她们恢复人性,回归人类。
但是,很不幸,一年以后,小的女孩阿玛拉死于肾炎。大的女孩卡玛拉也只存活了9年,去世时年仅17岁。
阿玛拉死后,辛格夫妇并没有停止对卡玛拉的训练。
到第二年时,卡玛拉学会用双膝行走,能靠椅子站立,能用双手拿东西吃,能对抚养她的辛格夫人叫单音节的“妈”。
三年后,卡玛拉逐渐适应了人的生活,能够自己站起来,愿意配合穿衣服,也能够用摇头来表达“不”。
四年后,卡玛拉终于能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想吃饭的时候能够说“饭”,智力水平相当于一岁半的孩子。
△ 狼孩卡马拉 图源:网络
第六年时,卡玛拉能说出30个左右的单词,对长期陪伴的人产生情感,智力达到两岁半的水平。
第七年时,卡玛拉能说出45个单词,能够用三言两语表达简单的意思,能够唱简单的歌,能够与一般的孩子呆在一起,有了羞耻心,比如不穿好衣服就不出门,受到表扬的时候会非常高兴……逐步具备了人的心理特质。
遗憾的是,到第九年时,卡玛拉因尿毒症去世,年仅17岁,去世时,智力只有三岁半的水平。
△ 辛格牧师记录的卡玛拉成长日记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要我们是人类,出生以后就自然而然会长成一个完整的人。
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心理功能,甚至生理功能,都需要接受正常的环境刺激才能得到发展,且各项能力和功能有其发展的次序,错过了就很难再弥补——人生是一个不走回头路的过程。
一般而言,人在10岁以前就完成了全部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发展,且绝大部分功能,尤其是基本功能的发展发生在6、7岁以前。
狼孩卡玛拉正好在这个年龄才被发现,她已经错过了几乎全部的发展关键期,所以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她都很难适应人类的生活,即便辛格夫妇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依然杯水车薪,且只维持卡玛拉9年的生命。
您可能会说,现代社会怎么可能还会出现“狼孩”这样的情况。
确实是,狼孩的情况是极端的。但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那些已经确诊了自闭症(包括谱系障碍)及存在自闭倾向或存在社交障碍的孩子,大多也经历了与狼孩形似的成长环境或成长模式。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其核心就是社交功能障碍,或者缺乏社交能力,或者无社交欲望,往往还伴随着情绪障碍、认知障碍或一些行为障碍等。
那么,什么样的养育模式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闭或自闭倾向呢?
通过狼孩的故事我们已经知道了,在10岁以前,特别是在2-6岁这个关键期内,严重缺乏社交环境刺激,缺乏同龄社交和同伴游戏的孩子很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或认知发展迟缓。
0-6岁是儿童多项功能发展的关键期,比如:感知觉发展关键期、语言发展关键期、图式发展关键期(涉及到后期数学和抽象思维的发展)、社交智能发展关键期、自控力形成关键期、目标感形成关键期、以及人格形成关键期等等。#优质作者榜#
△ 大脑神经连接修剪期(发展关键期)
这个时期,孩子需要大量社会环境的刺激。刺激的目的不仅是培养社交技能,而是在同伴社交、游戏和互动的过程中,他的感知觉、语言、自控力、目标感、逻辑思维等等认知就同时建立起来了。
所以我们看到,自闭的孩子,他不会只存在单一的社交障碍,伴随最多的就是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因为他们无法识别他人和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出现自伤和他伤的攻击性行为,同时他们可能也存在一些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和身体发育不良。
案例一:父母不爱社交的小A
小A是一名10岁的孩子,如果不谈及社会性方面的能力,小A还算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因为他非常自立,他很早就能够自己上下学,即便是父母没有下班,他也能自己乖乖在家里看书等妈妈。他爱读书,博览群书,天文、地理、生物、哲学样样都说的头头是道。
