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社会化的正式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同学科的人对社会化进行了不同的,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大学科。社会学对社会化的主要关注于人的行动与社会的关系。
突出道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道德内化理论。提倡要激励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身体、智力和道德条件,从而达到政治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使个体适应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个体。
重视个体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对形成个人社会世界和社会理想起决定性的“初级群体”。“镜中我”是“自我”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中产生的。提出“被概念化的人”的学说,把社会看作是人们通过手势、面部表情或一系列符号来传达信息、态度和印象的综合体。
20世纪30年代社会化问题在心理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化问题侧重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是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中,追求快乐原则的本我、追求现实自我和道德化了的超我。
主张人的“八阶段发展理论”,每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皮亚杰创建了认知发展论,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认为社会化儿童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实现的。
1.教育学的理论含义包含方面
注重社会化过程中模仿的力量。教育学也是较早社会化问题的学科之一,着重于通过教育达到社会化的目的。我国古有教育在于“化民成俗”“涵养德性”,西方有“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的观点。近代以来,随着对人的关注越来越多,出现从人的发展论述教育的教化。
对于社会化的内容,不同的人表述不同。社会化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与这个社会和文化相适应的个性,并掌握了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从而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社会化是人们对其所处的周围环境的价值观念、习俗观念的一种认同。
2.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通过对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掌握技能并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从而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并把自己赋予社会性的发展过程。
虽然对于社会化的阐述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化是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社会化”一词的提出和都来自社会学。按时间维度将社会化分成童年期社会化和成年期社会化两个阶段,童年期社会化是初级社会化阶段。
按照发展的顺序将社会化分为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五种类型,其中基本社会化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发生在儿童时期。虽然上述二人对社会化的划分标准略有不同,但都强调了儿童社会化作为人社会化的起步阶段。
3.不同类型儿童群体的
从儿童社会化的对象来看,国内主要集中于寄宿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国外主要集中于障碍儿童等特殊群体。在农村寄宿学生方面,探讨了寄宿对农村低龄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发现低龄寄宿有助于农村小学生提高成绩、锻炼自理能力和开阔视野。
但也造成农村小学生人格偏差、性意识偏差、缺少爱等社会化问题。发现农村寄宿小学生在人际上与老师和学生关系更亲密,在适应寄宿生活中想家和睡不好问题严重。他们对亲情渴望强烈,更关注于自我身心成长,对寄宿生活满意度一般。
寄宿生社会化发展呈片面化发展特征。在留守儿童方面,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陕西一个村庄的留守儿童展开调查,得出留守状态不利于儿童早期社会化的结论,但这样的儿童更体谅父母,自理能力更好。留守儿童在内心情感上更消极、在性格上更任性、人际交往能力更好。
在流动儿童方面,在对生活在洛阳的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自我认识低、孤独感强烈、社交能力弱。
基于上海市三所学校实证调查后发现,社会转型期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偏差问题表现在社会角色混乱、价值取向偏离、能力低多失范行为等。
在障碍儿童方面,分析了拉脱维亚听力障碍儿童有可塑性和灵活性的补偿技能。虽不能说,但他们具有非常精细的食指运动技能,写作作为一种补偿技能。家庭和教育机构是听障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媒介。
1.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通过问卷的方式,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展开调查发现,他们在学校适应过程中遇到与他人互动的困难、智力和精神领域的障碍等问题。社会化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一个复杂过程。目前较多地从家庭、大众传媒四方面来进行分析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儿童社会化开始于家庭。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特点、家庭特点都会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最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式。对儿童和父母住在城市2区的所有高中生抽样调查,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发现家庭中爱的多少、家庭冷暖关系和儿童社会化成正比。
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河北省衡水市一县由“80后”父母所组成的家庭为例进行,发现“80后”家庭所具有的核心化的家庭结构、民主化的教养方式、密切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等特点会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2.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有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消费观,但带来了儿童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弱等社会化滞后问题。采用个案访谈法了八组单亲家庭,发现单亲家庭不完整的家庭结构、沉闷的情绪氛围和当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社会化产生负面影响。
指出儿童家庭教育投入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具体体现为:父母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可以对孩子的社会化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而祖辈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投入,可以在物质生活层面上发挥出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情感和精神层面上却不能被替代。
家庭经济条件对幼儿的社会化程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精力投入程度会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效率。儿童入学后,学校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逐渐增大。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生活是儿童真正进入社会生活的准备,师生互动及学校中同辈群体的互动对儿童尤为重要。
3.学校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学校是儿童最集中、最丰富接受社会化影响的生活场所,是个体通往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学校文化在无形中对儿童的价值规范、情感态度、行为技能产生影响、促进着儿童的社会化。村小合并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利大于弊。
表现为提高了儿童的普通话水平、开阔了儿童的眼界、培养了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出基础学校是农村小学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凝聚力和社会融合,对社会化有积极作用。
从互动仪式链的角度分析了学生社会化的三方面,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在学校仪式教育中的微观互动机制。采用质性对小学生课间游戏中的社会化进行调查,得出课间游戏对小学生社会认知、社会规范和社会交往发挥积极作用。
伴随着小学生认知方式间接化、交往言语低俗和行为粗暴、规范行为脱节和规范认同度低的问题。少年先锋队组织在儿童集体生活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当少先队等集体正确组织起来时,才能发挥集体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有效的影响。
社会方面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从社会文化和社区教育方面来探讨。从乡村文化变迁的角度其对村落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发现村文化的变迁对村落儿童社会化过程有双重影响。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自我意识的提高、社会化过程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
1.消极的影响主要包含方面
消极的影响主要是基本的生活技能的丧失、偏差行为产生和自我认同危机。证实了民族文化对个体具有社会化功能。社区因素对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因素在早期社会化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强。
2.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信息化的发展使大众媒介深入儿童生活,对其社会化发展带来就机遇与挑战。阐释了电视时代发展对儿童的影响。我国详细了少儿真人秀节目、新媒体等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也有人提出不同的影响因素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不一样。
在南昌市西湖区采用定量方法,新媒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发现少年儿童通过新媒体,可以获得来自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国内外重大事件、政治人物的重要活动信息,可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并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
从而使少年儿童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到国家事务当中。但是新媒体对儿童的道德感情、道德行为、法律意识、学习思考能力带来负面影响。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9-11岁儿童展开调查,动画角色在俄罗斯联邦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儿童自愿或非自愿地遵循动画人物所展示的角色模型和行为模式,儿童通过把自己比作卡通人物来吸收社会态度和价值观,把动画人物的行为模式作为他们自己的信仰。动画片提高了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树立了善与恶、正面与负面的基本观念。
相关知识
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如何对幼儿进行社会化训练.doc
宠物社交机器人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作用如何最新资讯
宠物社会化
社会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家长必知!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诊断全流程
宠物训练学校选择指南:如何找到最适合狗狗的训练方法
【科普】音乐治疗与孤独症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解决方案
网址: 儿童社会化过程主要包含哪些流程?如何引导,学校在其中的的作用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92989.html
上一篇: 银渐层是英短吗,它有什么性格特点 |
下一篇: 根据生命历程理论,个人在不同时期 |