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正致力于探索人性化的AI技术,但我们真的能确保AI不对动物造成伤害吗?
动物权益倡导人士表示,与其惶恐机器人终将统治世界,处理好机器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才是当务之急。
我们应该利用科技,从人类手中拯救动物。比如,让AI用于打击偷猎行为、优化种群跟踪,以及深入了解非人类交流方式。
去年11月,一段俄罗斯小棕熊攀爬雪山的航拍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一只棕熊和她的幼崽挣扎着爬上一座近乎垂直的雪山,画面既令人揪心,又很励志。幼崽一次又一次地滑倒,而它的妈妈只能站在山顶无助地看着它。
最终,这只顽强的小毛球成功登顶,全世界的社交媒体都为它欢呼雀跃。对一部分人而言,幼崽的胜利象征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人发推说:“我们都从这只熊宝宝身上学到了一课:抬起头来,永不言弃。”
然而,反转紧接而来,科学家辟谣称,棕熊母子之所以奋力爬坡,很可能是受到了惊吓,而引起恐慌的始作俑者,正是拍下这戏剧性一幕的无人机。毕竟,熊本身并不习惯攀爬冰封的悬崖。
网页链接
(cr:梨视频)
一位动物爱好者在Facebook 上写道:“看到这段视频,我焦虑到了极点。可怜的熊妈妈和熊宝宝被无人机吓坏了,小家伙还险些丧命。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的可怕行为。我不管你是不是靠无人机赚钱,拍摄野生动物时,请抱着负责任的态度。我们了解无人机是什么,但它们并不知道。”
她说得没错。有研究人员曾将心脏监测器连接在熊身上,观察它们的心率变化。当无人机飞过熊的头顶时,它们心率飙升,甚至惊慌逃窜。设想一下,假如附近有公路,这种行为的潜在危险性不言而喻。
谁来为动物着想?
生态学家提出了动物周边区域的飞行规则。虽然棕熊视频是人类驾驶员拍摄的,但自主无人机不久也将面世,这意味着会有更多动物受到惊吓。动物权益倡导人士担心,动物和科技之间的交集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瑞士西北部应用科学大学的伦理学教授奥利弗·本德尔(Oliver Bendel)指出:“动物伦理学家和动物权益活动家通常对机器和系统不感兴趣。相反,计算机科学家和人工智能研究人员通常对动物不感兴趣。动物不会出现在他们的世界里。”
目前,大量研究致力于探索人性化的AI技术,但我们如何确保AI不对动物造成伤害呢?对动物来说,最亲密的盟友就是7年前正式启动的“动物-计算机交互(animal-computer interaction,简称ACI)”研究学科,当时的学科宣言提出了三个目标: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和总体福祉;支持动物履行人类赋予它们的职责;培养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然而,牲畜、宠物和野生动物的情况千差万别,人工智能工具既能让事情变得复杂,也能将一切简化。
ACI学科宣言的作者、英国公开大学ACI研究员克拉拉·曼奇尼(Clara Mancini)表示:“与动物相关的技术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但通常不以动物为中心。”
动物与无人驾驶汽车
在他的论文“迈向动物友好型机器(Towards animal-friendly machines)”中,本德尔研究了自动驾驶汽车可能给野生动物带来的挑战。他建议,在与动物接触时,机器可以借助“带注释的决策树(annotated decision trees)”做出合乎伦理的选择。这些决策树显示的流程和结果不一定能够阻止机器人系统,但提供了替代方案。
“我认为必须给它们制定规则,确保它们善待动物。”他说,“不得打扰、惊吓、伤害、杀害动物。”
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线上实验,并把研究结果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实验中,他们要求测试者判断,在不得不撞向某人或某物的情况下,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如何选择。最终,他们收集了来自233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万份主观判断结果。
实验对象必须针对非法穿越马路的行人、老年人和猫狗等动物做出判断。不同种群间趋势各异,但有一些共同的模式显现了出来,包括:参与者更有可能将人类置于动物之上。这其中存在分歧,比如尼日利亚人最有可能选择救人类,而玻利维亚人最不可能优先考虑人类。不过,恐怕没有什么论据能够说服大多数人,选择撞向人类,救下猫咪。
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到一些道理,或者至少了解一些简单的事实。据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估计,美国每年约有150万起与鹿有关的车祸,造成约150人死亡。与此同时,全国每年约有100万只动物死于交通事故。
强化感应器与数据
当野生动物在最后一秒跃入路面时,无人驾驶汽车能够灵活应对,及时刹车,此外,激光定位器和雷达还能扩展车辆的视野,看到街道两侧和远处。针对体型较小的动物,当某些物种处于活跃期或迁徙期时,驾驶汽车的算法还能学习放慢速度。目前,我们已经可以使用工具绘制路毙动物的分布图,如果把这类数据添加到驾驶算法中,把相应地点标记为事故多发路段,也算不上多大的飞跃。