但是,他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跟其他孩子明显是不一样的,他很难理解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含义,不能识别他人的意图,会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以及从虚幻小说中的情节去对所经历的事件进行演绎,有时别的同学帮助他会被他理解为要伤害他而攻击同学。他对与人相关的话题基本不感兴趣,对人的表情也不敏感或在表情识别上存在障碍。
从整体上来说,这个孩子存在人际和社交上的障碍,这样的障碍并不由情绪引起,而是他的大脑中缺乏这部分认知。
孩子为什么会缺少社交认知这部分呢?我们必须了解一下孩子的成长背景。
通过与父母的访谈了解到:
孩子父母都是科研工作者,本身工作就很忙,业余时间也不爱社交,不爱出门,也很少带孩子在小区里玩。他们给孩子养了一只猫作为陪伴。孩子也很喜欢看书,他们给孩子买了很多书。父母认为孩子有书和猫的陪伴也挺开心的,并不一定要去交朋友精神才完整,猫和书都是孩子的好朋友。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也注意到一些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比如孩子直到3岁才会说话,上幼儿园后也很难融入,经常无法听懂老师的指令或遵守规则。无论怎么教育都没有太大改观,父母确实很无奈,但是他们的解决办法是:既然孩子去幼儿园不适应,那就索性不去了,所以孩子经常不去幼儿园。
父母曾带孩子去医院做过检查,医生诊断为发育缓慢,但医生也说因为孩子还小,不用担心,因此父母并没有太在意,没有及时干预。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孩子只要有宠物和书作为陪伴就可以了。作为成年人,我们的社会化已经在童年期得到很好的整合与构建,加上我们白天的工作也已经在和人打交道,所以我们在业余的时间可以独处,可以用书和宠物喂养精神。
但是,孩子不可以,孩子才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的大脑还是空白,他们需要外界刺激,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后去构建和整合,最终才能形成相应的功能。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疫情期间会有大量的青少年得了抑郁症,为什么那些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缺乏社交的孩子会出现心理问题。
因为我们作为人类,需要真实的人类社会活动场景的刺激,需要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能量的流动,才能成为灵魂完整的人。
案例二:手机陪伴长大的小Q
小Q今年5年级,他的家人表示孩子在医院确诊为阿兹伯格综合征。但在我的辅导过程中,小Q的社交障碍并不严重,小Q最为严重的是抽象思维障碍和凡事无所谓的消极思维模式(一种习得性无助)。
这个孩子的社交障碍并不严重,相反这个孩子很聪明,甚至有点世故,但是他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个孩子严重的是他的抽象思维障碍,作为一个5年级的学生,本应该具备高级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他的思维水平停留在一年级水平,也就是说他只能做10以内的加减法,且缺乏空间想象力,简单的几何问题也很难解决(例如他无法通过空间想象力数一数或计算魔方一共几个颜色块,他只能通过数实物完成)。
小Q的父母做生意非常忙,从小就是奶奶带。奶奶沉迷于刷X音,孩子从小几乎也是手机陪伴长大。遗传了父母做生意的头脑,小Q从小就善于研究互联网平台的运营机制,他自己经营着多个账号,有几千粉丝,他也通过X音获得收益。在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说正在研究小X书的机制,准备转战小X书。
小Q上课时完全不听讲,在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发呆,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他说自己将来靠互联网就可以挣钱,不需要读书。
这些话语光看文字是看不出问题来的,但是在我跟小Q的谈话过程中,我看到他眼神中充满了习得性无助。他非常害怕谈及学习,特别是数学,非常害怕我给他做辅导。
我当然不会给他辅导数学,因为我知道他连基本的抽象能力都还没有建构出来,任何老师都是无法教会他数学的。所以我们的训练是从空间感知开始的,慢慢进行思维训练,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进步,也逐渐展现出自信。
为什么小Q会有抽象能力的缺失?
