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出现鹦鹉热病例,部分患者因接触鸟类或禽类感染后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鹦鹉热并非“鹦鹉专属”,鸡、鸭、鸽子等数百种禽类均可能携带病原体。
一、鹦鹉热是什么?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吸入带菌气溶胶或接触污染环境传播。潜伏期通常为5-14天,最长可达45天,感染后症状隐匿,易被误诊为流感或肺炎。
二、哪些人需要警惕?
高风险人群:家禽养殖户、活禽市场从业人员、宠物鸟饲养者、鸟类爱好者、兽医等。
易感场景:活禽交易市场、养殖场、宰杀车间、鸟类集散地、宠物店等。
三、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发热:突发高热,伴畏寒、寒战。
呼吸道症状:干咳、咳痰,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
全身症状:剧烈头痛、肌肉酸痛(尤其是颈背部)、乏力、恶心、呕吐。
并发症:肺炎、心肌炎、肝衰竭、结膜炎等,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20%。
四、如何科学预防鹦鹉热?
1. 个人防护“三件套”
戴口罩:接触鸟类或禽类时,务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鸟类羽毛、粪便、分泌物,操作后立即洗手。
勤消毒: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清洁鸟笼、工具及环境。
2. 饲养管理“四必须”
隔离新鸟:新购鸟类需单独隔离观察30天,确认健康后再混养。
定期检疫:每年对养殖鸟类进行1-2次鹦鹉热衣原体检测。
环境通风:保持饲养场所空气流通,避免粉尘积聚。
科学用药:在饲料中添加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预防感染。
3. 公共场所“五注意”
避免拥挤:减少前往活禽市场、鸟类展览等人员密集场所。
远离病鸟:发现鸟类精神萎靡、腹泻、呼吸困难时,立即隔离并报告至动物监管部门。
规范宰杀:宰杀禽类时佩戴防护装备,处理后彻底清洁工具和场地。
垃圾处理:鸟类粪便、羽毛等废弃物需密封消毒后丢弃。
及时就医: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且有鸟类接触史者,需主动告知医生。
五、鹦鹉热的治疗与隔离
早诊早治:一旦确诊,需立即隔离并使用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或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抗生素治疗,疗程10-14天。
避免滥用:未经确诊切勿自行服用抗生素,以免延误病情或产生耐药性。
密切接触者:与患者密切接触者需监测体温14天,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六、鹦鹉热防控的误区
误区1:只有鹦鹉才会传播鹦鹉热。
真相:鸡、鸭、鸽子等数百种禽类均可携带病原体。
误区2:鹦鹉热不会人传人。
真相:极少数重症患者可能通过呼吸道排出病原体,需警惕。
误区3:接触健康鸟类无需防护。
真相:部分鸟类可长期无症状排菌,是“隐形传染源”。
爱鸟人士在享受饲养乐趣的同时, 务必做好健康防护。
如出现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告知鸟类接触史。
科学养鸟,才能长久相伴!
来源:惠东疾控
编辑:夏洁芯
一审:刘艳玲 二审:王德民 三审:余敏超
相关知识
鹦鹉热预防:鸟是好鸟 但“毒”也是真毒
鵙鹟到距翅雁,几十种毒鸟告诉你:鸩酒可以有,但羽毛不靠谱
鸟得了鹦鹉热怎么治疗
鹦鹉热,跟鸟禽有关的传染病
世界第一毒鸟黑头林鵙鹟,和另一种是食毒飞鸟蓝顶鹛鸫,长什么样
家有鸟宠,警惕鹦鹉热
原创 女子宠物店“吸猫”后感染鹦鹉热,猫咪为何又成了“背锅侠”?
宠物小精灵之毒神降临
女子宠物店“吸猫”后感染鹦鹉热,猫咪为何又成了“背锅侠”?
如何预防鹦鹉热
网址: 鹦鹉热预防:鸟是好鸟 但“毒”也是真毒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196955.html
上一篇: 观赏鸽养殖基地排名/最好的观赏鸽 |
下一篇: 聊城小鹦鹉养殖变身“鸟经济”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