至于专为动物开发的技术,其关注点就不同了。有些农场已经尝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甜头,比如Ida智能奶农助理,它通过项圈跟踪奶牛的运动和行为,把数据输入到系统里,然后评估其饮食特点,预测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Ida被称为“奶牛专用的Fitbit”,目前可跟踪7种行为,包括走路、站立、躺下、进食、咀嚼、饮水和闲散,更多行为类型正在开发当中。
在奶牛场里,传感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AI进一步强化了数据收集,拓展了我们对奶牛的认识,甚至,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说,这项技术已然成熟,很快就会被滥用,比如让算法决定把哪些奶牛送到屠宰场。
工厂化饲养必须借助现代自动化实践和技术,当AI试图从这个本就弊端百出的系统中压榨更高的效率时,工厂化饲养也将每况愈下。
“这就是我们所担心的问题,系统只会进一步加深弊端。”道德哲学家、动物权益活动家、《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书的作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说道。
人类难以与其它生物感同身受,这是导致脱节的主要原因。
正如负责监督AI for Earth(地球人工智能)奖金计划的微软首席环境科学家卢卡斯·约帕(Lucas Joppa)所说,“人类感知环境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机器人与动物
有些人从动物权利出发,认为我们应该赋予机器人某些权利。我们恐惧机器人会以何种方式对待我们,因此希望设计出合理健全的系统,避免最终被机器所害。但凡谈及这种恐惧,我们都是借助了描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所使用的语言。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甚至认为,人类将成为机器人的宠物。
然而,我们忽略了机器人对待动物的方式。与其惶恐机器人终将统治世界,处理好机器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才是当务之急。从长远来看,爱护所有生命形式的技术很可能对人类也是有益的。
“即使你不是天生就与人类以外的物种关系亲近,你或许也能看到,其它物种在地球生存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埃克塞特大学共生伦理(Symbiotic Ethics,简称EASE)工作组的计算人类动物学研究员史蒂夫•诺斯(Steve North)说道。
我们甚至还能利用科技,从人类手中拯救动物。AI被用于打击偷猎行为,优化种群跟踪,以及深入了解非人类交流方式。
善待动物组织(PETA)也参与其中,利用无人机侦测非法捕猎(当然,现在捕猎者也用上了无人机)。据PETA记录,人类在剪羊毛和做实验的过程中都曾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他们认为,这种情况下所使用的机器也应该做得更人性化一些。
PETA主席英格里德·纽柯克(Ingrid Newkirk)表示:“AI技术可以为动物建立同理心,甚至防止它们被送往实验室和屠宰场。因此,尽管我们对‘奶牛专用Fitbit’等剥削性用途持谨慎态度,但PETA支持采取积极举措,朝着更加尊重动物的未来前进,远离其它生物的商品化行为。”
AI动物试验
Roomba扫地机器人诞生于2002年,是许多美国人的第一个家庭机器人系统。
主人们讲述了家中宠物的反应,包括吠叫和攻击机器人。开发Roomba的IRobot公司声称,这项技术在动物身上进行过测试,但不少宠物主人在数十个论坛上分享了最佳做法,包括把Roomba当作另一只宠物对待,对它进行训斥。
这种不加思考的技术引进方式不止体现在扫地机器人身上,哪怕多一点人性化的考虑,效果也会大不相同。纽约训犬师安妮·格罗斯曼(Annie Grossman)指出,手里拿着手机的人接触狗的方式不一样。有些狗害怕手机,因为人类总是把手机怼到狗狗脸上,引起它们的不适。
“我们没有注意到,手机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她说道。
对于家用机器人,格罗斯曼建议打开它一小会儿,隔着一段距离,让宠物分别接触它的声音和设备本身,并留意狗狗身上是否出现压力迹象。最后一步就是在这台可能引起宠物恐慌的新机器上摆放零食,让宠物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与它互动。
“渐渐地,它们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我跟它很熟,我经常在它身上吃到零食。”格罗斯曼说道。
这样子,狗狗就可以和机器人成为好朋友了。
文 | 快公司编辑部
翻译 | 李美玉
编辑 | 一块糕
图片 | 网络
2019全球商业最具创意人物,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新刊杂志8折优惠
【点击此处】获取文章授权。或至「yuanben.io」查询【1PDLXK7F】获取文章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