请您先回答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能够在脑子里想象一个事物(这是空间想象能力)?那是因为你看得足够多以后,你的脑子里存储了这个事物的整体信息,所以你能够通过头脑去想象。当你的社会经验足够丰富时,有些即便你没有真实看过的事物,你也可以通过经验来想象。
认知心理学将存储在我们大脑中的实物信息叫做图式,从人工智能的角度,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基础数据,有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大脑才能够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抽象),从而形成逻辑(抽象思维)。
小Q的成长关键期,本应该在大自然中去疯跑,跟小伙伴游戏玩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手机里度过了,错过了图式关键期。手机里尽管应有尽有,但是手机的信息是平面的、虚拟的,无法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完整的信息和真实的感知。所以小Q这部分认知功能的缺失就不足为奇了。
案例三:幼儿园就超前学习的小Z
小Z的父母有个执念,认为幼儿园不教授知识是错误的,而且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早慧,幼儿园不学习会耽误孩子。
既然幼儿园不教,他们就自己教,现代网络上的资源应有尽有。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让孩子学习小学的课程。孩子也没有朋友,也很少在小区楼下玩,因为孩子每天在家的大部分时间要学习和写作业。
孩子前来咨询是因为自从二年级以来,孩子在学校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比如孩子经常跟其他孩子产生冲突,上课的时候会自言自语、大吼大叫,不写作业,也不配合课堂任务。问孩子为什么要大吼大叫时,他说他脑子里在玩游戏。回到家时,孩子又经常盯着一个事物发呆。爸爸担心孩子得了自闭症,所以前来咨询。
所幸的是,我们给孩子做了测试,并没有满足自闭的指标,但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心理滞留的症状以及刻板思维。
比如孩子在不分场合的情况下沉浸在想象的游戏中,其实就是游戏期(3-6岁)未得到充分游戏导致的心理滞留。对一个事物的反复观察和重复动作是2-6岁的图式期孩子的自学习模式,他需要通过不断重复来积累基础数据,最终在6岁左右开始发展抽象思维。
这个孩子7岁左右,还处在图式期的尾巴,智慧的大脑事实上在自我纠错,所以孩子会表现出刻板的行为。
如果孩子的这些行为得到正确认识和允许,孩子很快会渡过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的这些行为没有得到正确的认知而被打压,这些滞留可能会伴随一生。有些可能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形成心理情节,有些可能一直存在于意识层,形成明显的刻板行为伴随终生。
科技的发展让整个社会发展节奏加快。人类盖楼的速度加快了、生产产品的速度加快了、种植蔬菜的速度加快了、饲养牲畜的速度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这样的加快会带来一个惯性——人们期待自己的成长速度加快,期待孩子的成长速度加快。
然而,现代文明才300年,高科技时代也就是近30年来的事情,人类用了300万年的进化才成为现代的人类,30年的时间人类是没办法进化到可以跳过某些生长过程的。
如果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不遵循生物发展规律,不尊重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要么带来某些缺失,要么带来某些滞留,要么带来全面反抗。
最后我想说,越是科技发展,越是时代加速,我们越要谨防被卷入错误的洪流。
我们越要谨记古老的智慧。那些经历了几千年时代变迁沉淀下来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那才是我们人类该遵循的科学道理,是让我们这个物种能够得以延续和不断优化的规律。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或启发,恳请帮忙点赞和转发,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我是馨然,关注我,我们共同成长~
相关知识
这样的养育方式,要当心养出自闭的孩子
被当作宠物的孩子——满足父母养老,虚荣心,人生遗憾的工具人,不断改造+训化的养育方式
当心宠鼠宠出麻烦
狗和猫的“妈妈”和“爸爸”真的在养育他们的宠物
原创 避免养育狗狗的失误,十张图表现最常见的十种狗狗养育的方式
鼠年将到宠物鼠走俏 提醒:饲养时要格外当心
鼠年养鼠流行家养当心传染病
如何养育高敏感宝宝--读《天生敏感》等
难道我家养的是“自闭狗”?狗狗社交力差的五个原因
孩子养宠物的利与弊 孩子养宠物注意事项
网址: 这样的养育方式,要当心养出自闭的孩子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03012.html
上一篇: 西施犬性格温顺吗,西施犬要怎么饲 |
下一篇: 上海哪里有可以为宠物植入芯片的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