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一、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 Chlamydia psittaci,Cps)所引起,这些衣原体主要在多种鸟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偶然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以后发现许多鸟类均可受染本病而感染人类,故称为“鸟热”更为合适。
二、病原学特点
Cps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在70%酒精、2%来苏水、2%氢氧化钠、1%盐酸和3%过氧化氢溶液中,几分钟内即可失去感染力。0.5%石炭酸、0.1%甲醛液和75%酒精作用30 min可将其杀灭。相比高温条件,Cps对低温的耐受力更强,在56℃条件下5min,37℃条件下48h可被灭活,但在-70℃环境下可存活数年。此外,在干燥的外界条件下可存活5周,在室温和日光下最多能存活6天,在水中可存活17 天,并且紫外线对衣原体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5~14天,但可短至3天,亦可长达45天,传染期通常在出现症状后7~8天。
轻症: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乏力。
重症: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胸痛,甚至引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四、传播途径
(一)呼吸道吸入:最常见的传播方式!鸟类羽毛、干燥粪便或分泌物中的病原体可随空气飘散,被人吸入肺部。
(二)直接接触:清理鸟笼、抚摸病鸟时,若手部有伤口,可能通过皮肤感染。
(三)罕见人传人:极少数情况下,患者咳嗽、打喷嚏的飞沫可能传染他人,但概率极低。
五、高危人群
禽类养殖、运输、交易、屠宰、加工从业人员、鸟类爱好者和养鸟人士。
六、如何预防鹦鹉热?
(一)鸟类饲养者:
1.新购入的宠物鸟隔离观察2周,避免混养。
2.定期清洁鸟笼,消毒时佩戴手套、口罩,避免扬起粉尘。
3.发现鸟类精神萎靡、腹泻时,立即就医并暂停接触。
(二)普通人群:
1.避免在公共场所接触野生鸟类,尤其是鸽群,食用禽类煮熟煮透。
2.接触鸟类后彻底洗手,不触摸口鼻。
(三)公共场所管理:
禽类市场需加强通风,定期消毒,避免过度拥挤。
鹦鹉热虽不常见,但因其隐匿性强、易误诊,仍需提高警惕。对于爱鸟人士,科学饲养和卫生习惯是防范关键;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且近期接触过鸟类,务必主动告知医生,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文 | 感染管理部 李威
编辑:胡 波
一审:李治刚
二审:游 莹
三审:任小兵
相关知识
【健康科普】鹦鹉热科普
健康科普丨认识“鹦鹉热”
宠物健康科普视频:鸟类感染鹦鹉热怎么护理?
什么是鹦鹉热?了解这种疾病的症状与传播途径
科普|鹦鹉热是什么病?还能好好遛鸟儿吗?
怎么判断鸟鹦鹉热的症状与检测方法,及时识别保障鸟儿健康
鹦鹉热的健康宣教.pptx
家有禽鸟,注意提防鹦鹉热
永州疾控带您了解“鹦鹉热”
【健康屋】1人死亡!一地报告鹦鹉热病例,鹦鹉热是啥?还能养宠物鸟吗?
网址: 健康科普 | 鹦鹉热:潜伏在羽毛间的健康威胁,你了解多少?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197994.html
上一篇: 男子39℃高热不退 “元凶”竟是 |
下一篇: 致1人死亡的鹦鹉热病,你听说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