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砖雕师傅常开玩笑说,闽南人好“色”,所以造房子时,总能将白灰、红砖、青石的颜色搭配得很好。而位于正门两侧的红砖雕刻,则相当于一座古厝的门面,代表着古厝主人的审美品位和文化气质。如此说来,通过一座古厝,能看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格,而砖雕,便是其中显眼而不可忽略的切入点。
闽南地区的民居常被称为“厝”,其中有一种模仿“皇宫”风格的建筑,即为红砖厝。诗中描述红砖厝的特征,谓之“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石,土楼木楼融中西。”红砖厝的精美雕饰,往往代表了那个时期闽南较为成熟的雕塑艺术,其中,红砖雕设于整座民居正面的“镜面墙”,往往宾客未进门时,就能透过红砖雕了解古厝主人的审美品位和文化气质,所以红砖雕刻又被视为“古厝的门面”。
有了这样的重要作用, 砖雕师傅自然颇受礼遇。因砖雕对技艺的要求高,砖雕师傅精力有限,所以闽南人在建造古厝时会根据师傅的行程安排时间,等到师傅有空档了,再开始造房子。砖雕师傅工作时,三餐要好酒好肉伺候,下午还要买点心慰劳,似乎只要这样,就能让自家门面比别人的更精致、更气派一些。但红砖雕究竟精美与否,自然不是几顿佳肴、一位师傅就能决定的。这门流传千百年的古老技艺, 一直是闽南特有的小众门类。虽富有地方特色,但毕竟人少势微,整个行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大环境的扶持。在这一点上,砖雕师傅史文沧颇有感触。
工作室的角落里堆放了不少史文沧收集的老红砖。
刻在红砖上的闽南技艺
史文沧是 70 后,来自泉州惠安崇武。在他小时候,大约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惠安还有不少懂得砖雕的老师傅,他们对砖雕的态度就像安溪人斗茶一样,潜心研究,互相比拼。但自九十年代至今,也就是史文沧真正开始学习、从事砖雕技艺的这些年,老师傅的数量已经锐减,在整个惠安都难寻一二。
整个砖雕市场的萎缩, 迫使老师傅接连转行,而红砖雕刻技艺没有系统的文字梳理,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老一辈的口口相传,这种专属于闽南的古老技艺将永久失传。与石雕不同,红砖雕刻始终是小众门类。这种“小众”并不难理解,红砖古厝本就是闽南特有的建筑风格,极具地方特色。史文沧开玩笑说,闽南人其实比较好“色”,造房子时,总能将白灰、红砖、青石的颜色搭配得很好。既有青石的古朴,也有花岗岩的素雅端庄,还不忘红砖的热闹喜庆。而位于正门两侧的砖雕,实则是闽南人突显自身权势和品味的重要标识。
由红砖制成的模具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一般用于窑前为砖雕塑形。
此外, 与北方地区的青砖相比, 红砖质地较坚硬,且砖面易剥落,所以鲜少运用镂雕、透雕, 而以平雕、浅浮雕和线雕为主, 材质本身的特性,也造就了闽南砖雕特有的艺术风格。
砖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挑砖、泡砖、描画、雕刻四个部分。挑砖时,以老砖为佳,如今市面上常见的、用机器制作的红砖因质地过硬,所以不能用于砖雕;泡砖, 则是为了使红砖内部的气孔充满水分,进而让砖表面变软便于雕刻,一般红砖需要泡上半个月至一个月才能使用;描画,指用墨汁在砖面上打草图,完成后即可开始雕刻。因红砖雕刻没有成形的系统标准,所以每个砖雕师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
来自崇武的史文沧会在砖雕完成后,刷上崇武人造船用的桐油,不仅能保护砖面,也能使红砖颜色更加鲜艳。他告诉我们,自己只要看一眼砖雕,就能知道这个师傅以前是从事什么行业。砖雕说到底是一种以红砖为媒介的创作,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格特质。
一座村庄的红砖故事
自两年前起,史文沧正式带着砖雕技艺入驻厦门市翔安区黄厝村,他的工作室位于原黄厝学校内,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他,这栋红砖建筑是村里特地请了泉州惠安的师傅来盖的,说来正巧是史文沧的老乡,所以老人们开玩笑说,这是当年的老师傅让他又带着红砖回到黄厝。和老师傅不同的是,史文沧此行的目的之一,是想要将红砖雕刻推广成为一种具有参与性的公共艺术活动,让这座仍留有红砖古厝的村庄,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红砖文化。
事实上, 黄厝村与红砖缘分匪浅。这里地产窑土,拥有五处古窑址,其中唐代 2 处、宋代 3 处。根据村民的回忆,村里最后一个窑一直烧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停用,这也就意味着包括“黄厝学校”在内的村中众多古厝,都是用黄厝村自己烧的红砖。从红砖本身的特质来看,史文沧曾经做过总结:漳州生产的红砖吸水性比较强,容易长苔藓;泉州红砖的颜色会更加浓郁鲜艳,质地也更细腻一些;而厦门翔安的红砖规格较小,所以显得比较秀气。
黄厝生产的红砖虽然算不上顶级,但砖窑的存在,依然能拉近村民和砖雕之间的距离。史文沧曾在村中的一座南宋墓里,发现一块写有墓志铭的红墓砖,而这正是砖雕最初的形式之一。
据考证,砖雕源于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北宋时砖雕逐渐形成,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至近代,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技艺也有所提高。而闽南砖雕伴随着中原人的南迁传入,一开始主要运用在墓室的装饰上,在两晋时期已广泛流行,清朝作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装饰有了较大发展,直到清末时期,在普通民居里也能看到简单的砖雕作品。
如今有不少村民跟着史文沧学砖雕,也有当年窑工的后代,因对红砖感兴趣,自愿到他的工作室帮忙切砖。让史文沧感到遗憾的是,黄厝村的古厝偶有红砖拼花,却没有单砖雕或拼砖雕的作品留下,而他恰恰又觉得用本土红砖创作的本土作品最迷人。
所以在驻村的这两年间,他四处收集被弃置的古厝红砖,不知不觉,村民都知道他这个“收砖”的习惯,有时在路边捡到红砖,就顺手放在他的工作室门口,日积月累下来,这些红砖填满了他工作室后面的大片空地。最近史文沧正在创作的一幅拼砖雕,总共用了 130 多块红砖,其原料便来自附近许厝一位老人自愿赠予的、家中古厝的厅堂地板砖。
如今这些厚重的红砖整齐排列在铁架上,色彩斑驳,犹有数十年留下来的生活痕迹,史文沧笑说自己看一整天都不会腻。想必,这红砖里藏着整个闽南过往的故事。
▼
▼
「 内 容 精 选 」
「 往 期 回 顾 」
撰文 / 郭钰婷
相关知识
五店市里的“猫咪博物馆”,外有乾坤,内藏萌猫!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
津沽记忆博物馆
暑期就来厦门玩吧!本地人教您玩出特色
博物馆游记作文(15篇)
江汉关博物馆 贺岁展
苏州博物馆:追寻“光线魔术师”的奇妙旅行
雏鸟情结心理学
厦门“喵星人”博物馆:童话般的猫咪王国
英国花园博物馆的品牌形象设计
网址: 红砖上的闽南回忆,古厝砖雕人的好“色”情结 | 风土博物馆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198479.html
上一篇: 精品罗汉竹折扇,必须符合这几个条 |
下一篇: 甲骨文专刊 | 甲骨文无限放大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